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阳腹阴
背为阳
腹为阴
而足阳明胃经
却循行于胸腹
人之阴阳,外阳内阴
人身阴阳,背阳腹阴
从十二经,分布来看
大体符合,这一原则:
阳经循行,背面及四肢外侧
阴经循行,腹面及四肢内侧
只有足阳明胃经不同
在躯干部
而循行于
胸腹前方
南面而立
前曰广明(南)
后曰太冲(北)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上阳)
广明之下,名曰太阴(下阴)
太阴之前,名曰阳明
阳明根起于厉兑
名曰,阴中之阳
在人身中:
心脏在南
前曰广明
冲脉在北
后曰太冲
中身之上
属于广明
广明之下
属太阴也
又心广明
脏下则太阴脾脏也
人身之中:
胃为阳明脉,行在脾脉之前
脾为太阴脉,行于胃脉之后
人体阴阳
划分相对
背为阳,胸前也属阳
腹为阴,腰脊也属阴
“心脏在南”、
“冲脉在北”
也即系是指:
心脏近胸部
冲脉近腰脊
分为上下:
中身以上为阳
中身以下为阴
足阳明
在三阳中
阳气最盛
两阳合前
故曰阳明
故行身之前以应南
足太阳居其次,故行身之后以应北
足少阳居其再次,故行身之两侧
在“外为阳、内为阴”
的基础分为三阴三阳
这里头所注重的是:
前、侧、后的划分
已不是限于
一前一后、
一上一下
的两分法
因而不能够拘泥于:
“背为阳、腹为阴”
的划分概念
阳经与阴经相比
阳主外,阴主内
阳经分布
自然要较
阴经为广
另一方面
阳经与阴经,表里相合
在分布上面,互相接近
足阳明与足太阴
一在前、一在旁
即表明这种关系
足少阳
足厥阴
也如此
所不同者,却是
足太阳与足少阴
实则足少阴,“贯脊属肾”
也表明其间的表里关系
所以基本上符合
阳明、太阴在前
太阳、少阴在后
少阳、厥阴在侧
的分布规律
为什么足三阴
也行于胸部
“广明”之地
足三阴三脏
脾、肝、肾
均在腹内
说明其主要联系在腹
经络上下相通
所以上行及胸
但其“有穴通路”不上头面
这就是《难经》所说的
“诸阴脉皆至颈胸而还”
就其重点而言: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而不说“走胸”
就其全程而言:
“足之六阴,从足至胸”
从腹及胸
这里头有
主次之分
即主在腹
延伸及胸
由此构成
经脉之间的
相互连贯的
流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