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担心被母亲杀害,写下这首哀诗,伤人刺骨
在很多人印象中,太子一般都是养尊处优,大腹便便,只知道风花雪月之人。其实,在封建社会中,绝大多数贵族都很注重对子女的文化教育,身为皇家的继承人,受到的培训机会更是惊人的。一般来说,太子周围都聚集了当时顶尖级的文人团队,这也注定了他们的文化素养不会太低。
比如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就主持编撰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又比如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次子李贤,同样风采风流。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是他的侍读,他也召集文人注释了刘烨的《后汉书》,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李贤还留下了一首诗,诉说着自己的恐慌,暗示了残酷的现实,那就是《黄台瓜辞》: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这首乐府民歌风格的古诗,只有了解它的成诗背景,才能更深刻理解其中含义。在唐高宗时期,武则天当上皇后后,仍然野心勃勃,希望能够长期攫夺着权力。唐高宗身体不好,政务交由武则天和太子,因此武则天与太子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问题关键是,当时的太子,其实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武则天有四个,其中前三个儿子李弘、李贤、李显都当过太子,最小的李旦虽然没有当太子,但也当过皇帝和武周朝的皇嗣。即便是亲生儿子,但如果违逆命令,敢与武则天作对,就是她的敌人。在权力面前,武则天的心中并没有多少骨肉亲情。
李贤能够成为储君,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的哥哥李弘离奇早死。年仅二十四岁的李弘,随同帝后出行洛阳时,突然去世。《新唐书》和《唐会要》中虽然没有明言,但均记载了他可能是被武则天毒死的传言,其中意味不言自明。
李贤当上太子后,曾经三次监国,获得了广泛赞誉,唐高宗甚至打算提前禅位给他。然而,李贤的政治主张与武则天并不相同,双方始终充满着猜忌。武则天曾经送《少阳政范》和《孝子传》给李贤,还斥责他不懂做人子,更遑论如何当太子。这种岌岌可危的形势,让李贤写下了这首《黄台瓜辞》。
开篇的第一、二两句“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让人看不到一点悲伤的情绪。诗人以平实的语句,描写了一派丰收的景象。特别是两个叠词“离离”,本来用以形容草木的繁茂,这里烘托了一种清幽恬淡的美景。
然而,这并不是状物的美诗,而是借物抒情的哀号。从第三句开始,诗歌的气氛越来越恐怖,诗人的心情也越来越低沉。“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是指摘掉一个瓜,可能会让养分被其它瓜分摊,让剩下的瓜长得更好。然而,如果再摘掉一个瓜,看起来就会变得稀稀疏疏,没有它日的繁茂了。
显然,这是李贤借摘瓜来劝告自己的母亲,虎毒不食子,不要骨肉相残,向自己的儿子开刀。可是,毕竟是自己的母亲,毕竟要遵守孝道,因此,李贤并不能直接指责,而只能小心翼翼地阐述其中的道理。甚至在第五句中,他还用了让步的修辞手法,明明“再摘使瓜稀”,他还认为“三摘犹自可”。
这种手法,并不是在为武则天歌功颂德,而是为了烘托最后“摘绝抱蔓归”的悲惨结局。李贤就是在告诉母亲,您是瓜蔓,我们是瓜,逼死了我们,就只能留下您寡家孤人了。
这首诗很容易让人想到曹植的《七步诗》,那首诗版本很多,但的大致意思是一致的,其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是对手足相残的控诉和呐喊。李贤这首诗,在字面上没有那么激烈,含义则更为深刻,他力图达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境界。难怪《唐诗归》认为这首《黄台瓜辞》,“深有汉魏遗响,妙于《煮豆》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