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诗词的多角度表达——伦炳宣诗论文选(十七)

浅论诗词的多角度表达

伦炳宣
 

多角度表达是诗词达到意境广阔、蕴含深邃的重要手段。要实现这种要求,需要具备两大前提:一是主观感觉上的多角度,二是客观感觉上的多角度。前者要求作者调动自身的各种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心理感觉等,从多方面感知人物、事物、景物,使各种意象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后者则要求被感觉对象要全面细致,既要感知正面形象,更要感知侧面形象。只有多角度表达,才能使形象更加客观真实、生动丰满。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感知世界所获得的,始终是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感受,亦即主观感觉上的多角度。如果把这种感觉准确地反映到创作过程中,就会大大增强作品的形象性和直感性,传递给读者的是多角度的形象信息,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睹其色、如尝气味,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温庭筠的《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一觉醒来,才发觉连虚幻的梦境也未曾有过,伴着自己的只有散发着秋天凉意的冰簟银床,首句写的是触觉意象;第二句从女主人公的心情宕开,落笔在景象上,展现的是视觉意象;第三句,转而又从听觉的角度写景,写了雁,也写了凝神屏息、若有所思的人。一二三句,分别从女主人所感所见所闻的角度写,末句则画出沐浴在明月中的十二楼,实际上也画出了沐浴在明月中的人,融感见闻于一境,合感见闻于一身,所表达的是多角度的感觉意象。再如柳宗元的古体诗《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人通过对渔翁生活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高的品格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全诗生动真切、情景相融、奇趣荡胸、意味深长。其中第二句,包孕了手浸在绿水中的触觉、视觉意象和人处在烟火中的嗅觉、视觉意象;第四句棹歌一声,青山绿水顿时呈现出原貌,上半句是听觉感受,下半句是视觉感受。

事物,不论是人还是大自然的景,总是具有多个侧面。这些侧面,或同时展示,或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陆续展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断变换视角,多侧面地观察事物,就能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诸多特点。写景,就能写出景色的多姿多彩;写人,就能写出人物多层次的性格和曲折的感情变化。如李白的《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写天门山,有高有低,有远有近,错落有致;青山、碧水、蓝天、红日,还有耀眼的白帆。这几个景色侧面,交相辉映,而且水是动的,山是静的,静的山屹立在动的波涛中,更加显示了自然景象的雄伟气势。再如杨万里的《夜宿东渚放歌三首(其三)》:

天公要饱诗人眼,生愁秋山太枯淡。

旋裁蜀锦展吴霞,低低抹在秋山半。

须臾红锦作翠纱,机头织出暮归鸦。

暮鸦翠纱忽不见,只见澄江净如练。

首联点出主题,紧接着围绕主题展开多侧面的描写。始而晚霞,继而翠纱,再而暮鸦,最是月光之下,清澈的江水如白练向远处伸展。如果说,上一首李白的诗描画了立体空间景色的多侧面,那么这一首,描画的则是时间推移过程中,意象迥然不同的江上美景的多角度。(此文系《诗词百家》2014年第二期卷首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