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宗岳《太极拳论》的那些事儿(一)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的显学,不仅在国内拥有庞大的群众基础,如今更是作为中华武术的代表在世界的舞台上熠熠生辉。纵观太极拳几百年的发展史,明清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太极拳发展至此已不仅仅停留在外在的招式套路,而是向内转型,试图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连结,建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它不仅在技术层面为太极拳制定了标准和规范,更是创造性地以传统太极阴阳学说作为拳法的理论支撑,将拳论提升到了文化的层面,实现了“术”与“道”的完美结合,被后世奉为圭臬。
王宗岳?张三丰?
作为《太极拳论》的作者,关于王宗岳其人的确切史实资料十分匮乏,就其生活的年代目前就有明朝万历年间和清朝乾隆年间两种说法,更有学者对王宗岳作为拳谱作者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认为《太极拳论》不过是假托了王宗岳之名。
而在民间,人们更多的是将王宗岳与武林传奇张三丰联系在一起,“铁胳膊王二”的传说就是其中之一,说的是出生于武术世家的王二(即王宗岳)在无意中救得一位病倒在路边的云游道士并带回家悉心照料,道士十分感动,并瞧见王二极有武学天赋,便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于他,王二学习后武功大增,一次竟用胳膊将一根六尺粗的高大石柱劈成两半,在方圆十里传为美谈。后来人们得知,那个云游道人竟是张三丰张真人,病卧路边是为考验和点化王宗岳。这则民间故事虽为杜撰,但并非没有原型依据,《太极拳传授源流》中有“祖师张真人三丰,传王先生宗岳”的记载,认为王宗岳师从张三丰。
关于王宗岳其人,目前学界依旧是百家争鸣,没有定论,而种种民间传说的流传更是增加了王宗岳和《太极拳论》甚至是太极文化的神秘性。
拳法?哲学?
有学者认为,《太极拳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哲学与武术文化的最终契合,使得太极拳实际演练得到了思想指导而变得更加细腻和耐人寻味”,堪称开太极拳理论新纪元的里程碑之作。
《太极拳论》全篇仅366个字,讲究整体意象的营造和感知,以拳为术,以理为道,以道统术,以术载道,浑融一体,不可分割,体现了浓郁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中国古人奉《易经》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将整篇拳论立于《周易》中的“太极”理论。“太极”在中国古典哲学中代表着宇宙万法的根本之理,王宗岳将之作为立论的根本旨在强调拳法的生生不息、回归本源以及练拳之人“以武悟道”与天道的浑融一体的“天人合一”境界。
在“太极”这一最高哲学范畴的统筹下,阴阳作为事物的两个对立面,既相反又相承,于对立统一中推动着事物不断地向前发展,王宗岳基于这一理论提出练拳要“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而阴阳理论也是中国朴素辩证法的开端在《太极拳论》中也有鲜明的体现。王宗岳将拳法攻守的转化提炼为“动与静”、“分与合”、“曲与伸”、“刚与柔”、“顺与背”6对概念,这6对概念看似相反,但在拳法的中又可以随时转换,达到逆转攻守的目的。
而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提出 “气沉丹田”为拳法的要点,不仅影响了后世武术的走向,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儒家和道家强调的“气”之事关生死的重要性——“人之所赖,唯此气耳。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气既然如此重要,是人生存的根本,那么重视“养气”的太极拳也就具备了“养生”的功能,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引入中国传统“气论”也赋予了太极拳延年益寿、有益健康的养生的理念。
据悉,由二水居士校注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太极法说》即将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侪辈共担此责,诚邀您加入“武谈”,从今天开始,让改变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