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接种疫苗最早起源(资料)

1、我国在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的古代医师在医治天花的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康复后的天花患者及护理者,或穿过沾染患者痘痂的衣服的人不再患天花,于是就大胆创用了将天花痂粉吹入正常人鼻孔的方法来预防天花。最早有可靠文献记载的预防接种,可追溯到我国宋真宗年代,峨眉山人为丞相王旦之子种痘以预防天花。

2、1796年爱德华·琴纳(Edward Jenner)发明的牛痘苗,这是世界上第1例成功的疫苗,为人类最终战胜天花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爱德华·詹纳(英语:Edward Jenner,1749年5月17日—1823年1月26日),亦译作爱德华·金纳或琴纳,全名安特·爱德华·詹纳,英国医生、医学家、科学家,以研究及推广牛痘疫苗,防止天花而闻名,被称为免疫学之父,并且为后人的研究打开了通道,促使巴斯德科赫等人针对其他疾病寻求治疗和免疫的方法。

3、疫苗接种,是将疫苗制剂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的技术,使接受方获得抵抗某一特定或与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借由免疫系统对外来物的辨认,进行抗体的筛选和制造,以产生对抗该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体,进而使受者对该疾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今日医学上常见的接种方式为,而“接种”一词乃是由种痘技术而来,其本意与今日用法有所区别,在现代免疫学研究的运用范畴也有些微差距。

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种可溯源至人痘接种术(英文:variolation),这项技术起源自公元前200年的中国文明。清代医书认为,11世纪起,中国人于北宋时期即开始种天花痘,而另一本医书则记载,更早于唐代即有“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且“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显示该技术对天花的预防颇有成效,而据推测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较低的天花,使欲免疫天花之受试者接触患者的脓状囊疱,但此做法无法确保有效,且风险仍高,死亡率达1~2%,随后这项技术沿丝路传播开来。18世纪初种痘技术由君士坦丁堡引入西方。

4、18世纪末,英国Dames Pasteur 首次用牛痘豆浆或痘痂接种儿童预防天花,创造了第一个生物制品---牛痘疫苗。

5、疫苗是我们人类研制的一种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预防性的生物制品。预防性接种疫苗也是我们控制传染疾病最有效的措施。

什么是免疫规划?

免疫规划是指国家或者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的疾病的一些特点、经济状况、人们的一些健康情况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是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这就是我们的免疫规划。那么在庆阳出生的儿童,需要注射多少针疫苗呢?需要注射大约22针疫苗,有的疫苗是要接种一针,有的是接种两针或者三针,疫苗接种针次是不同的。

6、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人类一直在摆脱各种瘟疫,防止各种瘟疫在我们人群当中传播,通过各种办法来抵抗这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但通过疫苗接种来抵抗疾病只有很短暂的历史。直到20 世纪,大规模的人群常规疫苗的接种才推广开来。疫苗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就是不断地同疾病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控制传染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预防,而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疫苗可以使消灭和控制疾病成为可能。

一起来看看疫苗的发展史

第一个疫苗是怎么诞生的?

它是1796年一个英国的乡村医生爱德华·琴纳用牛痘包浆接种到儿童身上以后试验,发明了这样的牛痘疫苗。这一发明为以后许多科学家向传染病展开新的攻击拓展了一条道路。从第一个牛痘疫苗的发明到今天,疫苗的研究经历了三次变革:

第一次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时代,受牛痘疫苗的启发,这期间巴斯德通过系统科学的试验,使病原微生物的毒力降低,研制出了基于霍乱的杆菌疫苗,还有炭疽菌苗及狂犬病毒疫苗等。巴斯德因他的卓越成就被誉为“疫苗之父”。这一时期的新疫苗不断研制成功,并进入了免疫的预防阶段。但这个期间主要的疫苗是由我们的灭活或者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疫苗的品种比较少,质量也比较差。

第二次是基因工程疫苗阶段。我们熟知的乙肝疫苗就是将乙肝表面抗原基因克隆到酵母菌中,通过基因表达产生大量的抗原物质,使得疫苗制备变得容易和简单。

第三次就是现代核酸疫苗的研制,这种疫苗实际是抗原的一个基因注入人体肌细胞以后,在肌细胞中表达产生抗原物质,诱导我们机体产生免疫力。核酸疫苗既具有免疫预防的功能,同时也有治疗的功能。它不断改进了疫苗的一些工程工序,使它更为先进,同时也可以使我们的寄生病、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变得触手可及。

现在艾滋病疫苗正在研制当中,流感、单纯疱疹、疟疾、癌胚抗原等核酸疫苗也已经进入到临床试验。

总体来说,特别是进入到20世纪后期,随着生物技术、合成化学、分子化学、基因组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这些技术在疫苗研发过程当中被广泛地应用,我们不仅不限于只用毒力减轻的那种病原体的疫苗,相继还出现了亚单位疫苗,重组的活体载体疫苗,还有毒力基因缺失的疫苗等。许多疫苗不再是完整的病原体,疫苗针对疾病不再局限于传染病。像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就是引起我们宫颈癌的病毒,女性宫颈癌是比较高发的,我们会在不久的将来,大概两三年之后会研制出宫颈癌疫苗。包括动脉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危害我们人体健康的一些其他的病种,还有避孕等,都可以用疫苗来预防和治疗。这是我们疫苗的前景。

7、回“疫”前世

世界上最早的疫苗雏形出现在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疗狂犬咬人方,乃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中,可见古人运用此类方法治疗狂犬病行之有效并长期流传,这种方法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疫苗雏形。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接种疫苗来防病。那么古人也使用疫苗吗?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疫苗的那些事儿。

古代疫苗“人痘”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据医学资料记载,古人一旦得了天花,就会出现严重的寒颤、高烧不退、乏力头痛、浑身酸胀等症状,于是研究治疗天花便成为了古代医学家的使命,人痘接种法也就此诞生!

根据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道:“治小儿疣目方:以针及小刀子决目四面,令似血出,取患疮人疮中汁黄脓傅之。”这也就是说,早在唐代就可能出现了人痘接种法,或许那时种痘还是民间治疗偏方,只在民间秘密流传,还没有公布于世。

直到宋代,一位名叫朱纯嘏的医师撰写了《痘疹定论》,他在这本书里详细地记载了有关宋代人痘接种术的故事,同时这也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典籍上最早的种痘记载。

人痘接种法在清代得到进一步推广,这也主要得益于清代康熙皇帝的提倡,毕竟他也是天花这个传染病的亲历者之一。康熙首先提出让皇族内相关人员接种人痘,一切妥帖后,再向外推广,他的这一旨命令,造福了不少人,人痘接种法也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推广实行。

到了乾隆十七年,清政府组织太医院编纂了大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其中便提到了古人们通过归纳总结得出了“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和“水苗法”这四种人痘接种的方法。而在这四种方法之中,其中以“水苗法”的接种效果最好,完全可以达到预防天花的效果,即使不幸感染也只是轻度感染,而且或可避免病情加重。

“疫”探今生

古人发明的人痘接种法对天花这样的传染病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这也引起了全世界对中国的人痘接种法的注意,并开始积极效仿。

据俞正燮《癸巳存稿》载:“康熙时,(公元1688年)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俄罗斯是文献记载中最先派学生到中国学习种痘的国家。后1744年,中国医生李仁山到达日本长崎,将人痘接种法首次带到了日本,种痘法也由此在日本广为流传。

而朝鲜也是人痘接种法直接受益的国家之一,到了1790年,朝鲜正式派遣使者朴斋家、朴凌洋到中国学习,在他们回国时,还带走了医学书《御纂医宗金鉴》,朴斋家回到朝鲜后,按照书中的方法一一试验,最终成功将种痘法在朝鲜推广开来。

中国古代的人痘接种法不仅让我们周边的国家受益,更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再由阿拉伯传到了土耳其。1721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夫人蒙塔古在君士坦丁堡学会了人痘接种法,三年后,她回到英国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六岁的女儿种人痘,由此人痘接种法又从英国传到了欧洲大陆,甚至越过大西洋传到了美洲。

现代疫苗学则始于爱德华·詹纳所做的科学努力,他经过研究发现牛痘脓包可以预防天花感染。在疫苗学历史上,他的工作首次得到科学的评估,确认具有相关性且危险性较低的病原体可激发对较强的病原体的交叉保护作用,而卡介苗也在1921年首次进行使用,而且只到今天仍被广泛使用。

虽然用接种疫苗的方法预防和治疗疾病,这种思路和医疗实践在中国古代其实早就有了。但疫苗仍旧是用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制备的、用于人工自动免疫的生物制品,也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广泛意义上的疫苗,其实是利用病原体的免疫原机制来激发免疫应答而不会引起疾病,而回望近现代医学兴起的这几百年,疫苗的诞生和天花的消灭至今仍是立于医学皇冠位置上的伟大成就。所以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及时有效的疫苗接种和治疗仍是今天我们在面对传染病大流行时最有效的保护自己的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