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请求会盟和谈,皇帝过于高兴,两位将领下跪:肯定有诈
小珏说历史——《小珏说唐》系列三十六 请勿转载
如同北宋的外敌契丹,南宋的外敌金国一样,在唐朝也有一个与之相伴始终的强邻——吐蕃。其实在唐朝立国之初,吐蕃就开始兴起,但当时唐朝强大,李世民被拥戴为“天可汗”,哪个国家敢和大唐叫板?唐朝又用和亲政策,先后将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这才换来了长期的和平。
然而,在安史之乱后,中原的战乱频发,吐蕃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双方又打打和和闹了很久。后来,唐与吐蕃进行了一次清水会盟,并且缔结了盟约。这次结盟,唐朝放弃了大片的土地,其实吃了大亏,不过因为藩镇割据,如果打起仗来,唐德宗根本调动不了骄兵悍将,所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唐德宗的想法是不要和吐蕃有什么交集,宁愿躲得远远的。可是,怕什么来什么,他还是很快又和吐蕃人打上交道。那是在清水之盟的两年后,朱泚发动泾原兵变。唐德宗连长安都丢了,逃跑到奉天。还是借助了吐蕃的帮助,才算是还都长安。
吐蕃自然不是白白帮忙的,他们之前就得到承诺:平叛成功后,唐朝割让北庭、伊西两地。(许成功以北庭、伊西与之)
但是,吐蕃出兵之后,仅仅打了一仗,就以天气炎热为理由回去了,收复长安还是唐军自己打下来的。所以,于情于理,唐德宗都不舍得割地,只愿意以财物来报答。
吐蕃人自然很气愤,发兵来攻打唐朝。这时候的唐朝已经缓过神来了,在吐蕃边境又有李晟、马燧、浑瑊三名大将。他们先后两次击败了吐蕃的进攻,保住了大唐的颜面,也让吐蕃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吐蕃实际掌权的大臣尚结赞认为,只有除掉边关三将,才能重新夺回对大唐的主动权,所以他想出了一条毒计。(唐之名将,李晟与马燧、浑瑊耳,不去三人,必为我忧)
尚结赞先是与马燧联系,请求马燧带话,促使唐朝和吐蕃会盟,制订新的盟约,以保障两国的关系。其实唐朝这时候已经不怕吐蕃了,朝廷分为主和派与主战派,但是唐德宗考虑优先对付回纥,所以同意了这次会盟。
唐德宗之所以这么痛快就答应吐蕃人的要求,还因为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对李晟有了猜疑之心,李晟身兼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让常年经历藩镇叛乱的唐德宗非常担心。
于是,德宗借口要和吐蕃人谈判,以李晟长期与之作战,不方便继续驻守边关为由,将李晟名升暗贬,在京师担任太尉,却失去了军权。李晟是个忠心耿耿的将领,唐德宗的沟通又比较充分,所以并没有闹出什么事端。
随后,吐蕃又遣使而来许诺盐、夏二州,以表示会谈的诚意,他们的请求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浑瑊作为会盟使到平凉谈判。
唐德宗很痛快地答应了,他还指望联合吐蕃,狠狠教训一下回纥。没想到,这就是吐蕃人一石三鸟之计。他们打算在会盟时,擒获浑瑊。这种败盟行为,马燧肯定逃不了关系,再加上先前被解除兵权得李晟,三名唐将都因此而无法用力。这就是吐蕃人的毒计。
没想到,唐德宗正在得意得时候,先后有两个大臣劝谏,他们跪在皇帝面前,将吐蕃人的野心说得透透彻彻。一个是唐将韩游瓌,他就感觉吐蕃这次求和很奇怪,对唐德宗说:
吐蕃弱则求盟,强则入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此必诈也。
另一个是长期和吐蕃人打交道,被束之高阁的大将李晟。他不仅劝告唐德宗小心,而且还多次叮嘱前去会盟的浑瑊多加小心。
有时候唠叨很让人心烦,然而李晟这次唠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唐德宗留了个心眼,命骆元光帅兵屯于潘原、韩游瑰屯于洛口,以便随时支援浑瑊。其中骆元光认为驻扎地太远,又主动靠近,立会盟之地只有三十里。
就在吐蕃人会盟途中动手时,机灵的浑瑊从幕布后面看到情况不妙,赶紧撒腿就跑。他抢得一匹快马,一溜烟就进入骆元光的营帐。虽然在会盟的唐军损失惨重,但好歹主帅还是逃了回来。
这次会盟看起来,吐蕃占了便宜,杀害了唐军五百人,俘虏了一千余人。其实,这是黔驴技穷的表现,后来证明,吐蕃垮得比唐朝还快。
喜欢请点击关注,天天为您带来有趣的历史。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