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幸福跟子女无关,而是和它挂钩
“三姨”是个传奇的女人,跌宕起伏了大半生,如今一人住一人食,每日逗鸟遛弯,好不逍遥自在。但依旧有人觉得她可怜,认为她没有儿女在膝下环绕,享受不到天伦之乐。
每次听到这类言论三姨从不和他们争辩,自顾自地逗鸟玩。若有人调侃她一老太太还玩鸟,三姨总是云淡风轻回他们一句“干你屁事”。
旁人只觉得这老太太古怪又可怜,但我在了解三姨后,却只心生佩服。三姨说:人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走,世间的贪嗔痴颠不过都是浮云罢了,个人的快活还需个人自己去寻。老年幸不幸福和儿女有什么关系?
其实三姨不是没有儿女,三姨不止有儿子,还有孙子。早些年三姨的儿子不学好,学人家混社会,三姨的丈夫被气得心梗住院。三姨倒是想得开,既然说了不听,就让他自己去撞吧,摔疼自然就知道悔改了。
而三姨有财务技艺在手,退休后不仅继续找兼职做,还每年都会出去旅游。后来对方觉得三姨年纪实在太大,也该休息了,三姨就失业了。但顽强如三姨怎么能闲得下来,她跑去租了两套房,当起了二房东,65岁的年纪每天跑前跑后像一个创业的小青年。后来三年租期到了,对方不愿意再给三姨租房了,因为三姨都68了,近70的人了,对方也怕有闪失。
三姨自此被迫闲了下来,过起了一人逍遥自在的日子。
三姨的儿子在经历过社会的蹂躏之后,也渐渐成熟了,开始老老实实的工作成家。但三姨始终通透,她从不想着要依靠子女怎么样?她说等她老了,不能自理了,就把房卖了,找个养老院简简单单地走完最后一程。什么儿孙绕膝,时代不一样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我又何必自己为难自己。
三姨是我见过最接近“佛”的人。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可是幸福是什么呢?
毕淑敏说:幸福是思想的花朵,是一种心灵的振颤。
莫言说: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
周国平说:享受生命,享受生命单纯的快乐,享受你的智力,享受老天给人的这些得天独厚的禀赋,这就是做人的幸福。
其实幸福不是什么玄幻的事情,也并非是你一定要具备某些世俗条件,才能幸福。无论你身处那种状态,只要你愿意就能幸福。简单地说就是:你觉得什么是幸福,什么就是幸福。
柏拉图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田野,去找一个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但是有一个规则:永远不能重复同一条路,不能回头,而且只能摘一次。”于是柏拉图就去了,过了很久,柏拉图带着一朵花回来了。苏格拉底看着他手中的花说:“你怎么能确定你手里的花就是最美的呢?”
柏拉图回道:“当我身处田野之中,我看见了这朵美丽的花,那一瞬间我觉得心灵安静了,我摘下了它。回来的路上,我看见了一些其他美丽的花,但我依然坚信我的这朵花就是最美的。”
苏格拉底听完沉默了一会,悠悠地说道:“这,就是幸福啊。”
所以你看,幸福不难。那为什么很多人依旧不幸呢?因为他们放不下自己心里的欲望、贪念、嫉妒、比较、虚荣,所以即便幸福在他们身边,他们也看不见。
其实不止是老年,一个具有让自己幸福能力的人,在任何阶段都很难获得幸福。一个能为自己欢庆的人,不会倒下,他们即使遇到了困境,也能从困境中获取力量。正如门采多罗说:“我们幸福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自身之内,而不是自身之外。”所以无论你在哪个年龄阶段,都应该学会自己寻找幸福。人到晚年,幸福与否跟子女无关,而在于你是否掌握了幸福的能力。
人生是一场无止境的战役,生命不止,探索不停。你需要不停地觉察、修炼自己。觉察内心的痛苦根源,与过去挥手和解;尝试理顺人际关系背后的原理,升级自己处事的能力;褪下外壳、返璞归真,找到能够让自己最舒服地活着的方式,不要将太多的人牵扯进来。
马丁·赛里格的幸福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幸福由这五大要素组成: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成就。如果你想要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就要懂得关注自己人生中这五大要素的状态,以及研究如何激发那些还有欠缺的因素。
通过觉察、调整、创造,你会发现你生命里的能够感受到的幸福的时刻越来越多。年纪只是年纪,年轻或衰老都是你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和他人无关。杨绛老先生说: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无关。所以即便她丧子丧夫,她依旧安静平和幸福的活在这世间。
佛雷德里克和其他研究者发现,如果个体体验到的积极情绪是消极情绪的五倍,甚至更多,那我们的人生将有更大的可能变得丰富多彩、积极主动。也就是说乐观的心态更有可能让我们的人生获得幸福,他们更能意识到美好事情的发生,并不让他们匆匆溜走。
人们总觉得老年人日暮西山,唯有被他人当做废物一样的伺候才算幸福,可这算哪门子的幸福呢?你明明有机会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寻找到适合该段生命历程的幸福方式,尽最大可能的感受生命的精彩,为什么要被落后的迂腐思想掣肘呢?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人之所以不幸,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仅此而已。
我希望,天下所有老人都能像三姨一样看透事物本质,学会自得其乐。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和子女捆绑在一起,那样没有一个人会是幸福的。要记住,你才是你生命的主宰,任何人都无法代替。
- The End -
作者 | Tommy
编辑 | 鹿羽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