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的业务、人才、薪酬已经陷入了螺旋向下的死循环

回复「你好」,领高价值干货

过低的薪酬也吓退了围墙外的优秀人才,也吓退了外部的新思想,想想,这几年中国移动的求职者中,985、211已经成为珍稀品了。
来源 | 悲了伤的白犀牛
图片来源 | 视觉
 

中国移动员工抱怨的最多的是什么?第一,毫无疑问是薪酬太低,比如部分一线员工的薪酬逼近"贫困线";第二,日常大量重复、低端的工作内容,比如摆摊、扫楼、外呼营销。
这是事实吗?大部分是事实,薪酬方面,近几年,中国移动一线员工的薪酬购买力每况愈下,且不说互联网明星企业相比了,哪怕跟"傻、大、笨、粗"的传统企业相比也甚至略有不如。工作方面,一线员工日常工作无非就是卖号卡、卖宽带、查故障、做报表、写PPT,确实就是大量的简单、重复、低端的活儿。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抱怨!每天我都能在公众号后台、各种微信群、行业论坛中看到大量抱怨声音。
为什么会有抱怨?因为不满。为什么不满?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多、干得更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他们对自己、对中国移动的认知出现了严重偏差
我们先来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富士康的工人不会有这种群体性的抱怨声音呢?反而他们抱怨得更多的是加班太少!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富士康工人对自己、对企业的认知非常准确,没有出现偏差——他们知道自己就是吃这一口饭的,以自己的学历、知识储备、家庭背景,能到富士康工厂打工已经很不错;而他们也知道,富士康不是慈善机构,你干多少活给你付多少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们不会因为富士康一年赚几百亿、位列世界五百强,就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多。这叫认知对等。
而中国移动员工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认知不对等,出现了严重偏差。
01
首先,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并不清晰
他们仍然固执于自己是头戴光环的大学毕业生,一本、重点大学、985、211,在这种光环的迷惑下,他们认为自己是有超出社会平均水平的能力的,而企业应该为这种"能力"买单。
他们对标的人群是阿里、腾讯、百度、头条、美团这些头部互联网企业的员工,或者是投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员工,当然,还有华为这样的同属通信行业的巨头企业员工。为什么对标这些企业呢?因为他们的同学、朋友有很多都进入了这些企业,如果不是当初选择错了,他们一样可以进入这些企业,拿到极高的薪酬。
对标之下的现实让他们错愕不已,这些企业员工的收入之高超出了他们的想象,然后就是失落、懊恼,最后就是愤恨,对自己,也对企业。
但是,在对标过程中,他们有意忽略了一点——对于企业的贡献!阿里、腾讯的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常常是中国移动员工的好几倍,想想,一个腾讯的员工每天都在打磨产品的用户体验,一个中国移动的员工天天在马路边摆摊推销号卡,哪个员工对企业的价值更高、贡献更大?
举个真实的例子,微信之父张小龙199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后来加入腾讯,创造了微信,年薪据说超过5亿元,而其当年的一位同班同学,在校时优秀程度不亚于张小龙,现在在中国电信某地市任网络部副总,年薪估计不到60万。
当然,这个例子很极端,但想想,多少各种科技大学、邮电大学的毕业生,有些进入华为、互联网大厂,有些则进入了运营商,前者几年后成为了高级架构师、高级产品经理,每天叱诧风云,后者几年后成为了7岗、8岗的客户经理、渠道经理,每天蝇营狗苟,这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啊!
02
其次,他们对于企业的认知也发生了偏差。
中国移动每年还是出现在世界500强的榜单上,而且排名靠前,于是,他们还是认为中国移动是高科技公司,自己是高科技公司员工。中国移动每年营业收入还是高达几千亿,利润还是超过千亿元,于是,他们还是认为中国移动还是那头现金牛,他们沾沾自喜地认为:"这千亿利润中有我很大的贡献!"
既然企业发展不错,而这种发展是来自于员工的贡献,那企业自然就应该拿出足够多的收益来与大家分享。但是,现实让他们失望了,他们发现自己同样作为高科技公司员工,但他们的收入与那些耀眼的明星企业员工相比,少得可怜!
事实上,他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虽然中国移动的收益很高、利润很高,但事实上,这些利润其实跟员工群体的劳动付出没有太大的关系,假设一下:如果中国移动把大部分员工都解雇了,只留下小部分员工来维持网络正常运转,中国移动还是能赚取差不多一样的收益,因为这是国家投资了数以万亿计的资金去建起来的,本身这些资金就是需要增值的。当然员工也在输出价值,但员工的价值在运营商这种总资产体系当中并不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价值。
03
事实上,走到今天,中国移动的业务、人才和薪酬已经陷入了死循环——
第一环:中国移动的业务体系非常简单,无非就是销售基础资源,这对其员工的能力要求非常低,差不多"是个人就能干",而这对员工能力的积淀和提升是没有太大帮助的。
第二环:过于简单的业务内容,大量简单、重复、低端的工作,让员工成为了流水线上手工作业者,员工能力不会得到多大提升,大部分员工只能熬日子等到升岗,然后涨一点点的薪酬,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第三环:工作内容门槛低,员工能力差,企业不是傻瓜,自然不会给员工太高的薪酬。而过低的薪酬又进一步打消了员工创新的积极性,让围城内的员工变成了"行尸走肉",尸位素餐,毫无工作激情,而更重要的,过低的薪酬也吓退了围墙外的优秀人才,也吓退了外部的新思想,想想,这几年中国移动的求职者中,985、211已经成为珍稀品了。一来二往,中国移动内部的创新能力螺旋向下地被削弱。
第四环:内部创新能力被削弱,首当其冲的无疑就是中国移动的产品和业务,想想这么多年以来,中国移动拿出什么创新性的产品和业务了吗?没有,到今天中国移动的支柱业务还是话音和流量这种基础资源型的业务。
……
一环套一环,中国移动就被陷于这种螺旋向下的死循环中。不得不说,属于中国移动、属于中国移动员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下一篇:在螺旋向下的死循环中,中国移动还有破局的方法吗?

说明:此文为旧文重发,最近在做一些系列性的规划,看是否能从文章的广度和深度上输出更大的价值,加上正常工作非常繁忙,实在没有太多闲暇撰文,因此挑选了过去自认为写得比较认真的文章重发一遍,新的系列文章相信很快将推出,到时候希望能给你们带来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