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典纠错】丝瓜络、白芷、冬葵果
作者:周建理 来自:蒲公英
1 丝瓜络“长棱形”也不严谨?
这是一位细心的网友看出的问题。我感觉也是,药典在这个上面描述并不严谨,但我也不能很清楚的说出来它就是错了。
请大家分析一下,这位网友说的对不对?也请国家药典委的领导同志仔细的研究一下吧,拜托了。
网友说的学名叫棱角丝瓜的,又名广东丝瓜Luffaacutangula
本品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cylindrica(L.)Roem.的干燥成熟果实的维管束。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果皮变黄、内部干枯时采摘,除去外皮和果肉,洗净,晒干,除去种子。
【性状】本品为丝状维管束交织而成,多呈长棱形或长圆筒形,略弯曲,长30~70cm,直径7~10cm。表面黄白色。体轻,质韧,有弹性,不能折断。横切面可见子房3室,呈空洞状。气微,味淡。
2 白芷的直径标准是不是太小了?
药典白芷的直径标准是不是太小了,这也是部分网友要我代提出的问题。
(我认为可能是小了一点,但现在种植的白芷也太大了)
药典白芷
……
【性状】本品呈长圆锥形,长10~25cm,直径1.5~2.5c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
直径1.5~2.5cm?
如今的白芷有多大?看看——
这么大,晒干了再怎么缩也缩不到2.5cm
晒干,左边是现在常见的大小,右边才是符合药典标准的
无语,这太离谱了。
我们来看看历史:
63版中国药典白芷
85版中国药典
63版“0.5~1寸许”到85版变成了“1.5~2.5㎝”,这明显错了。可能是85年“1.5~3.5㎝”的笔误或者换算错误吧。
可以建议药典委修改。
但你要说了,这离实际情况还是差的很远啊。
关于这一点,我个人的意见是,不能再扩大了。
我们这一批老人刚刚入行的时候,白芷没有这么大,3.5cm也就顶到天了。据说是农业技术~多倍体、化肥、壮根粉或其它什么东东弄得。
这可不能由农业专家的瞎干。
这类问题很多,市场上还有丹参、麦冬、仙茅等等等等,太多了,大小全是超标的!
(这方面已有不少网友托我来反映情况,我个人还是认为不能扩大了,在此一并回答大家。)
说两个最熟悉的,人参和三七。
人参的国家药典标准一直没有变化,直径1~2㎝。也就是说最粗不能超过五角硬币的直径。大家都市场自己看看,你敢选用多大的饮片?我就不再多说了。
1963年版的药典,对三七性状的描述是,长0.5到1.5寸许,中部直径2~6分。6分的直径也就是约2cm,这么大的三七,60头可能都超一点了,这可能是后来的三七直径超上限了。哪版药典把直径放到了4cm,我们就不说了,这也就30头就到顶了。市场上再大的都不符合药典标准。
大家要小心职业打假人来敲诈啦!
3 冬葵果药材也得带上宿萼?
药典冬葵果药材也得带上宿萼?答,必须的……
市场上冬葵果都是这样的——
药典冬葵果
本品系蒙古族习用药材。为锦葵科植物冬葵MalvaverticillataL.的干燥成熟果实。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
【性状】本品呈扁球状盘形,直径4~7mm。外被膜质宿萼,宿萼钟状,黄绿色或黄棕色,有的微带紫色,先端5齿裂,裂片内卷,其外有条状披针形的小苞片3片。果梗细短。果实由分果瓣10~12枚组成,在圆锥形中轴周围排成1轮,分果类扁圆形,直径1.4~2.5mm。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具隆起的环向细脉纹。种子肾形,棕黄色或黑褐色。气微,味涩。
网友们吐槽了,冬葵果的宿萼松泡泡的,根本包不住里面的果子,一弄就掉出来了,没有这么卖的。
也有网友讲了,标准下面不是列了分果的描述吗?看来只有分果也可以?
我明确地告诉大家,——药典冬葵果药材也得带上宿萼,必须的。看药典要全文,大家看看鉴别项下——
【鉴别】(1)本品宿萼表面观:……
不带宿萼,鉴别项没法做!
有网友问,药典委专家编写药典时搞过市场调查吗?
有了解内情的人说,说是要做市场调查,其实多半是做做样子。冬葵果在市场上绝大多数是没有连着宿萼一起买的。因为其“干燥成熟”后采收时手一拽就散了,除非它没成熟。
起草药典不做深入的市场调查也不只是这一种,请大家再看看后面的文章~金钱白花蛇……
关于还有更大的笑话在后面,有时间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