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南
离初三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还剩一个月时间,从2020年的中考成绩来看,语文确实是“拉分王”。然而提高语文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靠平时点滴积累下功夫,尤其文言文阅读更是如此。今天,小编就为同学们介绍一种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希望能帮助到紧张备考的你们。
文言文阅读是非常重视整体感知的。从2020年上海中考所选的课外文言文语段来看,学会掌握运用整体感知的阅读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整体认知一段文言文讲述的内容,就很难准确地解答试题。
要想真正读懂这段文字,并顺利地解答相关题目,我们可以在阅读时采用整体感知的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0
1
先读文题,分析思考
一般来说,考试中的文言语段常常是节选的,命题者为了尽量减少学生文言文阅读的障碍,会给语段加上一个题目。通常这个题目会告诉我们一些内容,也潜藏着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比如,此标题陈述了一个事实:刘弇遇见苏轼。那么,我们可以产生这样一些思考:苏轼是大家都熟悉的人物,那么刘弇是怎样一个人呢?为什么要写刘弇遇见苏轼呢?
0
2
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循着上述对文题的思考,我们在后文阅读中一定会关注到:刘弇是在一座寺庙里遇见苏轼的,且苏轼当时是在被贬岭南的途中,两个人是一场偶遇,而刘弇并不认识苏轼等这些重要信息,初步形成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感知。
0
3
前后勾连,深入品读
循着刘弇偶遇苏轼,且并不认识苏轼这个点,我们可以边读边思考:作者写这样一场两个人的偶遇想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作者肯定不会仅仅写两个人的偶遇。按照传统意义上的“偶遇”所记述的内容,一般情况下“偶遇”都会闹出点误会或笑话的。刘弇偶遇苏轼这样一位大家,应该会产生误会和笑话吧?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思考后,我们自然会聚焦在刘弇和苏轼这次偶遇中,重点对二人的相遇过程进行深入品读。
0
4
抓住核心,反复咀嚼
带着对“偶遇”会产生误会或笑话的思索,我们自然会关注到行文一开始交代的内容:“刘伟明弇少以才学自负,擢高第,中词科,意气自得,下视同辈。”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读出了刘弇的“恃才傲物”,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样性格特征的人,在大文豪苏轼面前又会闹出什么笑话呢?联系下文看,刘弇在和苏轼见面后,只说了一句“庐陵刘弇”,而苏轼也只回答了一句“罪人苏轼”。这里的笑话,对初三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们只要联系上文介绍刘弇“恃才傲物”的性格特征来看,“庐陵刘弇”一定是在昭示刘弇张扬的个性特征。
这四个方面的思考形成了,我们解答相关问题,就不会太困难了。就这段文字设置的问题来看,第10题是考查实词的运用,第11题是考查句子翻译,是两道基础题,我们可以根据平时文言文学习形成的基本阅读能力进行回答。而第12题,则需要运用上述的分析,才能准确解答。
这道题最难的是解答东坡回避爵里,只答“罪人苏轼”的原因。我们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刘弇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苏轼回答“罪人苏轼”首先应该是想让刘弇知道,站在你面前的人是苏轼(苏轼在那时,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苏轼之名,完全可以让刘弇表现出来的自傲无地自容),其次,苏轼也客观说出了自己被贬这样一个事实,更显苏轼人格的大气。因此,命题给出的参考答案:“当时被贬岭南,以此抑制刘弇的傲气。”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能对文段形成正确的整体感知是我们解答问题的前提,而对文段形成整体感知需要调动我们的思考,学会分析标题,学会前后勾连着去品读,学会抓住核心内容去反复咀嚼,这样才能找到正确解答问题的路径。
审读编辑:庄玉辉
内容排版:吴 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