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对方是否说谎?这3种行为表现,可让你找到蛛丝马迹

“说谎并非一个好行为,我们可以不说谎,但要看出是否有人对我们说谎。”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喜欢跟“真小人”一起打交道,因为至少对方还算是坦诚之人。相对而言,那些笑里藏刀、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会更加让我们头痛。
古人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无论是在商场还是在职场,或者跟朋友交际等,我们都需要有一种防范意识。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对于那些总爱说谎的人,我们需要具备辨别谎言的意识和能力,如此才能不被他人的谎言误导。
其实每一个谎言都会有其蛛丝马迹可循,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以下3种行为表现,那么就可以让你判断出对方是否在说话。
只有判断出对方所说的话到底是真是假,我们才能有更好的应对措施,否则就很容易被谎言欺骗,最后让自己利益受损。

通过“笑容”来判断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这是在表达一种乐观的心态,但其实笑容也是可以判断真伪的。
“真笑”和“假笑”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但如果不仔细观察的话,我们就很容易被对方的笑容所迷惑。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判断到底什么是真笑,什么是假笑。
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教授联合肯塔基州大学的华莱士·V·法尔森教授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总结出了如何辨别真笑和假笑的方法。
简单概述就是:真笑是发自内心的,不受人思维控制的情绪表达;而假笑则是受人思维控制的伪装笑容。
当一个人发自内心真笑时,他们的嘴角会上翘,双眼会眯起。这是因为在真笑时,人面部主管笑容的颧骨主肌和眼睛周围的眼轮匝肌会同时开始收缩。这是一种不自主地,不受意识支配之下的条件反射。
和真笑不同的地方在于,当一个人刻意伪装笑容时,他的眼轮匝肌不会收缩,因为眼部肌肉并不会受到人的意识所支配,而只有真正有感而发时才会有变化。
因此当一个人“假笑”的时候,你会发现对方的面部动作很不协调,甚至还有点夸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皮笑肉不笑”。
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来表达关于真笑假笑面部表情的表现:把一个人的其他面部部位挡住,只露出眼睛好眉毛的位置。如果是真笑,就能够看到眼角的皱纹和微微倾斜的眉毛;而若是假笑,就只能看到一双无神的眼睛和僵硬的眉毛。
除了面部肌肉我们可以看出些许端倪外,还可以从心理状态上来观察。
当一个人在撒谎的时候,他的内心是非常紧张不安的。这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特别多的笑容。
这是因为他们在撒谎时,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愧疚感,因此会不由自主地想要拉进跟他人之间的距离,于是通过礼貌性地假笑来掩饰内心的紧张情绪。
老话常说:“无事献殷勤,必有所图。”如果我们看到某个人笑容很多时,那么就要多加防范。
很多人之所以会有“看到脸上一直挂着笑容的人,心里反而会发怵”的反应,其实就是这个原理。
另外根据发表在英国《实验心理学季刊》中的一项研究显示,真笑和假笑还能够从声音方面听出来的。
认知神经科学教授索菲娅·斯科表示:
真笑和假笑所激活的大脑中的区域不同,因而会有不同的“笑声”出现。假笑会让电脑内侧前额叶皮质更为活跃,而真笑却是激活了颞叶中的听觉区域,所以在音色和音波方面还是会产生不小的反差。
而且研究人员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时发现,真正的笑容其实只会有四分之一秒的细微表情,而假笑则会维持5秒钟以上。
所以当你看到某个人的笑容维持了5秒以上时,多半都是在假装笑容。
而之所以有人会“假笑”,要么就是有求于你,要么就是有愧于你。
但无论是什么原因,我们都有所判断。如此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准确的导向,让自己做出更适宜、更准确的举措。

通过“说话方式”来判断

很多谎言其实都会有一些端倪存在,无论是精心准备过的,还是在毫无准备之下脱口而出的谎言,都会有一些“信号”存在。
我们可以通过对方的语言结构、逻辑层次、措辞方式,以及对方的语气语调、声音等进行真伪的判断。
通常情况下,“说谎”会有两种状态:有准备的和没准备的。
有准备的谎言趋向于贴近事实,而且有理有据,说话也理直气壮,对于你的“质问”也会应对自如,显得井井有条。
没准备的谎言则常会表现出支支吾吾、吞吞吐吐的状态来。即便有一些“身经百战”的撒谎高手,其实也会有一些蛛丝马迹露出来。
事实上我们每说出的一句话都是经过了大量的大脑计算和心理反应的。
这是一种对于“口误”的研究所得出来的结论。
历史上对于言语产生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对语误的分析;二是以图形命名为主的实验室研究。
通过察言观色和心理研究表明:每个人言语上出现“口误”的时候,就证明他心理上出现了波动。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出现了言语表达不清楚的情况,那么就证明这个人心里有许多疑惑。
一个有准备的谎言,往往会条理清晰、逻辑明确、语速流畅,跟平常似乎“很像”。注意,这里所说的“很像”并非是指跟平时一致的意思。
对于没有准备的谎言,通常会表现出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支支吾吾,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声调突然拔高的情况。这些我们都很容易辨别。
但是那种“很像”没撒谎,有所准备的谎言我们却很难辨别。而如果要真正对实话和有准备的谎言进行判断,则需要我们对这个人平常的言谈举止进行观察。
简答来说就是:如果是准备好的谎言,那么说话的方式就会缓慢而平和,会有一种刻意保持镇定的感觉;而如果说的是真话,则会轻松自然,跟平时一样。
更重要的是,很多准备好的谎言往往都容易在“预设范围”之外露出马脚来。
比如他已经设定好了你要问某个问题,但是你却对这个“顺理成章”该问的问题避而不谈,反而聊起了其他跟这个谎言无关的话题,那么他就会表现出一丝意外、紧张,或者松口气的状态来。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对其有更多接触才能观察得到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容易被一些商店的导购所误导的原因了,他们如果对商品的缺点有所隐瞒,那么他们所说的“谎言”就会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这就会让我们很难分辨到底是实话还是在撒谎——因为我们跟这个对我们撒谎的人不熟。
这种有准备的“谎言”,在销售圈子里被称为“话术”。

通过“逃跑反应”来判断

当一个人感觉受到威胁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启动“保护机制”,让自己进入防御状态,这种反应被称之为“冻结反应”。而这种冻结反应不足以消除被威胁的感受时,人就会启动另一个预备方案:逃跑反应。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种“逃跑反应”来判断对方是否在撒谎——通常是他们做了什么亏心事所产生的心理保护机制带来的外在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怀特·坎农在1929年提出了“逃跑反应”,全名也叫做“战斗或逃跑反应”。这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或是心理反应变化时造成的反应,是大脑机体经过一系列的神经腺体反应所引发的应激反应。
这种反应会让人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做出防御、挣扎或逃跑的准备。
逃跑反应的本质,其实就是为了让自己避开或者远离那些不安全的人或事。
或许是在遇到自己讨厌的人时,又或者是在跟他人谈判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时,甚至是看到一些心生恐惧的物件时,我们都会表现出“回避”的行为出来。
而当一个人在撒谎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有强烈不安全感的,因为撒谎就等于是欺骗,对方有理由因为“欺骗”而对自己造成伤害。因此,在潜意识里,撒谎的人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想要逃跑的念头,也就是逃跑反应。
其实在“逃跑反应”出现之前,会有一个“冻结反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在人的身体特征上表现出来。
一个人之所以会有“冻结反应”,是因为当人一旦感到威胁的时候,会立刻保持静止,并随时准备着进入“战斗状态”。这其实就是一种警惕的表现。
根据“战斗或逃跑反应”的原理解释我们可以得知:
在人经历压力后的两秒钟内人体会发生不小的变化。这个阶段就是“惊慌阶段”,人体会释放一种叫“肾上腺素”的化学物质到血液中。
肾上腺素会使你的呼吸加快,运输更多的氧气到细胞中, 以便为肌肉提供更多的能量;
让你的心跳加快,使流到肌肉和其他器官的血液流动加速,有更多的血液为你的胳膊和大腿所用;
而且你双眼的瞳孔会放大,以便使你能看得更清楚。
这些都是一种“逃跑反应”的外在特征表现,是心理变化所带来的条件反射,并不会受到你的意识所控制。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撒谎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这些反应来。过度紧张,手心就会出汗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当你跟某人交流时,对方表现出身体紧绷、呼吸急促、手心或额头出汗,而且会不由自主地攒紧拳头、身体不由自主往通道、门口这些方向倾向等紧张行为时,那么说明他可能是做过亏心事,或者对你在撒谎。
除非是一个心理素质、身体控制能力极强的人,否则他定会在撒谎时表现出这些反应来。

结束语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希望能够跟他人之间坦诚相待、彼此真诚。
但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没有深入了解之前都很难有准确的判断,甚至于有些相处了很久的人我们对他了解也很难透彻。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对行为表现的观察来判断对方是否在撒谎。一方面是避免自己被谎言所误导,以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对方的表现来作出适合的应对措施,以保障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我们可以通过对方面部表情、心理反应以及笑声来判断其是发自内心的真笑,还是伪装的假笑,以此来初步判断对方所说的话是真是假;
也可以通过对方的说话方式来判断他的话是毫无准备的撒谎?还是有所准备的谎言?或者是自然真实的实话;
最后再通过对方是否表现出了“逃跑反应”的特征来进行判断。
相信有了这三种行为表现作为自己的判断依据,那么就可以很容易辨别出大部分谎言,找到谎言的一些蛛丝马迹了。
即便有些所谓的“善意的谎言”,我们也要有所辨别。至于说辨别出是撒谎还是实话之后,我们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那么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了。
善意的谎言本质上也是谎言,当我们了解对方想要达到的目的之后,是让其“梦想成真”还是让其“失望而归”,主动权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了。
这就是辨别谎言的意义所在了,命运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上才更安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