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从大十字到小十字

纳雍:从大十字到小十字

蒙鹏

1

在贵州,有很多地方是以十二生肖所对应的日子来赶场,比如鼠场、牛场、猫场(贵州人将虎场说成猫场)、兔场、蛇场……十二生肖所对应的场,都有。
清道光《大定府志》载:“……大定各场,多以十二辰配象名之,子日场期谓之鼠场,丑日场期谓之牛场,由寅卯以次推之……必有定期,故以十二辰日轮流分配……至异地而同日者,或以大小新旧别之,或冠以地名……”
纳雍原来叫大兔场。关于其来历,纳雍王景才做过调查。
纳雍县城原来的场在如今的老场,由纳志土目安氏建立,叫纳志兔场。那时候纳志兔场繁华异常,整个街上分为正街、李家巷、米市、猪市等,住户达百户,有重修公、永昌公、永福公等八大盐号,还有湖广庙、江西庙、观音庙、戏楼等建筑。
那时因交通不便,外地人赶场一般出进三天(称为进稍、正场、出稍),因要住宿,酒店生意好。赶场者有陈李二寨、余家寨、赤松寨、后寨、干田寨、下坝寨、朱家寨、龙家寨、大中寨、小中寨、大寨、儿马寨、杨家寨、沙锅寨、米房寨、刘家寨、鹦哥寨等十八寨,称为穿青十八寨。
到了新纳志三世安明时,街上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比如:提三双草鞋上街收一双,十个鸡蛋收二个。除此之外,还有端午“施贫”、七月半“云南会”、腊月“施贫”等三次较大的苛派,民怨沸腾。
清嘉庆时,乡绅郭朝臣、龙大训等承头在颜家看牛坡(今电影院门口)建了新场。为别于安氏“兔场”,在“兔”字前加个大字,叫“大兔场”。后来,纳志兔场衰落下去,大兔场却异常兴旺。
因为改场,双方发生械斗,“龙杠”组织还介入。械斗中,在茶林脚滥田内,打死了安氏请来的教习。安明将官司打到大定府。大定府判断,大兔场赶兔,纳志兔场赶鸡,互不干涉。
大兔场之名几经变更,比如大兔场、小石城、宣化、雍熙。同治后,老场由平远州改隶大定府亲辖地。如今,老场之名犹存。
2
大兔场成立后,很长时间内都只局限在颜家看牛坡一带,发展并不明显。
民国时,大兔场已发展到大操场、臭水井(老教育局往下不远)、黑神庙(今纳雍一小)、栅子门一带,是个繁华小镇。
那时候,县城主要有两条街道。一条是县府街,另外一条是新街。另外,还有进水巷子和进一小的两段狭窄的小街道。
解放后,城区沿出城公路延伸。上世纪九十年代,老城街道基本成型。如今,纳雍县城向南发展,东扩西连,面积增加了几十倍。
纳雍多水井,有小箐沟、余家田坝、杨柳井、茶叶沟、岩头田、官水井、大水井、瓦厂河、打铁沟、晏家水井、农具厂、大松林、卿家水井等。
这些水井中,数小箐沟最出名。小箐沟的井水水质好,清澈甘甜,回味无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纳雍县城居民的饮用水主要依靠小箐沟的井水。
头脑灵活的人夏天便卖井水。赶场天,有人挑着小箐沟的井水叫卖。“小箐沟的水,又凉又甜,一分钱随喝。”吆喝声一阵赶着一阵,在吵闹的街上格外响亮。喝水人多,卖水人的生意极好。
此后,小城通了自来水,水井逐渐被荒废、填埋。十多年前,茶林脚下面的那口井还在,被民房包围着。那时候我在小城读书,停水的时候常到那里去提水。如今,这口井也没了。
纳雍县城的核心,有个华丽的名字,叫中华路。但浸润在小城人骨子里的地名,叫大十字和小十字。在纳雍,你说到中华路,人家的头摇得像个拔浪鼓似的。说到大小十字,人人都晓得。
纳雍的大小十字,得名于道路交叉。后来,城区道路相叉的地方很多,见过世面的小城人,不再以“十字”来命名它。
3
提到纳雍大小十字,电影院是个绕不开的话题。1962年1月,纳雍简易电影院成立,借用大礼堂放电影,一放就是二十年。1982年,纳雍才投资35万元,修成电影院。
那时候电影院红火得很。能在电影院看一场电影,甭提有多开心。在玩伴面前,也可以炫耀。带女朋友去看一场电影,那绝对是很浪漫的恋爱节目。
电影院门口有很多卖瓜子的小摊。五分钱一小杯,一角钱一大杯。杯子下面,垫了不少纸。即使是大杯的,也只有掌心那么大一小撮。买瓜子进电影院,在当时那是奢侈消费。
那时候堂哥的精力充沛得很。为了看一场电影,从老家走十多公里路赶到县城,看完后又急冲冲步行回家,到家有时候已是深夜。
不久以后,县城里或是一些集镇上,冒出了私人录像室,播放一些香港武打片什么的。一些学生想方设法从大人那里要些零花钱,逃着课也要把它奉献给录像室。
我读小学时,沙包小镇上有几家录像室,就在我上学路上的路坎下面。每次路过录像室,总会听到叮叮咚咚的武打声音,以及高声武气的说话声,朝着我的耳膜荡漾而来。那声音似乎带有磁性,路过录像室都会让我放慢脚步。
因为囊中羞涩,我一次也没进去过。里面是什么情形,不得而知。听着小伙伴们眉飞色舞地摆谈电影内容,心里甭提有多羡慕。
小街上赶场天偶尔有人来放露天电影,人们闻风而动。露天影院被高大的布帘围了起来。为了节约票钱,附近的屋顶、树上、墙上、土坎上蹲满了人。
1992年,全国电影大滑坡,加上电视的冲击,纳雍电影院受到影响,上座率严重下降。后来,电影公司垮台了。电影院呢,也改成门面卖其他东西了。
2019年3月,存在了30多年,曾经带给多少人带来美好回忆的电影院,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因实施棚户区改造,被拆除了。
4
电影院后面是个山包,雄视全城。因建有绿营衙门,叫做营上。风水上说,营上叫“七星拱月”,建立衙门,可控四方。
提到营上,不得不提到何肇新。何肇新又名定功,“龙杠”出身,机警有谋。因太平天国起义时带兵解围安顺城,受到咸丰帝嘉奖,委为大定府西乡绿营守备。
何定功得势后,大肆聚财,杀人掠财,夺人妻女,为霸西乡。后因苦家上告贵州巡抚曾壁光,朱令提督姚茂林率兵剿捕何定功。何逃往四川蓝田坝,被捕后押至大方瓢儿井自杀。
绿营守备衙门为中式古建筑,驻有官兵。1941年纳雍建县到1949年纳雍解放时,绿营衙门为县政府驻地。解放后,另修了县政府,营上则作为机关干部宿舍。后来,营上居民逐渐增多,遂成人口密集的居民点。
营上古建筑为官衙格局,四合院格式,房屋数十间,占地三千平方米。正厅办公,门窗等雕镂有“风穿牡丹”“鹿衔灵芝”等图案。两小厅住官眷衙役,也花窗掩映,曲廓回环。绿营衙门有两个出口。一为侧门,面朝今大十字。正门在县府街,有五十级石阶,较壮丽。
2019年,因实施棚户区改造,残存的绿营衙门连同附近民居,逐渐被拆除。营上这个地方,只保留在一些人的记忆里。
5
纳雍新华书店曾经红火得很。
1954年,地区新华书店在纳雍鱼塘边一栋破旧木房设门市部,派人摆摊售书,发行课本。1955年,县政府拨给64平方米木房作为书店售书门市部。1956年,新华书店纳雍支店正式成立。
1957年,省新华书店拨款6000元修建576平方米的业务用房,1958年正式挂出“新华书店”的牌子。到1988年,新华书店业务用房为900平方米,职工宿舍为350平方米,图书发行量大。
2001年,我在县城读高中,常常去新华书店。书店里人多,老老少少的,或是坐在楼道上,或是蹲在过道里,或是依偎着墙壁、书架,看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
在书店行走,得注意脚下,一不小心,就会踢着全神贯注的阅读着。但即使踢着了,阅读者也不会生气。顶多抬头看一眼,微微一笑,仍旧沉浸在图书营造的世界里。有的甚至头也不抬,只是下意识的抬一下脚,眼睛却死死地盯住图书。
在外漂泊七八年后,我又回到了小城。我所熟悉的新华书店,有些难以寻觅踪迹。后来我发现,环城路一门面上挂着“新华书店”的牌子,但从不见开门营业;邮政局旁的新华文轩书店周一到周五营业,周末则大门紧闭。我抽时间去过新华文轩书店几次,都冷冷清清的。溜达了半小时,也没见一个顾客进来。书架一半空着。看得出,大部分书是往年进的
报刊亭也曾经很红火。
读书的时候,报刊亭的杂志很多,我经常光顾蹭杂志看。现在的报刊亭,虽还挂着报刊亭的标志,但基本没了杂志,都堆放了零食、玩具什么的,已成了杂货店。
6
纳雍大小十字打一存在,便是纳雍的商业中心,繁华异常,几百年来未曾变过。
买衣服、被褥、鞋袜、珠宝、文具、图书、药品、逛超市、取钱,拍照、补衣、修鞋……都可办到。因此,纳雍人逛街,往往是要去大小十字。
几平方米的门面,房租十多万一年。如果有几个门面,每年可以坐收几十万房租,颇成就了一批包租公、包租婆。
堵似乎是商业街的通病。
每到上下班高峰期,大小十字也会发点“城市病”——堵车。纳雍的堵车,是阶段性的,堵一堵,也就恢复正常了。
后来,纳雍优化了城区道路,部分路段单向行驶。后来,陆陆续续地搬走了不少机关单位。但是上下高峰期,大小十字也还是堵。每每得各个路口站一两个警察招呼,才能够像蜗牛似的爬行。
不光道路上堵,人行道上也堵。白天,就有些稀稀拉拉贴膜卖碟论斤卖书的。到了晚上,炒饭、烧烤等各路大军便占据着固定的显眼的位置。
各类吃货也轮番上阵,把各类食物扫荡一空。直到夜深人静,吃货远去了,小贩们才恋恋不舍的收摊回家。直到东风欲白,还有一两个摊贩,似乎在等着某个吃货的“邂逅”。
节假日呢,比如西方情人节的鲜花,清明节的挂清香焟,春节的对联百货,齐整整的当街而摆,琳琅满目,路过便会磕磕碰碰,需绕S型而过。
其实,时代在变,大小十字还略显得繁华的背后,也在慢慢发生变化。近几年来,小城的商业区逐渐南移,往环城路一带发展。曾经建材店林立、灰头土脑的环城路,卖服装、开饭馆的逐渐多起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繁华的大小十字,颇有些风光不再了。也许过不了多久,大小十字也像沿河小区一样,门可罗雀,遂渐冷清下来。
2019.11.2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