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应用大柴胡与桂枝茯苓丸治疗肝硬化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级伤寒专业硕士 董旭整理
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方家,其验案多为经方取效者甚多,辨证方法皆为六经辨证及方证相应。根据《伤寒论》34条“桂枝证”、101条“柴胡证”等,有以方名证的范例,加上胡老个人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不论是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还是八纲六经辨证,最终都要落实到方证上。故胡老称“方证是八纲六经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对应。
胡希恕先生是我敬佩的经方家之一,他对伤寒的见解独辟蹊径,验案详实,阅读其验案不难发现胡老对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的应用最为娴熟,取效者最多。《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胡希恕》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临床实用的小册子,它里面详细记载了胡老应用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的详细案例,笔者把其中的几则案例摘录出来,以期展现一代伤寒大家独特的经方魅力。
胡老立足于仲景原文,结合自己临床经验,用大柴胡汤配伍桂枝茯苓丸治愈多种系统的疾病,如哮喘、肝硬化、胃痛、胸痹、头痛、失眠、眩晕等。
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肝硬化
找中医看病的肝炎患者中,更多的是无黄疸型肝炎,其中也有急性肝炎,但多数则为慢性患者,其病程长,病情多变,治疗起来颇费心神。《灵枢.五邪》篇有“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已去其掣”的记载,颇似对无黄疸型肝炎的证治论述。胡老治肝炎,即宗其义,确有良验。胡老译释这段论述认为,前段是述其证,后段是论其治。肝炎患者多有肝脾肿大则胁中痛,肝区在右,本应右胁痛,剧则涉及于脾,故两胁中痛。寒中,即胃中寒,因肝病传脾,胃不和而寒停于中。恶血,即瘀血。恶血在内者,肝藏血而喜疏泄,肝病气郁,血液凝滞,因致恶血在内。行善掣节者,谓下肢酸软,行动则觉关节牵掣不利,有气滞血瘀所致。时脚肿者,由于胃虚有寒,不能制水。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者,谓刺行间穴,用泻法以疏肝。补三里以温胃中者,谓刺足三里穴,用补法以温胃中寒。取血脉以散恶血者,谓以针刺放血以散瘀血。取耳间清脉以去其掣者,谓放耳间静脉血以治行则掣节。此原是论述有关针灸的治疗大法,但其原理也很近于内科的证治。
基于以上的论述,结合临床观察,慢性无黄疸型肝炎病的形成,多为气郁而瘀,治疗既宜疏肝又须祛瘀。胃为生之本,肝病每使胃不和,治宜和之,和者当重视其胃气,不可使胃气有伤。胃气衰者,病必不除,胃气败则死。因此,疏肝、祛瘀、和胃三者,为治慢性肝病的原则大法。
例 索某,男,25岁。
初诊日期1978年5月8日:自1977年4月诊断为肝炎,GPT一直波动在300-600单位,曾经在住院服西药治疗一年无效。本月查肝功:GPT600单位以上,胆红质定量1.6毫克%,TTT10单位,TFT(+),HBsAg1:32。主要症状:乏力、肝区痛,常咽痛,小便黄,舌苔薄白,脉弦数。胡老诊脉后指出:此证虽病久且见乏力,乍看为虚,但细看脉证,实为肝郁偏实热之证,故拟以疏肝祛瘀,清热利湿之法,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茵陈蒿汤:
柴胡六钱,黄芩三钱,白芍三钱,大枣四枚,半夏四钱,桂枝三钱,大黄二钱,生姜三钱,枳壳三钱,桃仁三钱,丹皮三钱,茯苓四钱,炙甘草二钱,茵陈蒿八钱。
结果:上药加减服用三个月,咽痛已,肝区痛偶现。查肝功:GPT143单位,TTT(-),TFT(-),胆红素质定量0.9毫克%,HBsAg1:32。但大便转溏,乏力腹胀明显,说明邪实去,而本虚明显,证为血虚水盛为主,故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