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百亿陪伴经济的支点,只需两个字
作者丨韩小黄
编辑丨顾盼
来源丨AI蓝媒汇(ID:lanmeih001)
当温情的生活与家人的陪伴日渐奢侈,人工智能的一句“在呢”却正中孤独情绪的靶心。
陪伴经济下的商业蓝海
我们这一代,正在经历艰难时刻。
黑天鹅事件给本就愈发艰难的就业环境蒙上了一层更大的阴影,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不得不主动迎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但抛开我们难以改变的外部环境和难以预料的突发性事件,重压之下的委屈、焦虑、疲惫、不安无处消解,成了压垮这代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孤独,成了“我们这拨人”的共情核心。
现代人的生活究竟有多孤独?以社会广泛关注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来举例。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空巢老人数量为1.1亿人,2020年,我国空巢老人数量将达到1.2亿人,几乎占到人口比例的10%。
另一个数字更值得关注,最新统计显示,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达到6000万以上。
这还仅仅是最能被直观描述出来的“孤独”,而事实上隐藏在一二线城市物质生活充沛的青壮年背后,有关于孤独的问题更加严峻。
据统计,2017年中国空巢青年人数有5800万,2018年已经增长到7700万。脉脉数据研究院曾对上万名职场人进行孤独感调查,结果显示有近61.47%的人平时会感到孤独。感到孤独的原因中,“背井离乡”排名第一。阿里巴巴旗下的闲鱼也曾出具了一份《闲鱼空巢青年租房数据》,分析了闲鱼上空巢青年群体的生活状况,数据显示租房用户中,32%是空巢青年。
可以说,从乡村到北上广,从老人儿童,到青壮年,从蓝领到白领再到金领,孤独在这个时代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群体。
消解孤独没有良药,只有陪伴。
于是,围绕整整一代人引发的巨大情绪缺口,催生出一个具有空前商业价值的市场蓝海——陪伴经济。
根据国金证券研究所比对网络直播市场份额的估算,预计到2025年,虚拟陪伴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00-500亿左右。
市场已经有所显现,一方面针对老人儿童的保健品、玩具、课程等产品涌现;另一方面针对中青年的社交平台、宠物陪伴、职业拥抱师等各类产品也层出不穷。
但一方面物质市场的片面性无法从根源上填补人们的情感空白,另一方面已有的虚拟社交类产品常常伴随门槛高、交互差、定位不精准等各种各样的难题,天然地将不熟悉互联网语言的老人和儿童拒之门外。
这个时候,以小度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品的独特优势就显现出来。其一直以来的产品定位、操作使用、沟通成本等方面都具备极低的门槛和极高的交互性,沟通成本极低,对所有类型的用户都堪称友好。
一句“在呢”,切中情绪痛点
但并非所有人工智能应用产品,都能成为孤独经济的解药。
关键在于,小度找到了产品与用户之间的那把“钩子”,这个钩子就是所有用户最熟悉的提示语:在呢。
“在这里。”
“我在我在。”
“爸爸,我在这呢。”
“我们在一起。”
……
日前小度发布的一则宣传片,狠狠地扎了一下我们这一代“中浪”们的心。
“第一拨80后已经40岁,第一拨90后已经30岁。”小度的这则视频,精准地还原了“我们这一拨人”在各种场景之下最为深刻的情感需求,即无论何时呼唤,总能有人回答你一句“在呢”。
这其实,就埋下了小度的战略之变。
上个月,小度经历了一次全新的品牌升级,slogan升级为“小度在家,陪伴在家”。
毫无疑问,陪伴,成为了小度升级之后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
表面上看,这次品牌升级是小度基于以往“智能家居”赛道定位的进一步递延和深化,但仔细想来,引入“陪伴”这个带有十足人性化温度的词语作为slogan,其实是小度品牌逻辑的一次较大逆转——从功能定位,转变为角色定位。
坦白讲,品牌升级前的小度功能多样,在居家、办公等多场景下能够完成视频通话、听歌追剧、生活助手、在线教育、智能家控等功能,称得上是一个功能全面的智能终端产品。
图片来源:《抱歉,这就是生活》
但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功能齐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缺少一个明显的营销亮点。对于用户来说,小度始终是一个买之前说不清有什么用,但买来之后却蜜汁好用的产品,品牌方总是很难讲出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故事——告诉所有用户小度能够做什么。
于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小度这款智能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产品始终被低估。
伴随着这次品牌升级,定位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小度无需再费心向用户解释“我能做什么”,而只要解释一个问题——“我是谁。”
答案很简单,小度是一个“陪伴者”。
陪伴者的定位,看似虚无缥缈,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大部分家庭积蓄的一种情感需求,切中了上述视频群体,甚至是围绕“我们这拨人”上下的老人、孩子等群体的情绪痛点。
面对可以预见的数百亿行业蓝海,小度用完善的产品功能叠加精准的情感链接,找到了一种合适的入局姿态,或将引领整个陪伴经济行业的进一步升级。
AI的落点,究竟在哪?
归根结底,小度这次成功踩点,一方面来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另一方面离不开基础功能的强力支撑。
说到底,还是AI技术的核心驱动。没有技术,再懂用户痛点,也只能做无用功。在这一点上,百度多年的人工智能技术深耕,也算得上厚积薄发。
小度的突围,看似是产品端的一次突破,其实也再一次引发了整个人工智能行业的进一步价值探索——AI应用化的落点,究竟在哪?
AI发展至今,行业内始终试图在有限的算法之内,解决人类无限的生活生产需求。人类基于人工智能的想象力铺天盖地,我们是试图解决计算机科学、金融贸易、医药、重工业、运输、远程通讯等多种多样宏大的场景问题。
但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探讨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是发散性的,但人们面临的生活痛点是聚合性的,AI从研发到落地需要找到供需两端的连接点,在无限“发散”中寻找“聚合”,否则再多的投入、再精的技术,都可能因无法落地或没有应用价值而最终变成空中楼阁。
科学没有尽头,但技术终究服务于人类。在改变人类美好生活的目标之下,技术是手段,资本是动力,缺一不可。
正如百度深耕人工智能多年,既落点于无人驾驶这样的大局,同时也聚焦于小度这样的情感细节,产品研发上看似无招,实则紧跟用户需求,具备完整的应用逻辑。
一个完善的人工智能产品生态,势必包含了需求、技术、市场、资本等各方因素的共同促成,缺一不可。可以见得,拥有扎实的底层技术之后,如小度这般一步步深挖用户的深层需求,找准突破点,以小博大也算得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突围。
就像,回到小度弥合巨大情绪空白时,用了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在呢。
可以见得,撬动巨大市场空间的动力,往往来自于精准的情绪支点。小度引发的这场关于陪伴经济的市场讨论,也为AI技术的落地和实践方向,提供了一种极具潜力又突破想象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