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坦言: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之后我不得不信
古今纵横史
09-01 14:52
惟大英雄重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张学良
张学良,民国四公子之一,父亲是东北王张作霖,其凭着父亲带来的权势、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潇洒的气质,傲视群雄。凭借这些其吸引了国内外的众多名媛,甚至墨索里尼之女也曾向张学良表达爱慕之意。
就是这样一个受过西方高等教育,一个重英雄本色,风流自在的无神论者,为何在杀杨宇霆之后而变得迷信起来,处事风格也随之大变?
倚老卖老的杨宇霆
杨宇霆是北洋军阀奉系军阀首脑之一。其精于算计,谋略超群,在张作霖执政期间不断提出自己的谋略,并且其极力主张军风军纪的建设,取得良好的成效,从而得到张作霖的信任和重用,并且在其30多岁便成为奉系军阀的首脑之一,真可谓是生逢其时。
但是其年少有为,免不了目中无人,恃才傲物的个性,再加上其被发现挪用军内巨额钱财发展扩大自己的军事力量时,张作霖仅仅只是先罢免其所担任的军职,在军队需要其时又将其官复原职,从而更加造就了他目中无人,肆无忌惮的性格,所以在张作霖走了后,杨宇霆便以东北元老自居,时常管教张学良。对于张学良的决定也是多次干预,横加阻挠。
忍无可忍的张学良
每一任刚刚登基的“太子爷”都会遇到不可一世的“摄政王”,就如同康熙之于鳌拜,赵高之于秦二世,所以张学良要实现自己的大统一道路已经清晰可见,但是杨宇霆毕竟军功显赫,张学良并无杀心,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压死骆驼的稻草也是一根根积累的,接下来我们来细说这些“稻草”
首先,恩师郭松龄之死,在张学良的早期启蒙阶段,恩师郭松龄给予了他巨大的帮助,相当于其另一个“父亲”,但是当郭松龄因叛乱被捕时,杨宇霆直接将郭松龄处决,没有一丝顾及张学良的面子。
其次,权力之巅之阻,在张作霖去世之后,军队需要新的领袖,张学良身为“皇太子”本应该理所当然,但杨宇霆却拥护张作相,并且在公开的场所批评张学良吸食毒品,使其颜面大跌,从而使得张学良在通往权力之巅受阻,二者矛盾更加激烈。
最后,派系权力之争,在东北易帜的问题上,张学良和杨宇霆出现了重大的分歧,张学良主张亲近南京,而杨宇霆则是一个亲日派的代表,这也是张学良最不可忍的一面,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最终不可化解,从而崩塌爆发。最终在1929年时,张学良杀掉了杨宇霆。
迷信之始——银元定生死
张学良忍无可忍于是在1929年1月10日,此时杨宇霆向张提出建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张学良寻找时机将其抓住,在决定杨宇霆最终是生是死时,他决定将其交给其前半生最不相信的“天意”来进行决断。
这一方面是因为此时杨宇霆在军队里面还是有一定的声望,另一方面也想说服自己的内心,使得自己更加的心安理得,于是他当着杨宇霆的面说:“正面杀,反面死”,让命运之神来决定你的生死吧。
当他第一次抛出银元时,银元正面朝上,接下来他又抛了两次银元,依旧是银元正面朝上,于是在天意的指引下,杨宇霆被杀。但是这也在张学良的后半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迷信信仰。
小结
其实我们细想张学良对于杨宇霆的死心中早已做出决断,杨宇霆不死,张学良的军中地位,军中威望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压,其通过这件事可以稳固自己的军中地位,同样对于以后的各种决定也可以更好的实施。这种一本万利的事情是个正常人都会做。
同样细想杨宇霆我们也会发现其被杀的结果早已命中注定,历史上鳌拜的结果已经给到了他很好的借鉴,他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不可一世的性格和他屈居人下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已经决定了他被杀的命运,银元定生死只不过是一个流程,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也许张学良在晚年回忆起这件事情时,其都会想到杨宇霆必死,可是其万万想不到三次银元都会向上,这也使得他对于天意,迷信之事更加信奉,也使得他的无神论彻底倾塌,他的世界观也重新塑造。对于迷信之事也变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