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从《周易》中的“帝乙归妹”和《诗经》中的“伣天之妹”说起
《易经》有两处提到“帝乙归妹”,一处在《泰卦》,一处在《归妹卦》。《泰卦》六五爻辞曰:“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归妹卦》六五爻辞曰“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帝乙归妹是商周时期有名的历史事件,是我国古代和亲政策之滥觞。“帝乙”指商王朝末二代君王,是商纣王的父亲。“帝”是商朝时对君王的称谓,“乙”是名。商纣王本称为“帝辛”,商纣王是后人的贬称。
商周之时,商王文丁杀了周族首领季历以后,商周关系恶化。季历之子姬昌继位,是为周文王。文王积极蓄积兵力,准备为父报仇。文丁死后,帝乙即位。帝乙为了缓和与周族的紧张关系,决定将胞妹下嫁于文王,希望商周两大国彼此不计前嫌,亲善相处,沟通送系。
帝乙归妹,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婚姻,是用和亲政策解决政治危机之滥觞。“帝乙归妹”时,文王已大婚,帝乙不惜以贵下贱,把胞妹下嫁于已有妻室的文王做侧室,实为无奈之举和权宜之计。
《诗经·大雅·大明》记载了这一历史事件,其原文如下:
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天监在下,有命既集。
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
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
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诗经》这段文字一直以来被人曲解,皆以为“天作之合”是赞美商周联姻的美满,从而硬生生地把“伣天之妹”解释为“天仙一样美丽的妹妹”。“伣”本指古代船上用以测风向的装置,喻指间谍、探子,说明帝乙之妹就是帝乙在周文王身边安置的坐探,和美丽不美丽没有关系。实际上,《诗经》这段文字同时描述了周文王的两次婚姻,初次是与有莘国美女太姒的婚姻,再次是与帝乙之妹的婚姻。这两次婚姻的性质完全不同,初婚是完全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而再婚是完全彻底的政治婚姻。世人皆不知其详,或以为是描述与太姒的婚姻,或以为是描述与帝乙之妹的婚姻,于是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至今没有正确的解释。
“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是对当时形势的概括,暗示天命已归周人,商王朝的命运将尽。
“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矣”。这一句是描写文王的初婚,也就是描写文王与有莘国(小国)太姒的婚姻,而不是描写文王与帝乙之妹的婚姻。弄清这一点很重要,而正是在这一点上,传统解释一直以来都曲解了。文王的结发之妻为洽阳人,即今天的陕西合阳县,位于渭南(古属莘国),因洽(亦称合)水得名。洽阳县城东20公里的黄河岸址,是中国黄河流域最大湖泊型湿地风景名胜区——洽川。这里自古出美女。周文王的结发之妻太姒就是这里人,古属“有莘国”。《诗经·关雎》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描写发生在这里的文王与太姒的爱情故事的。“天作之合”无疑是赞美文王与太姒的。“文王初载”指的就是文王初婚。“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明白无误地指出文王结发之妻太姒的出生地,即娘家所在地。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这一段直白地道出了文王与帝乙之妹婚姻的本质属性。“嘉”是西周五礼之一,嘉礼是关于婚冠喜庆方面的礼仪,这里指婚礼。“文王嘉止”就是直接告诉人们,文王已经结过婚了,太姒就是其结发妻子。暗指“帝乙归妹”,是把妹妹嫁于文王做侧室或妾,而非正室。“大邦”指商王朝,周人把商王朝称作“大邦”或“大国”,而自称“小邦周”。“伣”有间谍、暗探的意思。“大邦有子,伣天之妹”这一句毫不客气地指出,“帝乙归妹”的意图,就是以妹监周,安插坐探、笼络周人,所以这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婚姻。
“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这一段描写周文王迎娶帝乙之妹的场面。既然是政治婚姻,就要把政治文章做足,所以周文王大讲排场,集舟成桥,亲自迎接,好象再怎么奢华都不足以显示其对这场婚姻的重视程度,而就婚姻本身的吉凶之祥,文王心里是最清楚不过的,“祥”兼言吉凶之兆,而非独指吉兆,犹臭(xiù)兼言香臭(chòu)。有传统解释认为,这一段描写“文王亲迎太姒来归之情”,这是张冠李戴,是极错误的,文王与太姒追求的是真正的爱情,决不会大讲排场。况首句已讲清为“大邦有子,见天之妹”。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这一句指出文王受命于天,注定是商王朝的克星,不会因为“帝乙归妹”的和亲政策而改变“代商而王天下”的宏图大愿。
“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这一句是说在周都缟京,只有有莘女太姒才是正妻嫡传,可惜太姒长子伯邑考早亡,而次子武王姬发则生而结实,成为周之传人。
“保右命尔,燮伐大商”,是说太姒生武王,是上天保佑文王,让武王继承文王未竟的天命,完成伐商大业。
帝乙归妹在这里的意义就是指帝乙通过和亲政策,沟通交往,缓和与周人的矛盾,以便赢得喘息的机会。帝乙归妹,不惜以贵下贱,委曲求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与周人加强交往、沟通关系,以赢得喘息的时间,加强统治。
(本文纯为原创,使用本文原文或观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