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砥:在疫霾的缝隙里演绎至高书艺
记者刘慧
2020年的春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并蔓延全国。这段封闭的日子,给了著名书法家白砥极大的创作空间。
白砥先后参加了“大爱无疆 我们同在——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陆维钊研究委员会主题书法篆刻作品展”,以及荣宝斋举办的“共抗武汉疫情 艺术传递力量——抗击新冠主题书画印作品微展”等网络展览,他用笔墨传递艺术的力量!
“我个性其实喜欢安静,甚至独处,常常一个人整天整天呆在工作室不厌。所以这次疫情期间居家不外出,也不觉什么难受。”白砥有写不厌的字,关键是他有一颗写不厌的心,与写不完的目标。人需要有探索精神,没有探索,即使觉得完美,也总有厌的时候。
创作中,白砥总在思考: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因为人有太多的未知。大到看不到边际的宇宙,小到看不见的病毒。的确,人类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积累了优秀的传统,但这个传统还没有到完美、完整的程度。
往往是,一个小小的病毒,几可把人打垮,我们的传统,还需要完善与发展。所以,虽然我们欣赏国粹,欣赏传统,但我们必须去探索,无论中医西医,无论西方艺术中国艺术,如果舍弃探索,定难面对当下,面向未来。
在白砥看来、探索不仅要趋新,同时要发现很微妙的差异。2003年的SARS,而今的新冠病毒,症状都是肺炎,却有所不同。疫苗至今没有研发出来,说明探索与发现之难。
就像白砥极不喜按格写字的方式,即使临个汉碑北碑甚至唐碑,也多将之打散,重新布局,有时甚至打乱字距行距,因为只有在松散中见出秩序感才是考验你对结构应变能力的一个方式。
而状如算子式的安排,机器比人更准确,也就不用劳人费心。“所以,像甲骨文金文帛书等及后来名家书法中的风格,我更欣赏那些大小不一、参差多变的作品。”白砥如是说。
比如,白砥给中国美术学院大三上微课时谈到逆笔问题。常人用笔多用顺势,故线质易平或浮滑。而只有少数人用笔用逆势,线条多得涩重、耐看。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当下这么多医务人员逆行而上,抗击新冠病毒,所担负的精力与责任自然比平时宽松状态下要大得多。
所以,你想用笔耐人寻味,就多逆行!
其实,艺术探索与科学无异,肯定是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没有基本的积累,发现了也很难有提高;只有基本的积累,不去探索,也永远不会有发现。
白砥
1965年生于浙江绍兴。中国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展评审委员;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