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李茂昌谈 气血虚而“寒”
寒可以简单分为两类,虚寒和实寒。
实寒最明显的特点是受寒以后,寒邪影响人体气机,使人体气机凝敛凝聚,呈现出一种寒象。并非是指外界寒邪入体,这个问题我已经在讲《脉法》和《气》时讲过,不再赘述。
虚寒则是人体阳气不足无力温煦而寒。实寒虚寒治疗方法相近,但用药思路不同。实寒需要解寒凝,温通经脉,用药如附子肉桂干姜,用正治的方式解决凝聚的气机;虚寒则需温阳补气,补充阳气即可。
有一种气血虚而寒的情况尤需注意。临床上常见患者手脚冰凉,大夫稍作诊断便断言体内阳虚有寒,处方予以艾、附、姜、桂之类,而大多数大夫往往会忽略一个问题:有一类患者气血不足,偏于血不足,不足以送达四肢末端,从而呈现类似于寒的表现,如下肢冰凉。血虚则气无所载,气血本为一体,血虚不至则气不至,尤其是四肢末端,故血虚易见寒象。如今的治疗思路大多是从阳气不足,推动能力不足而生寒论治,只看这一点就容易忽略血不足的情况。
女性因血不足而现寒象的情况更为多见,如夏季手脚冰凉,而这种情况最容易误判为体内有寒。其实,但凡会把脉的大夫,诊断出血不足并不困难,难的是大多数人不会考虑到这种情况,惯性思维作出假诊断,害人害己。假诊断作出体内有寒的结论,于是处方用辛热之药,患者本身阴血不足再用此类药就会直接耗损阴。精消散阴血,使病情更严重。而如果属于阳气不足的情况,用大辛大热之药则使壮火食气,加速阳气的消亡。由此可见诊断的重要性,莫要不去辨别就断定患者阳气不足,哪怕只是简单的把脉,双脉空虚细,足以大体诊断避免误诊。可能有的患者在用药之后暂时感觉好转,但如果继续服用,精血就会被慢慢耗损掉,必然体质变差。
曾治疗过某患者,自述脚凉,治疗了两年多,遍寻中医治疗,虽暂时有效,但与以前相比,体质更差了。未及脉诊而先见其舌红有溃疡,舌苔有脱落,即知阴血不足。其脚冰凉,两年来所用中药也无非辛热温阳一类,并不见效。我问她,是否每次找中医看病时,她都首先告诉大夫自己脚冰凉。回答:是。这样的结局就造成了,普通的中医大夫不加辨证,按照她“寒”的思路走了,病肯定治不好,患者很可伶。
主要原因是治疗此患者当补气血为主,本身阳气尚可,以补血为主,待血充足后用牛膝枳实一类引血下行即可。对于此类血虚而寒的情况,补血再加稍微补阳气推动即可。
临床上手脚冰凉的患者很多,其中因血虚而寒的情况十分常见,如不加辨别都认为其阳气不足,实为真医所忌,大家务必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以前讲过四逆散证,阳气被郁不能达于四肢末端,呈现四肢厥逆手脚冰凉的表现,体内无寒或反有郁热,所以用枳实柴胡引导升降破除郁结,使阳气输达而除厥冷,愿大家都能判断出四逆散证和血虚而寒之症,不要机械的见凉就用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