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博物馆越来越有吸引力
如今,年轻人的假期要打卡的不只是美食、商场、美丽风光,“博物馆”也常常出现在他们的出行计划中。逛博物馆已经成为青年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了吗?博物馆为什么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中国文物报社文博编辑中心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举办的“梁祝文化新说”辩论赛为例,对该馆举办的“开放式论坛”是否体现了“博物馆的多元与包容”做了问卷调查。从答卷中,可以窥见人们心中对“博物馆”“博物馆开放式论坛”“博物馆的多元和包容”的看法,也可以看到博物馆为什么受欢迎。
参与问卷调查的人群中,36%年龄处于18~25岁,23%处于26~30岁,20%在30~40岁,另外41~50岁、51~60岁年龄段人群分别占比14%、5%。可见对博物馆及相关问题感兴趣的主要是00后、90后、80后的青年人。参与人群主要为事业单位人员、大学生(包含本硕博)和公司白领,这三种职业分别占比44%、37.7%、9.1%,另外还有少数中小学生、务工者、心理咨询师、投资人、城镇居民、退休职工等。参与问卷调查的72%为女性。
参与问卷调查者中,89%的人对“梁祝文化新说”辩论赛感兴趣,35.4%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且有机会,会参加这样的开放式论坛。88.5%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因为好奇“梁祝文化新说”辩论赛而去参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的蝴蝶文化展。88.6%的被调查者表示这样的开放式论坛会让他们重新思考老故事、时代背景甚至“价值观”等问题。可见大多数公众对博物馆开放式论坛持支持态度,三分之一的人甚至跃跃欲试。博物馆举办这种有趣的开放式论坛可以起到打破思维定式、开启头脑风暴的作用。
90%的被调查者认为,博物馆举办类似的开放式论坛非常好,他们说“论坛可以激发思考和探索热情”,“开放式论坛打破了大部分人对博物馆内容刻板、环境冷淡、主题深奥的印象,让观众知道博物馆也是年轻有活力的”。“博物馆相关元素以辩论的形式出现,由观众给出自己的价值评价,能够使观点多元化,同时鼓励观众积极思考,让观众除了了解历史故事或展览内容,还能够获得参与感。开放式论坛是教育职能延展的一种新形式”。
也有3%的被调查者不太认可博物馆举办开放式论坛,他们认为“开放式论坛对活动主持需要高超的话题把控力,一般博物馆不具备这种人才团队”,“把各种新的学说用小剧目、微型科普秒懂等形式来做效果更好”。4%的被调查者持中立态度,他们认为“开放式论坛举办与否或是否成功,和博物馆性质或博物馆的展览内容有关,如果论坛主题与展陈内容有关会比较令人期待”,“开放式论坛受众群体和宣传范围有限,辩论的形式有待商榷”,“应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开放式论坛的举办团队、论坛内容、受众、宣传,对论坛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十分重要。
89%的被调查者认为博物馆开放式论坛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但也有人怀疑这种作用是暂时的。被调查者中大多数看好博物馆开放式论坛,但实际参与过的仅有14.9%。可见目前博物馆举办的类似论坛还较少,观众参与率不高。
93.7%的人认为博物馆开放式论坛体现了博物馆的多元和包容。关于博物馆工作中能够体现多元和包容的内容,“博物馆提供各种社会教育服务给各年龄段人群”选项得到了87.4%的支持率。“博物馆举办开放式论坛”“博物馆电子资源共享”分别得到了84%、83.43%的支持率。“博物馆免费参观”“博物馆线上云展览或直播”“博物馆参加类似《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向大家介绍国宝”“社区博物馆举办社区居民可参与的论坛”也都获得了70%以上的支持率。可见社教服务和共享资源是最让公众感受到博物馆的多元和包容的元素。
博物馆的什么元素吸引观众走进来呢?99.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展览”。“讲座”“开放式论坛”“社教服务”分别有69.1%、56.6%、45.7%的被调查者选择。另外“文创产品”也被61.1%的人选择、“建筑”被56.6%的人选择。展览仍然是博物馆最吸引人的内容,其他服务围绕展览而展开。
关于参观博物馆的收获,被调查者中95.4%的人觉得可以“增长知识”,73.1%的人认为博物馆让自己“对新的事物感到好奇”,69.7%的人认为在博物馆“可以安静地思考”,66.9%的人感到参观博物馆“心情愉悦”,48.57%的人选择“买到了喜欢的文创产品”,另外30%以上的人认为参观博物馆的收获有“完成了博物馆打卡”,“感受到面对博物馆时,观众都是平等的”,“参加论坛,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博物馆给观众以新的知识,激发好奇心,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作为一种新型的观众服务,开放式论坛提供给观众参与、发表意见的机会,是博物馆多元和包容的一种体现。面对博物馆,观众感到平等。相信这也是博物馆愈发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不断创新,如今已经成为独具特色、文化内涵丰富的“胜地”。抗击疫情期间,博物馆以云展览、直播应对挑战,为大众提供视听盛宴,这为博物馆赢得更多观众,相信博物馆将更加多元。
策划/中国文物报社文博编辑中心
编辑:卢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