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
1 雅丹地貌
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考察时,看到古湖周围有许多成群分布的覆舟状土丘,按维吾尔语的称呼写成YARDANGS。YARDANG一词开始流传于国外地学界,再译回中文就成了“雅丹”。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或者称为风蚀脊。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风沿着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置身于雅丹地貌,你一定会误以为来到了一座没落的中世纪古城,眼前那些形态各异的石人、石佛、石塔、石马、石鸟、石狮子恰似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物,每当夜幕降临之时,呼啸的狂风扑面而来,眼前的这些石像犹如怒吼的野兽,让人胆战心惊,“魔鬼城”之名便由此而来。
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石像都出自于大自然之手,都属于雅丹地貌。雅丹一词是由维吾尔语音译而来,原意为“具有陡壁的小丘”,这里的“丹”与红色没有任何关系。我们通常所说的雅丹地貌泛指由风蚀而形成的地貌组合,包括风蚀城、风蚀洼地、风蚀谷等。在世界上许多干旱地区都可以找到这种地貌景观,仅我国境内就有 20 000 多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甘肃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罗布泊周围。
要形成雅丹地貌,至少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要有湖泊沉积地层,比如敦煌雅丹地貌原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其中沉积的泥沙和黏性土层形成的岩石距今已经有 70 万年的历史。第二是要有外力侵蚀,例如沙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敦煌雅丹地貌就是在长期风的吹蚀作用下,岩石沿着垂直节理垮塌形成陡壁,甚至下部向内凹陷而形成上头大下头小的奇特形态。
2 丹霞地貌
1928 年,地貌学家冯景兰等将构成丹霞山的红色地层及粤北相应地层命名为“丹霞层”。1939年正式使用“丹霞地形”这一分类学名词,以后丹霞层、丹霞地形的概念便被沿用下来。
所谓丹霞地貌,指的是层厚、产状平缓的红色砂砾岩由于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在流水侵蚀、差异风化、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奇形怪状的地貌,比如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或峰林状等。“丹霞”中的“丹”是红色之意。丹霞地貌是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在我国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虽然这是一个由我国地质学者创造的地貌学名词,但它并非我国独有。在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都有丹霞地貌的分布,其中以我国分布最广。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了 1200多处丹霞地貌。
3 丹霞地貌与雅丹地貌的不同
看了上述内容,你是不是对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这两种地貌的不同。
作用力不同:雅丹地貌是风蚀作用形成的,而丹霞地貌主要是由于地表流水侵蚀而成。
地貌顏色不同:雅丹地貌没有特定的颜色,丹霞地貌主要是红色。
分布地区不同: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荒漠区,而丹霞地貌主要形成于潮湿的流水附近。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总是带给我们惊喜,了解它们的不同,下次外出游玩时你就可以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地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