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熙亭文存之一百八十一篇:大宋河山之天下是非(三) 大江东去

  
郑熙亭文存之一百八十一篇:
大宋河山
第十八章 天下是非
三 
大江东去
沈括暴病,卧床不起,嘉问遣家人使女侍奉汤药,至腊月初八,腊鼓鸣、春草生,病丝抽去,渐觉清爽。腊月二十,沈七从钱塘搬了夫人公子来。三夫人见沈括痊愈,自是高兴。因说道:“闻沈七言,吕大人礼遇甚厚。因忙于赶路,土仪甚是寒酸。”说话间,命家人打开箱笼,取出丝绸、 杭粉、茶叶、竹灯,另有精制围棋一副,麻饼、莼菜若干,分赠嘉问、通 判、主簿等人。接连就是二十三祭灶、二十四扫房、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去插花、二十九去沽酒、三十刷门、初一作揖,等等中原风俗,自与钱塘小异大同。元丰六年,沈括一家就在均州度岁。
钱塘围棋,晶莹如玉,冬日触手,温润舒适,嘉问得之,爱如珍宝。因谓沈括道:“如设一店,与钱塘伙营,必成奇货。”沈括应允。嘉问又说:“前日宴倭人,颇能通苏文,酒酣唱《大江东去》,我辈亦不如。今市人逐利,私刊苏文者甚多,讹误百出,公与苏子瞻素善,如广采苏文,核对真迹,删削讹误而订正之,刻版印行,非但生财,于世大有益也。存中以为可乎?”
沈括逊谢道:“括谪贬均州,多蒙礼遇,既为属下,惟命是从,此亦分内之事也。”沈括问询王诜下落,嘉问道:“谪居均州三年,辞官云游去了。”于是,沈括避均州府衙,与妻儿厮守,不时亲授子女功课,兼以搜求 “三苏”文字,研读、辨伪、订正、编撰之。
十年前,熙宁六年春夏之交,沈括奉旨察访两浙水利,在二兄沈辽庄上小住,曾读苏轼《钱塘集》抄本,那时之苏诗,才气横溢,意境新奇,情致高妙,至今回味仍觉余香满口,韵味犹存,许多警句如同雕刻在脑际的一般。如今斗转星移,春秋十度,四十八岁的苏轼已过不惑之年,而赫赫苏文,岂但炉火纯青?简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鹤举鹏飞而达神奇境界。
沈括初读《东坡集》,潸然泪下。难以想像,苏轼黄州生计如此清苦:“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先生年来穷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形 容可似丧家狗,未肯弭耳争投骨。”穷愁而不潦倒,苏轼道法自然,直面人 生: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小令,使沈括叹服:“东坡自有旷世情怀,非凡夫俗子所及也。” 沈括自幼学儒道两家言,顺境以孔孟之道,兼济天下;逆境以老庄之教,独善其身。今得苏轼诗文刻本、抄本、拓本多种,去伪存真,诠注典故,自成 乐趣。至重九,忽得苏轼书五:
契阔十年,岂谓复有见日?闻兄避居均州,喜出望外。某闲废无所用心,惟治《论语》、《书》、《易》,舍弟将了却《春秋》,粗有益于世,瞑目无憾。然平生学业欲以经世致用也,岂能终为聋瞽哉?兄既帅鄜延,当知西师事,望详实以告,弟虽废弃亦为国家虑也。
苏轼与沈括同在贬谪,然境况迥然不同。在沈括,颇类街亭之败中赵云,所到之处人皆仰望;在苏轼,则是钦犯从轻发落,罪废之人也,如此忧怀边事,足见忠臣体国之心。想至此,沈括异常感愤,意欲修书以报,又不知陕西战况。呻吟数日,忽有役人禀报:“延州少帅种朴求见。”沈括连忙出迎,种朴手牵狮子骢,身穿重孝,哭拜于地。原来种谔已在元丰六年四月初六,疽发而死。临终遗书遗嘱,种朴乃投奔了来。沈括引种朴入后堂,展读种谔遗书,其略曰:
书报存中吾弟。某享年五十有六,不谓短寿矣。难以瞑目者, 惟西夏未平耳。某幼习骑射,十六岁从父征战,效力国家四十年, 深知骑射不足以平西夏也。是以遣朴儿从公学艺,公严以教之,某 无憾矣。
沈括不觉凄然泪下,因问种朴延州之事若何?种朴道:“朝廷启用刘昌祚,西人惧之,未敢生事。其西南都统鬼名济,致书昌祚,乞通和好。昌祚白于朝廷,天子诏书称:'王师前往征讨,盖讨有罪。若秉常复位,国政悉复故常,当诫边帅勿辄出兵,梁太后苦于点集害农时,战事伤民力,近边列堡,有战无耕,国用益竭,乃顺时'下虎’,允秉常复位,后族与皇族言和,然后由秉常拜表,遣使朝廷,乞示大义,别效忠勤。是以西师已罢,边事已宁,复开沿边市易,蕃汉百姓甚是欢和。”
沈括安置种朴在厢房住下。歇息几日,即传书授学。待到暑气消退,秋爽初来,沈括修了书札,备了土仪,命种朴、沈七赴黄州探望苏轼。
种朴、沈七晓行夜住,快马兼程,不日即至黄州。二人在东门外小 店打尖,向店家询问苏轼住处。店家瞭望日渐平西,遥指柳外一道翠岗说 道:“先生晨兴锄草,饭后读书,午过下田,月下野游,此刻必在东坡劳作矣。”
种朴和沈七信马徐行,踏过黄泥坂,便是东坡了。只见南北一道高岗, 林木繁茂,坡顶一幢草屋,显现《东坡雪堂》四个大字。稍近,见堂前有细柳,堂后有清泉,堂下遍种丛菊、蔬菜、茶花、芳草,周遭自有枣栗、苍松、黄桑结为墙垣。坡下是一方稻田,田边一头大黑牛,卧地不起,旁有农夫五七人。沈七一眼认出苏轼来:短衣芒鞋,竹笠冠顶,依然疏眉秀目,美髯飘拂,只是肤色黑红,略微发胖。二人系马于树,悄然上前。见那黑牛打鼻喘气,作病痛状。种朴蹲下身,抚摸牛耳,翻看牛眼,俯耳在牛腹上倾听片刻,说道:“此牛发豆癍,疗法当以青蒿做粥啖之。”
东坡见此后生大奇之,回头认出沈七,即把二人延至雪堂,知是种谔之子,倍加敬重,高声言笑道:“往年十月,某方宴客,坐上得陈季常书,报是月初四,种帅领兵深入,破杀西夏六万余人,获马五千匹,众喜唱凯歌, 各饮一巨觥为贺。”种朴取出沈括书札,略述陕西罢兵言和之事,东坡自是庆幸。乃命种朴、沈七就在雪堂住下。二人搬进行李,取出银钱一囊,药材一包,绸缎数匹。东坡唤过苏迈,收拾礼物,与二人相见。翌日,王夫人润芝在临皋亭家宅正屋,设宴款待,不必细表。三日后,黑牛乃能下田。
种朴、沈七拜辞东坡,东坡苦留不放,二人就在雪堂陪侍。晨兴随东坡下田耨秧,饭后东坡作功课,抄《汉书》,沈七道:“以先生大才,开卷一览,终身不忘,何用手抄耶?”东坡道:“非也,某所以终身不忘在于熟读也。比如《汉书》,至此凡三经手抄矣。”种朴在旁为之瞠目。
这《东坡雪堂》与州学无异,远近学子、乡野土人,俱来求教。东坡才行高世,遇人温厚,与客论辩唱酬,间以谈谑,从无倦怠。有时作书画、题诗句,简笔才落手,即为人藏去,即使得只字片纸,亦重于珠玉。东坡以黄州为家,而黄州人对东坡则敬如宾、爱如友、亲如家人也。种朴静观数日, 暗语沈七道:“先生亚如神仙,何必做官?”沈七抓耳挠腮一回,说道:“大概身不由己,也未可知。”
种朴聪颖,沈七伶俐,东坡与二人甚是投缘。因问三先生功课,沈七 道:“午前读《道德经》,午后编《黄州集》。”东坡笑道:“黄州诗文, 随意而发,不堪为集。”种朴道:“先生和沈帅,皆当世大贤也,奈何皆遭贬谪?”东坡哈哈大笑,手指案上古镜道:“比如这铜镜,只可鉴人,不能鉴己,吾不得而知也。”
七夕,亦是道家的腊日。众友云聚雪堂,东坡采田畔之蔬,倾“义樽” 之酒,大宴嘉宾。进士李委弄笛,道士杨世昌吹箫,东坡三杯即酣,抚松长啸,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 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 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 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方竹逸、李委趁机上前,出素卷恳请书画。东坡乃挥笔书旧作《西江月》付竹逸。李委道:“吾无奢求,但得一绝足矣。”东坡因李委吹新曲《白鹤南飞》,乃为一绝道:“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嶷。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时沈七、种朴在旁捧砚,见其笔走卷上,如狮子骢追风,白龙驹赶月,书成,如当日十万大军下米脂,方阵以进。种朴此时方知,乃父遗嘱从师学艺之意也。当下,众人邀好,来日泛舟赤壁,方尽欢而散。
七月十六,东坡与众友人践约,种朴沈七亦同往,泛舟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 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 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沂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李委弄笛,杨世昌吹箫,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寡妇。
东坡愀然,正襟危坐而问李杨二子曰:“何为其然也?” 二子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方其破荆州、下江 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东坡曰:“二公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众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惟有种朴不能成眠。他生在边塞,长在沙场,睡里梦里都是厮杀,见惯了白沙黄土、铁马秋风。如今,乍来南国,与大贤同处,征尘为之一洗, 灵穴为之洞开。此刻舟浮天上,人在雾中,天远江阔,平野无垠。同是一片月,在江上则大而近,在延州则小而远。同是一种朴,在延州,浑身上下紧如弓弦;在此地,则筋骨松弛,散入清风明月的一般。种朴生一十九载,始知天地万物之妙也。
来日,种朴沈七再三拜辞,东坡挽留不住,乃商于润芝,报沈括以何物为礼?润芝备了几色针线给三夫人。东坡则修书一札,另附古镜一面,手稿四章。种朴、沈七不日返回均州。

 郑熙亭:河北沧州人,原沧州行政公署专员,河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6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主要著作有长篇历史小说《汴京梦断》(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东游寻梦—苏轼传》(东方出版社出版)、《大宋河山》(海南出版社出版),2010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卷本《熙亭文存》。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