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俗业
讲讲“战国风俗业”这个大家喜闻乐见的话题吧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当时还没有“娼”这个称呼,从事这个行当的女性都叫“倡”,也就是“倡优”的倡,演员的意思。至少表面上,她们还是以表演歌舞为主业。所以,赵悼襄王的王后是“倡女”、悼倡后,而不是“娼女”。
一般认为,人们熟悉的那种风月场所,最早源自春秋时期齐相管仲办的“女闾”,不过目前这点还有争议,有观点就觉得这只是齐桓公在宫中建的、供自己游乐的地点,未必会面向普通百姓开放。
风俗业是在战国时期、伴随着城市化而兴起的。当时许多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增多,一些城市逐渐成为商品财富的集散地,大量人口聚集,一方面有娱乐需求,一方面也使一部分人有条件脱离生产活动、从事娱乐工作。此外由于战争的缘故,很多小国先后灭亡,不少诸侯公卿家道中落,家中的那些歌女倡优就有不少流落民间,不得不自食其力,很可能就这么形成了第一批私娼,也算当时的消费下沉了。
当时风俗业公认最发达的地方正是赵国邯郸,汉代甚至专有一个“邯郸倡”的词。太史公在《货殖列传》里描写这些女子,说她们弹着琴,舞动着长袖,穿着轻便舞鞋,不时向往来的男性送秋波、飞媚眼,一点也不挑顾客的老少。有的抱着瑟、拖着木屐到处游走,专门找那些富贵人家去献媚,各国诸侯的后宫都有她们的身影。
她们表演的舞蹈也很有特点,是类似芭蕾舞那样脚尖着地的“躧[xǐ]步”,再伴随衣袖裙裾的飘扬,显得非常轻灵飘逸,后世很多诗句都有描写:
“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左思《娇女诗》
“歌鼓燕赵儿,魏妹弄鸣丝,粉色艳日彩,舞袖拂花枝。”李白《邯郸南亭观妓》
“赵女擫鸣琴,邯郸纷躧步。长袖曳三街,兼金轻一顾。”陆厥《邯郸行》
“凌波洛浦遇陈王,躧步邯郸缀舞行。”杨慎《新曲古意》
此外,史书上还有好几位艳名远播的女性都是赵女:赵姬、悼倡后不用说了,还有赵武灵王的王后孟姚,祸乱楚国宫廷、害死春申君的李园兄妹也是赵人,汉武帝时期的李夫人同样是赵女。各种口碑营销下,赵女的名声在先秦两汉时期,估计类似现在日本那些“人民艺术家”们,让万千狼友光是想想就能虎躯一震、眼冒绿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