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著名作家,人们都喜欢她的作品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当代作家、文学家。母亲作家茹志鹃,父亲剧作家王啸平,自幼受母亲影响很深。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团工作。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81年初与李章结婚。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 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王安忆1996年发表个人的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且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王安忆的作品有她的优势,总是让人期待,但她的写作还是有些紧张,不够开阔。比如她的新作《启蒙时代》就给人这样的感觉,“一个好的作家,路应该越写越宽,像托尔斯泰、罗曼·罗兰那样达到绚烂的地步,但王安忆还没有,她在努力地工作,但还没有完全打开,似乎处于一种胶滞的状态。她的视野还不够宽,其实她可以写更多的人,把艺术的想象推到更高更远的地方。

“渡人渡己王安忆”是二十世纪作家文库一系列图书中王安忆的《酒徒》一书末对她作出的评价。“渡”不免叫人想起佛家的一些意思,不管是渡人还是渡己,难免夸大了写作的意义。在我看来,写作是很私人的东西,只是将感觉转化成文字,甚至是不需要任何理由或目的的。

王安忆的文字就是这样,明明知道它的好,常常却陷于有好说不出。这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些东西是与读者的经历感情混合了,形成了有个人独特感知的一些东西,这种东西无法分享,因为不同人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就如我一向认为的那样,读者心中接受的那个故事和感觉与作者原来想告诉你的已经不是同一个了,会有偏差。人与人的感觉不同,也正是阅读这类作家的魅力所在。

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她注重从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挖掘生活,在艺术表现上,她的早期小说多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我们从王安忆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一种宽厚的爱,她赋予故事中人物“英雄性”,表现人物美和善良的方面。她以敏感和高超的领悟力来控制故事微妙的气氛发展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细腻精准。她的作品讲的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计,可她探讨的是故事背后强大而仁慈的自然规律,这是她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及本体世界的关怀,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同时作品中时刻有女性的温柔体现,连同谨慎内省多思的品格,使她作为文坛一个特立独行的异数存在。

王安忆的文字很优美,她在《长恨歌》中有这样的描写:“这东方巴黎的璀璨,是以那暗作底铺陈开。一铺便是几十年。如今,什么都好像旧了似的,一点一点露出了真迹。晨吸一点一点亮起,灯光一点一点熄灭:先是有薄薄的雾,光是平直的光,勾出轮廓,细工笔似的。最先跳出来的是老式弄堂房顶的老虎天窗,它们在晨雾里有一种精致乖巧的模样,那木框窗扇是细雕细作的;那屋披上的瓦是细工细排的;窗台上花盆里的月季花也是细心细养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