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毁大明拿到主角剧本,李自成怎么还是败了?看他称帝后干的好事

摧毁大明拿到主角剧本,李自成怎么还是败了?看他称帝后干的好事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击败孙传庭,占据西安后,集结了所有兵力开始向北京进军,这次他的目标是终结这个传承已经两百七十五年的帝国。临行前,李自成发出檄文,不长,只有8个字——嗟尔明朝,气数已尽。一年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煤山自缢,明朝宣告灭亡。然而数月摧毁、倾覆大明,拿到主角剧本登上帝位的李自成,却只当了42天皇帝就下台了,他为啥会失败呢?实际上,看他称帝后干了些啥好事,一切就了然了。

历史上总共有两个真正的开国皇帝是农民出身,一是汉高祖刘邦,一是明太祖朱元璋。如果说刘邦好歹还是个泗水亭长,家里在当地好歹小有声望,那么贫农出身的朱元璋就真是白手起家了,他的一身统兵治国的本事也并非天授,而是自学。从这里可以看出并非农民出身就不能成事,更何况李自成也不是贫农,而是被裁撤的公务员。所以不能把李自成的失败归咎于没出身。
再来看看当时天下局势。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虽然不知道孟子是怎么总结出的规律,但这种说法并非全无道理。无论中原还是草原政权,气候变化都与一个王朝的兴衰息息相关。对于农耕文明的中原社会而言,气候变化的周期比草原更短。我们在史书中总会发现每到大一统王朝的末年,几乎都会出现天下自然灾害频发,导致民不聊生、百姓易子而食,这才出现了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最后王朝才被颠覆。
明末同样如此。崇祯皇帝的皇帝生涯几乎都是悲剧,因为从他上台起天下自然灾害就没断绝过,不是这里大旱就是那里大涝,救济灾民要钱、镇压起义要钱、跟关外鞑子作战也要钱,那么钱从哪里来?自然只能收税。税额提高后,老百姓日子过不下去就会起义,出现了更大规模的起义就需要更大规模的镇压,也就需要更多钱。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当然除了收税,其他法子崇祯也不是没试过,比如裁员。明末时天下各地公务人员冗杂,国家为此承担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当然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所以崇祯就从这里开刀了。首先动刀的就是驿站,那里养了太多闲人。这次被裁撤的冗员中就有李自成。这个利国利民的举动成为了闯王出世的导火索,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当时天下的农民起义已经形成了非常庞大的规模,李自成打出声望之后随手都能拉来一大片农民军,这是他的优势。但农民军的战斗力是很低的,常常十几万人被几万明军赶着跑,李自成也隔三差五就成了俘虏。有人可能要问了,为啥抓了李自成不杀他呢?因为活的反贼抓回去才能领赏。李自成就是一个很没节操的人,他除了败仗被俘,还常常主动投降,然后又立刻翻盘,活脱脱一个二五仔,结果还一直活的很滋润。
李自成能够成事,关外的清军助力也很大。毕竟明军就那么多,能领兵作战的将领也就那么几个,常常是本来已经把李自成围死了,结果皇帝一纸调令就跑去守关了——清军又来了。没办法,崇祯只能拆东墙补西墙,造成的结果就是两边敌人同时坐大。所以李自成的成功简直有如天助,连百姓也被“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洗脑得不行,怎么看都是主角模板。那么他为什么失败呢?
电视剧《碧血剑》里有一幕,是说李自成手下大将抱怨自从陈圆圆进宫就再也没见到闯王处理政务。美色误国确实是一个原因,但李自成作死的地方远不止此。比如李自成找来崇祯的尸体,悬挂在东华门示众。要知道明朝刚刚灭亡,而崇祯在百姓心中是个兢兢业业的好皇帝,李自成这种做法吃相实在是太难看了,掌控舆论的读书人都看不下去,自然李自成的声望就臭了。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李自成不懂得操控大义,相比而言清军就聪明很多。清军入关打的旗号是“为崇祯报仇”,后来顺治皇帝把崇祯视为“兄长”,时常追悼,这种做法就很能争取到人心。另有一个操控人心的例子,就是南明弘光政权。弘光皇帝其实跟崇祯一样都是卧薪尝胆、日以继夜地工作,一心一意想要挽救大明。可是为什么《桃花扇》会给百姓展示一个腐朽的南明朝廷,以及沉迷酒色的皇帝呢?这是因为南明是被清军灭的,而崇祯是被李自成灭的。
另外李自成不是能“共富贵”之人。本来大家跟随李自成出生入死,就是为了最后瓜分天下,可是李自成连汤都舍不得给下属分一口,纯洁的农民领袖们心灵受到了暴击,后果可想而知。处决喊出“迎闯王,不纳粮”口号的军师李岩,更是让人民失望到了极点。而且李自成也不懂得约束军队,早期就是打下一地就烧杀抢掠,到了京城、自己成了皇帝还是这样,这时候百姓们如何看不出他的真面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