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的沟回与“小脑裂入路”

前天跟着老板开三叉,突然被问及“经小脑裂入路”的所谓“小脑裂”具体指的是啥,当时觉得答案很明确,不就是“水平裂”,或所谓的“岩裂”嘛。回去复习了一下相关知识和文献,才发现自己的理解并不全面。今天就从小脑的脑沟和脑回出发,探讨一下所谓的“小脑裂入路”。


1、小脑表面的功能学解剖

这部分并非基于形态学,而是针对种系发生及功能学,因此更像是系统解剖学,这对于神经内科来说尤其重要。理解的关键是将小脑皮层“展开”成一个平面。

水平方向分叶(与传入有关):

两条裂(原裂 primary fissure、后外侧裂 posterolateral fissure)

三个叶(前叶 anterior lobe = 脊髓小脑 spinocerebellum = 旧小脑 paleocerebellum、后叶 posterior lobe = 桥脑小脑 pontocerebellum = 新小脑 neocerebellum、绒球小结叶 flocculonodular lobe = 前庭小脑 vestibulocerebellum = 原小脑 archicerebellum)

垂直方向分区(与传出有关):

两个区(小脑蚓 vermis、小脑半球 hemisphere)

2、小脑表面的形态学解剖

这部分对于咱神经外科来说更为重要。

3个面(幕面 tentorial surface、枕下面 suboccipital surface、岩面 petrosal surface),8条裂分别将蚓部和小脑半球分为9部脑回。从最权威的Gray、Yasargil、Rhoton那搜刮美图,咱看图说话。

最后自己总结手绘如下:

3、“小脑裂入路”的应用解剖

全面搞懂了小脑的沟和回,现在来聚焦我们的主角——水平裂 horizontal fissure(又称为 岩裂 petrosal fissure)。

个人理解,此裂的中间段,恰位于幕面和枕下面的交界处,走行水平,故称为“水平裂”;此裂的两端,移行至前方的岩面,故“岩裂”更应指代此部分。

此裂的末端延续为小脑桥脑裂(cerebellopontine fissure),并进一步分为两叉,即上支(superior limb)和下支(inferior limb),而这正是常说的小脑桥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的界限。

小脑桥脑裂向上移行为小脑中脑裂(cerebellomesencephalic fissure),向下移行为小脑延髓裂(cerebellomedullary fissure)。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水平裂在手术中到底如何来暴露呢?

上图来自于Rhoton、Fukushima、Spetzler三位大师的文献。本人对右上和右下图(出自Spetzler)的标注存在疑虑:图中认为岩裂(水平裂)(本人添加红圈)是绿色虚线标注的那条沟,而我认为应该是红色虚线(本人添加)所指的沟,而绿色虚线标注的其实应该是后斜裂(postclival fissure)。理由是:水平裂分隔的上半月小叶和下半月小叶由于小脑的上下卷曲而应该呈相对方向,而此图中绿色虚线脑沟上下的脑回却是相平行的。

根据上面的这一理由,再结合前面Gray、Yasargil、Rhoton的图,可以发现,水平裂并非恰恰位于幕面、枕下面这两个面的交界处,而是略偏向横窦的下方,位于枕下面。正是基于这一点,也是我们能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suboccipital retrosigmoid approach)中看到并利用水平裂的基本前提。这也从反面论证了上图的错误(原图绿线标记的沟位于幕面而非枕下面)。

因此,水平裂即位于横窦下方的小脑枕下面,在乙状窦后入路中,骨窗需尽量靠近横窦。

第二个问题,利用水平裂到底能做什么?

上面已经说到,水平裂的末端延续为小脑桥脑裂,后者又进一步分为上支和下支,与桥脑的外侧界一起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即为CPA区。仔细看图,不难发现,该三角形区域的上角就是三叉神经(V)的所在,内侧边的中点是面听神经束(VII-VIII),下角则是后组颅神经(IX-XI)的位置,三角形的整个面对应的就是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因此,不难想象,水平裂的第一个外科学意义,就是沿着水平裂-小脑桥脑裂上支这一路径,从外下方暴露三叉神经入脑干区(REZ)和脑池段,这就回答了开篇老板提的那个问题——老板所谓的“小脑裂入路”中的“小脑裂”,其实包含了“水平裂”到“岩裂”到“小脑桥脑裂上支”这样的解剖路径全程。

这个入路的意义在于: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常规都是通过牵开小脑,利用小脑外上方与天幕-岩骨后壁之间的这一间隙进入的,这一径路常常会遇到汇入岩上窦的岩上静脉(superior petrosal vein)的主干,当该主干异常粗大或缩短时,则会阻挡视野或难以牵开小脑。而利用“小脑裂入路”,则可避开岩上静脉主干,同时减少对小脑的牵拉。来自日本的Fujimaki于2000年首先报道了该入路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我们科也于2014年发表相关英文论著。下面展示文献中的图和一例我们科的手术照片。

打开水平裂的第二个意义,就是能更短距离、更减少小脑牵拉地暴露小脑中脚,从而切除位于桥脑侧方的病变。下图选自Fukushima和Spetzler的相关文献。

那么发散一下,既然沿着水平裂-小脑桥脑裂上支,我们可以暴露三叉神经,那我们换个方向,沿着水平裂-小脑桥脑裂下支,是否可以暴露面听神经和后组颅神经,来处理相应的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在于,此路径上有拦路虎——绒球(flocculus)的存在。我们都知道,对于面肌痉挛,血管压迫点绝大多数位于面神经的REZ区,而打开小脑桥脑裂下支,我们仅能暴露面听神经脑池段的远侧部,因此,要做到全程显露的话,必须从后组颅神经、小脑绒球的附近开始,从下向上、从尾端暴露面神经,这就是所谓的“绒球下入路(infraflocculus approach)”。

第三个问题,说了这么多“经小脑裂入路”的好,那它是否存在弊端?

个人认为,弊端是有的。当岩上静脉的一个分支——小脑桥脑裂静脉(vein of cerebellopontine fissure)存在,且骑跨在水平裂末端时,这一径路就有困难了。因此,对于复杂情况下的三叉神经暴露,可以通过联合小脑上-小脑裂入路来实现。下图为我们科术中遇到的小脑桥脑裂静脉遮挡的情况。


参考文献

1、《Rhoton's Cranial Anatomy and Surgical Approaches》2007

2、《Microsurgical Anatomy and Surgery of 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2006

3、《Microneurosurgery, Volume IVA》1994

4、《奈特人体神经解剖彩色图谱》2006

5、《GRAY'S Clinical Neuroanatomy The Anatomic Basis for Clinical Neuroscience》2011

6、Fujimaki T, Kirino T. Combined transhorizontal-supracerebellar approach fo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Br J Neurosurg, 2000, 14(6):531-4.

7、Ohue S, Fukushima T, Friedman AH, et al. Retrosigmoid suprafloccular transhorizontal fissure approach for resection of brainstem cavernous malformation. Neurosurgery, 2010, 66(6 Suppl Operative):306-12; discussion 12-3.

8、Kalani MY, Yagmurlu K, Martirosyan NL, et al. The Retrosigmoid Petrosal Fissure Transpeduncular Approach to Central Pontine Lesions. World neurosurgery, 2016, 87:235-41.

9、Matsushima K, Matsushima T, Kuga Y,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Superior Petrosal Veins and Sinus Based on Drainage Pattern. Neurosurgery, 2014.

10、Zhu J, Zhong J, Jiao W, et al. Via-cerebellar-fissures approach fo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f trigeminal nerve. The 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 2014, 25(4):1438-40.

(0)

相关推荐

  • 【Q091】Raymond-Cestan综合征

    脑桥被盖下部综合征 脑桥背外侧部损害时可出现脑桥被盖下部综合征(Raymond-Cestan syndrome). 表现为: 1.前庭神经核损害:眩晕.恶心.呕吐.眼震: 2.三叉神经脊束损害:同侧面 ...

  • 脑干解剖和结构

    脑干 脑干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组成.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有第四脑室. 脑干(brainstem)位于大脑下方,是脊髓和间脑之间,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较小部分,呈不规则的柱状形.脑干自下而上由延 ...

  • 脑室、脑膜、脑池

    脑室系统 = 侧脑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第五脑室 第六脑室) 中脑水管 脑室 脑质内部的室管系统.在大脑半球内有左.右侧脑室:在间脑内有第3脑室:小脑和延髓.脑桥之间为第4脑室:第3脑室和第4脑室 ...

  • 学习RHOTON解剖学手绘—沿脉络裂穹窿侧的第三脑室经脉络裂入路(上)

    穹窿的体部构成第三脑室顶壁的上部.左侧丘纹静脉穿过室间孔后缘,右侧丘纹静脉在室间孔后几毫米穿过脉络裂.透明隔前静脉和尾状核前静脉经过额角的壁,透明隔后静脉和尾状核后静脉经过体部的壁.丘脑在侧脑室的底壁 ...

  • 【精选编译】经颞叶-脉络裂入路至环池的手术解剖

    土耳其Pamukkale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Egemen E等应用纤维解剖联合磁共振纤维束成像技术,探讨3种经颞叶-脉络裂入路到达环池对其周围大脑白质束的影响,文章发表于2021年1月的<Ope ...

  • 第五回郭家女入侍濠城常将军力拔采石

    却说孙德崖喝令左右,来杀元璋,元璋身旁只一吴桢,双手不敌四拳,任你力大无穷,怎能敌得住众人?他却情急智生,仗着剑来奔德崖,德崖不是吴桢敌手,猛被抓住,充作护盾,抵挡众兵,惊得德崖魂飞天外,魄散九霄,忙 ...

  • 红楼梦第78回,曹雪芹乱入了一首《姽婳词》,细品才解其中味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因此,怀古只是手段,伤今才是目的. 由于这类诗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更容易 ...

  • 《脑沟回MRI定位体系》

    <脑沟回MRI定位体系>- 矢状面脑沟回七大征象断层解剖   2014-05-04矢状面脑沟回七大征象:1.外侧裂及其5分支:2.额下回及其3分部:3.汇合征:4.T形征:5.分离征: 6 ...

  • 解剖&影像 | 如何在CT及MRI图像上辨识脑沟回

    阅读头颅CT及MRI是神经科医生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而良好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则是帮助我们阅读影像学资料的利器.那么如何在CT及MRI图像上辨识脑沟回呢?今天为大家奉上的是上海华山医院放射科耿道颖教授的PP ...

  • 神经影像 | 横断面脑沟回十大征象

    横断面脑沟回十大征象 来源 | 华夏影像诊断中心

  • 【推荐】头颅MRI横断面脑沟回十大征象

    阅读头颅 CT 及 MRI 是神经科医生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而良好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则是帮助我们阅读影像学资料的利器.

  • 【十三字/回文】气入诗裁

    [十三字/回文]气入诗裁 文/冯斌一鄂 才奇有气入诗裁自素怀书墨笔 [诗/七绝] 才奇有气入诗裁,气入诗裁自素怀. 裁自素怀书墨笔,怀书墨笔有奇才. [回文] 才奇有笔墨书怀,笔墨书怀素自裁. 怀素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