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应遵循何种经络理论模式
针灸应遵循何种经络理论模式
吕金山 北京市通州区第二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黄龙祥研究员曾明确提出:“当前教材对针灸学发展的负面影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照搬中医辨证论治诊疗模式的针灸诊疗理论与针灸临床实践是两张皮。”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难以掌握。
笔者认为,黄龙祥对当前针灸教材存在问题的认识一针见血,但是那么多针灸名家或老前辈们呕心沥血编著的针灸教材为什么会存在如此重大的问题?笔者结合研究所得,提一些个人看法,敬希同道指正。
中国中医科学院赵京生教授就中医历史上经脉理论出现的向心型与循环型两种模式进行了十分深入详细的研究,认为二者的理论意义与临床价值不同。其中,向心型经脉理论模式主要表达四肢腧穴远道效应的规律,体现手足经脉本义;循环型经脉理论模式可以说明气血运行方式,反映中医对机体结构与功能整体协调原理的认识。
向心型模式经脉理论对针灸临床的影响
在早期文献以及针灸临床实践中,向心型模式经脉理论对于针灸经络辨证诊疗的影响应该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中医对于应用针刺手法的经络辨证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灵枢·刺节真邪》中,认为医生用针刺治病,一定要首先审察经络的虚实,用指循经脉通路进行切按抚摸,以手揉按皮肤、弹动其处,观察其反应变动的情况,然后取穴将针刺入以导其气。
从上述关于灸刺的诊疗方式记述可以看到,似乎所言经络并不能看出是向心模式还是循环模式。只不过能够更强地体现了针灸诊疗特点,即通过视、切、循、揉、按、弹等方式而判断经络虚实,从而思考在相应部位刺灸治疗。这种“循经考穴”方式,当是体现针灸特色的经络临床认识,应该更加突出表现在对于体表的分部认识上面,而对内脏的具体配属并不十分重视(既使有,也主要表现在“是动病”或“所生病”的经脉主治病候里面)。这亦可用早期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只有两条脉循行涉及脏腑;《阴阳十一脉灸经》只有三条脉循行涉及脏腑的现象加以解释。而且其中也只有《阴阳十一脉灸经》(足)太阴脉循行描述并非向心循行,但亦不能体现以气血循环无端为特点的循环模式。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