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为何会做很傻的事 2024-05-31 23:35:52 作者:蒋勋 原载于《生活十讲》01 危机四伏的唯分数论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做出很傻的事情,或者因为在感情上找不到出口,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甚至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些现象会使人怀疑,现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是不是出现问题?我个人觉得,年轻人本身是无辜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我们现在看到那些令人错愕的行为,是一个“果”,而真正需要探究,则是形成这个“果”的“因”。在长期唯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中,我们是允许学生升学科目得满分,在道德、人格、感情培养的部分,根本可以是零分。因此产生这些现象,错愕吗?我一点也不觉得。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有,在我那一个年代就开始发生。我们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孩子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譬如我从事艺术工作,关心的是创作力、关心人性的美,我在不同的学校教过,从联考分数最低的学校到联考分数最高的学校,我都教过。以我所教授的科系而言,我不觉得这些学校之间有太大的差别。如果你实际接触到学科分数低的学生,就会知道,他们没有花很多时间准备考试,相反的,他花很多时间在了解人。譬如说看电影或者读小说,从中就有很多机会碰触到人性的问题。可是专门会考试的学生呢?往往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一九九八年发生震惊社会的王水事件,一个女孩子因为和另一个女孩子与同一个男友交往,在慌张之际,就把化学方面的专长用出来,她调出了“王水”,犯下谋杀案。我们可以说,她的专业知识分数非常高,但她在道德跟情感处理上是零分。她是坏或是残酷吗?我不觉得,她根本没有其他选择。平常她没有这样的准备,缺乏对人性的了解,我称她为“无所措手”族,她根本不知道怎么办。所以最后警方带她到现场时,她很茫然;她当然茫然,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这些个案非常明显的就是我们说的“好学生”,他们要进的科系和研究所,都是最难考的,他们从小就埋头在升学、考试里,忽略了其他。从很多年前我就很怕这样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人一旦犯罪,对于“罪”的本质,完全不了解,因为他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所以我一直觉得,如果要指责这样的事情,矛头应该是指向一个教育的架构,这个架构教育出一批批像这样非常奇怪的人。我听过很多明星学校内发生的人际关系,包括在二十多年前出版的《拒绝联考的小子》,就已经指证出明星学校内,为了考试、拿高分,同学之间如何斗争,如何去伤害别人。我听过太多这一类的事,也隐约感觉到考试导向继续发展下去,我们的孩子会发生很可怕的事。而这些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就是我们受的“恶果”。 02 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我举一个例子,我自己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大概国中一二年级,我很苦闷。我相信凡人处在一个生理发育、转变的时期,就是他最敏感的时候。不只是身体开始变化,声音变粗、性征出现,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性。我想,中外古今所有的重要时刻,就在此时,也就是启蒙时刻。在那个时候,我感觉到身体的苦闷,却无法解答。因为生理的苦闷引发我开始去思考人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是动物还是人?我的精神在哪里?我的精神向往和肉体的欲望冲突得很严重。我不知道女孩子会不会这么严重,以男孩子来说,包括我和我的同伴,都是非常严重的,那是一种来自生理上奇怪的压力。于是我很自然地就找上了文学。我在书店读文学,在文学里削减了许多欲望上的苦闷,并尝试去解答自己从何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什么,这些难以解答的课题。因为这样,有一段时间,我原来很好的功课就耽误了,那几次考试的结果都非常糟。我因此被学校、被家里指责成一个坏学生、坏孩子。我想,在那一刹那之间,我是非常容易变坏的。幸好文学救了我,让我有足够的自信,不但没有变坏,并且在文学中得到很多关于人生课题的解答。同一个时间,我的同伴一头钻进考试里。这些同学,今天我回头去看的时候,发现他们都过得不快乐。他们考上了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有些也出国留学回来了,但对于感情或是婚姻各方面所发生的问题,他们都没有办法面对。对于人性和真正的自我,他们始终没有机会去碰触,因为考试不会考。我们评断一个学生,是坏学生、坏孩子,因为他的分数不够,可是他对人性可能已经有很丰富的理解;我们评断一个好学生、好孩子,也是用分数,却不代表他有能力面对情感和伦理的种种课题。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法律系的高材生不表示不会犯罪,他可能熟背法律条文,了解各种法令,可是对于“什么叫做罪?”不一定理解。所以我们会看到“高等学府的法律系学生为了购买手机,在电梯内抢夺女孩皮包”这样的新闻。自由是什么?罪是什么?为什么会为了一个小小的事情去伤害别人?我记得新闻出来时,所有的朋友都在说:“想要手机,我送他一只嘛,怎么会愚蠢到这种地步呢?”这只是提醒我们,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好学生、好孩子即使犯案,手法都是最笨的。他跑到PUB去,在电梯内抢劫,当场就被PUB里的人抓到。PUB是一个龙蛇杂处的地方,那里的年轻人其实都比他聪明,比他更懂得人性上的复杂。当他忽然发现掉入一个自己最没有办法处理的世界时,已经来不及了。是悲剧吧!却令人难以同情。 03 艺术欣赏亟待普及这个社会一直在制造这样的一批“好学生”,他们本身也洋洋得意,因为一路走来都是被捧得高高的“资优生”,因为他们可以考到那么好的学校、读那么好的科系。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有问题。我要呼吁的是,所谓的“明星学校”从来没有给你任何保障,知识分数越高的人,自己越要特别小心,因为你将来要面对的生活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面。这几年来发生的资优生犯罪事件,正好说明了我们的教育应该拿出来做最好的检查。为什么在这么一个教育系统中,连知识分子的自负都消失了?以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些事是知识分子不屑做的,为什么这种士的自负在校园中式微了?我觉得,这是教育本质上的最大问题。当然,这几年来,有很多人在做亡羊补牢的工作,开始注意到社区活动,开始注意到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但是我觉得做得不够。譬如说,大学开始教艺术欣赏,却没有适当的师资,最后可能就变成一个形式。我想强调的是,学校绝对不是训练一批考试机器的场域,这些孩子不能够这样被牺牲。有时候,我真的觉得这些豢养考试机器的学校,就像养鸡场、养猪场,让人觉得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我们应该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这些,是不能考试的。 赞 (0) 相关推荐 【教育读书】荒唐!凭什么家长和学生不能知道期末考成绩? [教育读书] 荒唐!凭什么家长和学生不能知道期末考成绩? 文/苏少鑫 据媒体报道,今年广州越秀区多所学校严控分数公布,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期末考具体分数将成"谜". ... 残酷的社会现实:90%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在过着“低配人生”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城际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日益显现出来.在中国,这种表现尤其明显.媒体和人们往往以"X线城市"来划分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以及发展潜能.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年轻 ... 真正城府很深的人,喜欢做以下几件事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高明的人,总是在暗处,不会轻易亮出自己的本事. 在明处的人,很容易暴露自己的弱点,被人看透,就像"黔驴技穷"故事里的驴子一样. ... 残酷事实:90%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在过着“低配”的人生 在中国,很多人的一生逐渐已经走入了一种固定模式:接受高等教育.到大城市打拼.身背高额房贷落户.进入压力繁重的生活.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城市之间的差距变得日益明显.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为 ... 研究显示:90%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正在过着低配的人生 如今的城市之间,差距日益明显. 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往往是年轻人就业和创业的首选目标.但是他们的生活并不轻松,奋斗在大城市,却难以轻松生活.高昂的贷款及工作压力让他们压力 ... 社会残酷现状:90%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正在过着低配的人生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拔地而起的大厦,飞速进步的科技,成倍增长的经济,今朝的人们生活质量已经整体上升,过上了与从前判若云泥的生活.然而,发展水平的差异化依旧没有消失,在很多城市及地区之间仍然 ... 从樊胜美到田雨岚:让人讨厌的人,都做错了这件事 有人说,蒋欣身上具有某种忧郁的气质,她特别适合苦情类角色,所以她出演的樊胜美和田雨岚全都火出了圈,而她饰演女主的电视剧,却很少有出圈的. 从樊胜美到田雨岚,她们都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她们让人心疼,可是也 ... 低层次的人,喜欢做以下三件事 有一个成语叫"欲盖弥彰".意思是说,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有一种人,喜欢"掩耳盗铃".以为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蒙住了自己的眼睛,别人就看不 ... 越是虚伪的人越喜欢做这三种事,若遇到请务必远离 文/唯晨 虚伪之人处处可见,生活中对待虚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看透不拆穿,主动远离默默疏远. 成年人的世界里再也没了开心就笑不开心就哭的自由,我们顶着"大人"的名头就不得不做事&quo ... 清初秀才集体揭露官员恶行,结果18人被斩,读书人很傻很天真? 哭庙,一般是指人到祭祀.祭奠场所含泪吊唁的行为.这一种行为在江南一带尤其是在江苏地区非常流行.明朝时期,科举制度比较完善,士人群体庞大,并且享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地位,他们一旦受到压迫.威胁,往往会采取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