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济水” 征文 | 济水悠悠 | 作者:宗燕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欢迎各位作者登录大河文学网(www.dahewenue.cn)注册驻站作者。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17)。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很早就该写写济水了。一来我是在济水的浸润中长大的,二来济水天下闻名,让我这个地地道道的济源人也跟着一起自豪!
小的时候常常在距村北很近的河边玩耍,人们都叫她珠龙河。村里村外,房前屋后少说也有十几眼泉。喷珠溅玉、叮咚有声的泉水,载着我们儿时的欢乐流入清清的珠龙河。后来才知道,珠龙河汩汩前流,便成了济水。我常常想,从家门口汇泉入济的水流中,一定也荡漾着我们童年的笑声和稚影吧。
对济水的印象,随着时空的脚印延长,也由既熟悉亦陌生,到有所了解并逐渐清晰,以至于因其伟大而让我无限崇敬起来。
济水不仅古老而伟大,且奉献精神千古不变。
很多文献上有禹“导沇水,东流为济”的记载。中华文明的源头是从三皇五帝萌生,济水也一定在三皇五帝前就已经浩浩汤汤了。经禹导沇入济开始,千百年来,济,一直是她最鲜明的“亮色”。
济,有救助、帮助的本义。从济宁、济南、济阳、济阴、济州等古今地名和经世济邦,和衷共济,经济繁荣、引黄济津、救济、接济、共济等成语和词语中,可以雄辩地证明济水同黄河一起孕育了中华文明。这表明她是一条大利之河,是一条养育芸芸众生的母亲河。同时,她最精辟地诠释了什么叫奉献,怎么奉献,奉献的终极形态。
奉献是个受人尊敬的词汇。奉:本义给。献:恭敬地送给集体。矢志奔“济”,不惜自身,一流入“怀川”,灌溉万亩野田以济苍生;再汇入湨水和漭河以穿黄济宁,裂肢分血,凛然不顾,使得“烟村水寺若江湖,林藨山川入画图”。尔后,在不忍“荥泽”的式微后,尽躯体于黄河(详见《济源历史文化博览》)。何等悲壮,何等超然,又何等动人!大概“士与知己者死”的聂政,“济”于此“源”吧!
济水的奉献精神,已深深地融汇在济源人的血液中:北宋高官傅尧俞,因慕济水而迁至济水泉边,临济水西源而居。据记载,司马光说:“清廉、正直、勇敢三种品德,一个人很难兼备,我却在傅尧俞身上见到了”,“清而不耀,直而不激,勇而能温”是北宋哲学家、理学家、诗人邵雍对其为官几十年的赞语。傅公的这种鲜明特质,不正是受济水的影响,为追随济水精神而特有的吗?
战争年代的党继新、郑霞波、于思礼等济源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不正是济水的奉献精神吗?
济水的伟大:因清,源远流长又彰显廉洁。
清,是济水的特色。
从“濯清莲而不妖”里,我读懂了什么叫“清幽”。
“万古蒙蒙里,渊然通海门”为“清”规划了初衷。
从“清源公”“忠护王”“北海神”的封号里,我触到了对“清”的渴望和寄托。
“高洁谁与求”的历史之问,于千百年后的今天在济水身上找到了答案!
“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寄托着中华先辈的血情与归心!反腐铁拳横出的拇指,不正是对济水大大的赞么!
济水的伟大尤在坚毅。“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表示了济水的初心。
“朝宗未到海,千古不能休”,济水牢记着历史使命。
“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不也正是中华儿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终极目标吗?!
原济源县委已故老书记李传清(详见济源县志),在他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始终根植于群众,不忘初心,用大写的人生表达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浓浓深情。一如济水,万里朝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粹,死而后已,“春蚕到死丝方尽,一片丹心照玉川”。
一代又一代的济源人,在济水精神的感召下,坚韧不拔,用济水甘甜的琼浆浇灌这一片热土,使得此地山川玉照,米稻香飘。
济水泉边玉碑村的老支书张玉清(已故,详见玉碑村志),铁岸村的老书记杨秀清(详见铁岸村志),柿槟村支书李水泉(详见柿槟村志)等。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呕心沥血,冰清玉洁。这济水边的泉,这如玉的清,这秀丽的清,不正是济水品质的映照吗?
清廉“源”自奉献,高尚最赖清廉,我从济水、从这些济水人身上找到了答案。
济水的伟大是什么?正是质朴中蕴含着生机。
“三伏三现”,“独流入海”,在孤独中彰显了谦的伟力。
于山涧隐迹,至穿黄入海,山的高峻与大地的亲和,汇成澎湃的巨澜,令人为山的谦虚,水的包容,山川壮丽,日月同辉叹为观止!
“质本洁来还洁去”“横贯黄河自不浑”,不正是对济水质朴本性的肯定吗?
一如质朴,济源人以古昆仑的视野,卢玉川的肺腑,今愚公的姿态,装扮着古城的容颜,蜜凃着家乡的未来。
济水学校的张利军老师利用节假日,义务组织学生走进济水,引起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地携带妻儿、莘莘学子,纷纷涌入,步入了解济水,传承济水文化的行列。他们用脚步丈量济水,用双手去触摸济水,用心去聆听去感悟上善若济水,厚德堪载物的真谛。让人们为济水文化,济水精神的生生不息而振奋。
今天,随着数万亿济水人在祖国东西南北、世界各地前行的脚步,济水文化、济水精神之花更加灿烂,更加夺目!
我,以及每一位济源人,都有资格因济水而自豪,因济水而骄傲。
因我钗绾碑子,青丝铁岸,始为泉抱,继被水围的原因,常禁不住向济渎庙一次又一次西望。
依旧辉煌的庙宇中,续续传来钟鼓声,悠扬深沉,谐振于我心头。
是“敢为人先”的精神感召还是永为清济精神的鼓舞?我在不经意间接受着洗礼。
伫立在济水之源,我祝济水:兴旺发达!
我祝济水:不竭其流!
我祝济水:精神永存!

作者简介:宗燕,河南济源人,文学爱好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