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七级.草书43草书小结02

原创黃簡講書法2020-11-19 13:26:31

L7-43草法小結2

今天講講學草書需要買什麽書,這個問題有很多人來問,當時還沒有講草法,三言兩語說不清,今天詳細講一下。有關學習草法的書,大致有三類:一是字帖,二是字典,三是草法解說。

一 字帖

字帖是運用草法的結果,草書分章草和今草,所以你準備字帖,這兩種都要有。章草最要緊是《急就章》,這是西漢史游為小學生編的課本,自此歷代將其作為學習草書的啟蒙書,也是最早整理草法的著作。史游原本不可見了,現在用的是漢末皇象臨本。

有些人說:「我喜歡奔放的草書,章草太過嚴謹」,但你講的只是風格,就草法而言今草出之於章草。

舉例來說,上一課講到「辱」字,我曾讓學生把今草「辱」分筆勢,結果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如果你臨習過章草,一眼就可以看行清清楚楚,沒有分歧。有章草的根柢再去寫今草,自然胸有成竹了。

又如「叢」字,如果你查金元明清的草書字典,大多數人採用草字頭下一個「聚」字,而「聚」還變出很多花樣,看不清只好照著描。

其實「叢」字在《急就章》中就有,很簡單,是草字頭下加一個「取」,寫「取」比寫「聚」容易多了。

《說文》:「叢,聚也。从丵〔Zhuo2〕,取聲。」「丵」的意義是叢生之草,下面是聲「取」,朱駿聲以為應該是「聚」省聲,草聚生即「叢」。在北魏和唐朝碑刻中,經常可以見到草頭加「聚」的寫法,剛才所舉金元明清諸家寫法,就是這樣來的,這草化比《急就章》寫法繁多了,有簡單的不用很奇怪。

《急就章》取草字頭加「取」,無論字法還是草法都對,在今草作品中可以直接使用這寫法,章草、今草很多字是一樣的。

還有一點你要注意,皇象臨本是公認最好的本子,不要因為皇象本有石花、缺損,而改用明清人的臨本。

你看這個「叢」字,元代趙孟頫有點小變,到明代宋克變異就逐漸加大了,氣息也失去了漢人的醇和。你可以拿這幾位的臨本和皇象本對照,對理解草法有幫助,但臨寫底本不要改,還是要用皇象本。臨帖不僅僅是簡單的寫字,字帖的氣息會影響到你的審美,最後在你將來的作品上表現出來,洗都洗不掉。

索靖《月儀帖》

章草字帖第二本是傳為索靖所書《月儀帖》,索靖是西晉人,他是張芝姐姐的孫,草聖家族。

從草法角度說,取勢常和皇象不同,足資參考,前面課程我常有舉例,如「響」字,兩個人取勢方法不同,可以暸解草法之變化。索靖自名字勢曰「銀鈎蠆尾」,評者以為「風神凜然」,有鋒芒的意思。

智永《真草千字文》

今草方面,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可稱基本字帖,請直接臨寫這墨跡本,不要找後人臨本。墨跡本無論是草法還是筆法,都極為熟練,有些字損壞了,可對照西安碑林中的關中本。

智永《真草千字文》關中本是拓本,和墨跡本不是同一底稿,把兩本仔細對比,恐怕還不是出於同一個人之手。以「調」字為例,無論草法、筆法都有明顯的差異,所以只能比對參考,臨寫還是用墨跡本好。

王羲之《十七帖》

以前學草書,從王羲之《十七帖》入手的人很多,但《十七帖》歷代翻刻多次,拓本失真嚴重。

《十七帖》中有幾個帖有摹本流傳至今,如《遠宦帖》,如果你逐字比較,就會發現拓本問題太大。

以「慮」字為例,我找來三種早期拓本,有的缺少筆畫,有的連大圈中線都搞錯了,少了一筆,只是描了個大概樣子。

所以真要學王羲之草書,可從摹本入手,如《初月帖》《遠宦帖》《寒切帖》《行穰帖》這四本,網上都有清晰的照片,甚至墨色、紙紋都可以看到,務必多臨多寫,每一個細節都不要放過。

孫過庭《書譜》

其他墨跡本有孫過庭《書譜》,字多,草法水平高,很值得下功夫。以上推薦的字帖並不算多,多年前香港草書班學生,每一種都切實臨寫過,成功地過了草書關,讀寫都沒有問題,前後大約兩年而已,你肯花同樣的功夫,就會有同樣的收穫。

二 字典

字帖有個問題,往往字數不夠,創作時遇到字帖上沒有的字,就要去查字典。現在有網絡字典,查起來非常快,可惜編輯上問題很大,常見如行書和草書分不清,你看這一家網站,上面是行書,卻夾入很多草書,下面是草書,卻又出現了行書。

趙佶這個「辱」字,同一個字出現了兩次,這字寫得像「馬」,不應該被推薦。編書法字典,分析和選擇素材,是編輯的責任,現在把這個責任移交給讀者了,誰用誰負責。要知道使用字典的人,絕大多數是不懂才來查的,讓不懂的人去分析、挑選,這不合情理。

章草大典 章草字典

章草方面,近年有余德泉、孟成英夫婦編的《章草大典》,還有黃堂生的《章草字典》,收集資料很多,普通愛好者查章草是夠用了。如果要改進一下,我意只要收古人作品,不必收今人,如王蘧常先生的字,謝稚柳先生說過:「是章草,非章草,是蘧草」,這話什麽意思呢?

王先生對我說過,他的寫法不能都歸入章草,其中有金文、磚文、印文等等,混合了多種成分。如這「時譽」兩字,就很難歸入章草,算什麽體好呢?「蘧草」,王蘧常的草書。你查字典時要注意這一點,盡量取古代作品中字,古人寫的當然也會有錯,使用時比較很重要。

草書禮部韻寶

今草方面,可備置一兩種古人編輯的草書字典,如宋代《草書禮部韻寶》〔元代刪除了「寶」字〕,金代張天錫《草書韻會》,明代郭諶《草韻辨體》,清代《草說》《草字彙》等等,至少保證收的都是草字。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草書禮部韻》和《草書韻會》這兩部,時代比較早,資料比較多,態度也很認真。

《草書禮部韻》所收的字,由宋高宗趙構親自臨寫一次,所以全書整齊如一,刻版印刷都很清晰,皇帝的事情馬虎不得。缺點是出於一人之手,沒有標明來源,風格就是趙構的。不過總體上來說,還是很好的工具書,內地已經有出版。

草書韻會

民間私人所編的草書字典,可注意《草書韻會》這一本。這是金代著名書法家黨懷英開始編輯,經王庭筠補充,最後由張天錫完成,前後數十年。這書參與者都是對書法有研究的人,據明代楊慎說:「余猶及見金人板刻,其精妙神彩,不減法帖。」可惜金代版早已失傳,明代洪武刻本就差遠了,至清末國內連明刻本也沒有了,幸好日本有翻刻本,一為築波大學藏,一為早稻田大學藏,均依據明刻本。

草書字典,我認為選材和排列很重要,排列時,最基本的寫法應該放在第一,我稱之為第一形,而後變通的寫法放在後面,這是第二形,再變就是第三形、第四形......。《幹祿字書》把字分正、通、俗三種寫法,草書也一樣,第一形就是正,第二形就是通,俗寫只是民間手寫體。

舉例來說,《草書禮部韻》有「斯」字,「斯」左邊是「其」,18課詳細講過,奮筆勢加豎筆勢兩開,所以「斯」字草化,如索靖、孫過庭、懷素這樣寫法為正。趙構的寫法,箭頭所指這一小竪應該是虛筆,豎筆勢他只用一開,這是第二形,變通寫法,智永、孫過庭也這樣寫過,可以放在正體第一形之下。草書字典如果能這樣編,就大有益處了。

三 草法解說

字帖不解釋草法,所以你還需要解說草法的書,剛才說過,《急就章》是草法入門字帖,解釋草法可看高二適先生《新定<急就章>及考證》。這書高先生寫了二十多年,在他去世後五年才出版,那是1982年,差不多是近四十年前的事了。你現在看見的封面是第一版,那是刪節本,國內現在出了完整的全稿本,可以留心。

《急就章》第一句七個字「急就奇觚與眾異」,高先生解釋了六個字的草法,「就」左邊為什麼變成這樣,「奇」字上面為什麼寫成六字形,「眾」字頭上怎麼多一點,這都需要瞭解草法。

第一句中「與」字筆畫最少,但怎麼會變成這樣很多人都不懂。高先生記錄了一個故事,一代大儒沈寐叟跋《月儀帖·二月》,說這是「傳刻舛錯無疑」,意思是刻帖刻壞了,所以變成這樣。寐叟是一代學問大家,但學有專攻,所謂隔行如隔山,並不是說他學問不好。

當年我初學草書時也問過許多人,沒有得到答案,直到看了高先生的書,章草「與」來之於古文,疑團方始冰釋。《急就章》「與」字得到解釋,其他章草字帖中的「與」也就識了,今草也迎刃而解,只不過把章草的撇捺變成豎橫而已。

但這書中有些字,高先生的解釋尚有可商榷之處。如第一句中的「就」字,左邊是「京」,右旁是「尤」,高先生以東漢《孔宙碑》《衡方碑》和曹魏《孔羨碑》為例,說隸變後左邊「京」字「口」中皆有一橫,成了「日」字,所以章草「京」字的「口」也寫成日字形,「口」中要兜一個小圈。高先生沒說這字頭上的一點一橫上哪兒去了,想來是省略了。這個說法,是可以進一步討論的。

「就」字甲骨文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面是「京」,上面是「亯」,後來寫為「享」。「京」,《說文》解釋為「人所為絕高丘也」,人造的高丘。「享」

指高台上祭祀之所,放在高丘上,高上加高。金文上面的「享」加了很多橫畫,一層又一層,多層建築。這樣寫「就」字身很長,後來金文把「享」和「京」重疊寫,疊合後下面經常加一橫畫,楚簡也有,其實是肥筆演變過來的,楚簡中常見肥筆。

籀文把字形改為左右,左邊還是兩層,跟甲骨文一樣,右旁加了「尤」,許慎說「尤」是異於一般的意思,有學者認為是「九」的誤寫,「九」是聲旁。小篆是籀文之省,左邊成了單獨一個「京」。

秦隸寫法照小篆隸定,注意大小篆和秦簡1「口」中都沒有一橫,但秦簡2寫法,不用「口」用「日」,中間多了一橫,應該是受金文影響,漢隸跟從這寫法。

單獨一個「享」字怎麼草化呢?「享」字金文,下面方形是台基,上面是一間祭祀用的房子。《說文》收了兩個寫法,段玉裁認為一個是籀文,一個是小篆。小篆隸定成為秦隸,上下兩個口寫法不同,但不管怎樣變,兩個口草化時可省去一個。頭上人字形屋頂,草化為瞑人勢,下面橫豎為十字勢,中間口有三種草化方法:

〔1〕是用一點替代,九號位的點其實是捺的縮短,如果改用七號位的點就是撇。

〔2〕是取鐵圍勢,或D字形鐵圍化勢,甚至用一個圈都可以。

〔3〕是乾脆省略口,不寫。裹束起來,智永的「享」字看上去好像「子」字,其實上面兩撇是取向背勢,第二撇是替代口的,下面加一個反十字勢,這就是「享」。

《草書韻會》收了另一個寫法,口用一小圈,這樣整個字就是兩個筆勢組合,飛帶勢加反十字勢。我們看到,上面的飛帶勢,並不是日字形變成的,而是那個屋頂用瞑人勢,再加口外框一圈形成的。

「京」字也是建築物,隸書中跟「享」字一樣有屋頂、有日字形。西漢《神鳥傅》有章草「就」字,寫於漢成帝晚期,史游是漢元帝時人,《神鳥傅》和《急就章》成書只相差幾十年。

《神鳥傅》「就」字不同於《急就章》,左邊的「京」沒有兜一小圈,

「京」包括三個筆勢:人字形屋頂取瞑人勢,日字形用鐵圍化勢,

「日」可以只寫外框,下面先豎後橫,這是反十字勢。把這三部分裹束,用轉的方法連寫,可以得到皇象「就」字左邊「京」的寫法。

高先生沒有說的那個屋頂人字形,即隸字頭上的一點一橫,是可以包括在皇象寫法之中的,跟《草書韻會》「享」的寫法一樣。

高先生還提到王羲之《累書帖》中有「就」字,這是今草寫法,王羲之沒有在「口」中打一小圈。在我看來,其實就是皇象用轉,王羲之用使,跟智永寫「享」一樣,用使轉說明,就很清楚了。無論皇象還是王羲之,把「京」字上、中兩部分都寫了,沒有省略。

這和「草」的草化一樣,隸書中間的「日」,草書中也是用一撇替代,並不需要打小圈。

上一課講到,解釋草法應該包括三部分:分解字形,組織使轉,最後裹束為筆勢。所以解說草法,最好是完整地講這三部分,希望將來寫草法解說的書越來越好,我也在努力。謝謝。

本節要點

· 字帖:章草字帖和今草字帖。

· 字典:章草字典和今草字典。

· 草法解說:高二適先生的書。

複習思考:

宋徽宗寫的草書團扇,能讀出來嗎?研究一下他的草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