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葊算书》之三角函数及三角恒等式

《下学葊算书》之三角函数及三角恒等式

上传书斋名:潇湘馆112  Xiāo Xiāng Guǎn 112

何世强 Ho Sai Keung

提要:本文取自清‧项名达着之《下学葊算书二》,主要介绍该书之正切余切三角函数。本文亦涉及三角形之半角及相关三角恒等式。

关键词:股旁角  勾旁角  正切 余切  勾半旁角

笔者已有以下文题涉及“正弦公式”之应用:

1.         〈项名达《下学葊算书》“正弦公式”之应用〉

2.         〈项名达《下学葊算书》“正弦公式”应用之二〉

以上诸文皆谈及以“正弦公式”解勾股题,本文乃其延续,主要谈及三角之正切余切函数及反三角函数。

以下各题皆取材自清‧项名达着之《下学葊算书三种‧平三角和较术‧勾股形》。

清代已有三角函数之概念,亦有反三角函数概念,本文以现代数学符号表之。

若直角三角形ABC之弦 = c,勾 BC = a,股 AC = b,以下各题皆用此三数,又依惯例,股> 勾,即 ∠B > 45o

以下为《下学葊算书》一角之正弦表示法:

1.         ∠A 是为股旁角,股旁角正弦即 sin A﹝见上图﹞。

2.         ∠B 是为勾旁角,勾旁角正弦即 sin B﹝见上图﹞。

3.         半直角四十五度正弦即sin 45o =

,此亦包括 45o = sin – 1

其他三角函数亦可作类似定义。

清代数学界流行所谓“比例四率”,即

=

,移项得:

四率 =

。此四率与现代数学配合,通常未知数安排为第四率。

本文所提及之四题虽未算深奥,但在作图解题方面,亦十分巧妙,特别在求勾半旁角或股半旁角,现代之中学生未必能解也。

以下各题之作图皆依《下学葊算书》之提示而为之。

﹝一﹞有股有勾弦较求两角。

题问已知一勾股形之股及其勾弦较,求其两锐角。

解:

先作一勾股形 ABC,作其内接圆,圆心为 O,联 OA、OB,又作 OE 垂直 BC﹝见下图﹞。

以直角三角形ABC 为基础,延长BC 至 D,使BD = AB,CD 是为勾弦较,即c – a = v。若 ∠ABD = 2β,∠BAD =∠BDA =

(180 – 2β) = 90 – β,所以 ∠CAD = β =∠OBD,∠OBD是为勾旁半角,为未知数。若求得 β,即可求得两锐角。

以下为有股有勾弦较图:

若CD 为勾弦较 = c – a = v,AC = 股 =b = u,此两数已知。又从勾股形ACD 可知:

tan β =

=

β = tan – 1

∠ABC = 2β = 2tan – 1

∠BAC = 90o – 2tan – 1

本题之关键为作出以上图,作出以上图后则解题容易。以后各题皆如此。

《下学葊算书》曰:

法以股为一率,勾弦较为二率,半径为三率,求得四率即勾旁半角正切,倍之为勾旁角,以减九十度为股旁角。

用比例四率,即

=

,四率 =

一率 = 股 = u,二率 = 勾弦较 = v,三率 = 半径,四率为勾旁半角正切= tan β,∠ABC 是为勾旁角,勾旁半角为β,而∠BAC 是为股旁角。

四率 = tan β =

,此式多一三率“半径”,此值为 1 则合。此“半径”相信为配合四率而设,若基本勾股形为勾 3、股 4 及弦 5,则其内切圆半径为1。

验算:

以下为一正三角形之半图。

设有一勾股形如上图,若 A 角与 B 角为未知,已知勾弦较 = v = 2 – 1 = 1,
股 = AC = u =√3﹝以根号表示以减少误差﹞。求A 角与 B 角。

根据上式tan β =

=

β = tan – 1

= 30o

此处之勾旁半角应为 30o,正切即 tan 30o,已知 tan 30o =

比较以上两式可知β = 30 o。∠ABC = 2β = 60 o

所以 ∠ABC 勾旁角 = 60 o。即可知 ∠BAC 股旁角 = 30 o。配合预知之答案。

﹝二﹞有股有勾弦和求两角。

题问已知一勾股形之股及其勾弦和,求两锐角。

解:

先作一勾股形 ABC,作其内接圆,圆心为 O,联 OA 及 OB,又作 OE 垂直 BC,延长 CB 至 F,使 BF = AB。∆ABF 是为等腰三角形。容易证明
若∠BFA = β,∠BAF = β,即∠ABC 之半,所以 ∠ABC = 2β,求 β

若求得 β,即可得两锐角。见以下之“有股有勾弦和”图。

今已知股= AC = u ,勾弦和 = FC = c + a = w。两数为已知。

∠BFA 即 ∠OBC = β,从下图可知:在 AFC 中,cot β =

已知勾弦和FC = FB + BC = c + a = w,又已知股 = AC = u

在勾股形AFC 中,cot β =

=

β = cot – 1

,是为勾旁半角余切。

∠CBA = 2β = 2 cot – 1

∠BAC = 90o – 2β = 90o –2 cot – 1

《下学葊算书》曰:

法以股为一率,勾弦和为二率,半径为三率,求得四率即勾旁半角余切。如前加减得两角。

用比例四率,即

=

,四率 =

一率 = 股 = u,二率 = 勾弦和 = w,三率 = 半径,四率为勾旁半角余切= cot β

四率 = cot β =

=

β = cot – 1

与上题一样,此式多一三率“半径”,此值为 1 则合。

验算:

依旧用正三角形之半验算﹝见上题﹞:

设勾弦和为2 + 1 = 3,股为 √3,求勾股形之两锐角。

从图可知cot β =

=

= √3。

已知 cot 30o =

= √3。

比较以上两式所以β = 30o,即 ∠ABC = 60o

又即可得 ∠BAC = 90o – 60o= 30o

答案配合正三角形之半之数字。

﹝三﹞有两角有勾弦较,求勾、股、弦。

题问已知一勾股形之两角及其勾弦较,求勾、股、弦之长。

解:

以下为有角有勾弦较图﹝此图乃前两图之合并,注意何者为未知数﹞:

先作一勾股形 ABC,作其内接圆,圆心为 O,联 OA、OB。勾股形 ABC 之勾长为 a,股长为 b 及弦长为 c,皆为未知数。

以直角三角形ABC 为基础,延长BC 至 D,使BD = AB,CD 是为勾弦较,若 ∠ABC = 2β,∠BAD =∠BDA =

(180 – 2β) = 90 – β,所以 ∠CAD = β =∠OBC,∠OBC β 是为勾旁半角。又延长CB 至 F,使 BF = BA,容易证明 ∆ABF 是一等腰三角形,而∠F = ∠FAB = β,见上图。

若CD 为勾弦较 = c – a = v 为已知数, β为已知角,若已知 β 即已知两角。又从勾股形ACD 可知:

cot β =

=

b = v cotβ

CF 即c + a 是为勾弦和。

在 ∆FAC 中,tan β =

=

b 代入上式并移项得 c + a =

= vcot2 β

《下学葊算书》曰:

法以半径为一率,勾旁半角余切为二率,勾弦较为三率,求得四率即股。又以勾旁半角正切为一率,余切为二率,勾弦较为三率,求得四率即勾弦和。乃与勾弦较相加折半为弦,相减折半为勾。

用比例四率,即

=

,四率 =

一率 = 半径,二率 = 勾旁半角余切 cot β,三率 = 勾弦较 = v,四率为股。

四率之股 =

,即股 = b = v cot β。“半径”之值为 1 则合。

又另一率 = 勾旁半角正切= tan β,二率 = 勾旁半角余切 cot β
三率= 勾弦较 = v,四率为勾弦和。

四率之勾弦和 =

= v cot2 β

因为勾弦较= v,勾弦和 = v cot2β

所以 弦 =

( vcot2 β + v) =

v (cot2 β + 1) =

v (csc2 β) 。

勾 =

(v cot2βv) =

v (cot2 β – 1) 。

股 = v cot β

验算:

依旧用正三角形之半验算:

设勾弦较为2 – 1 = 1 = v,∠ABC = 60o ,勾旁半角 β = 30o

已知cot 30o =

,所以 cot2 30o = 3。

勾 = a =

v (cot2 β – 1) =

v (cot2 30 – 1) =

× 1 × (3 – 1) = 1 。

弦 =

v (csc2 β) =

×1 ×

= 2。

股 = b = v cot β = 1× cot 30o =

= √3。

答案配合正三角形之半之数字。

﹝四﹞有两角有勾弦和,求勾、股、弦。

题问已知一勾股形之两角及其勾弦和,求勾、股、弦之长。

解:

CF 即c + a 是为勾弦和= m,为已知数;注意β 亦为已知数。勾为 a 为未知数。所用之图与上题相若,注意已知数 β 之位置。若已知 β 即已知两角。

从勾股形 AFC 可知 tan β =

=

,即可得 b = m tanβ

又在勾股形 ACD 可知:

cot β =

=

ca =

,将 b = m tanβ 代入得勾弦较:

ca=

《下学葊算书》曰:

法以半径为一率,勾旁半角正切为二率,勾弦和为三率,求得四率即股。又以勾旁半角余切为一率,正切为二率,勾弦和为三率,求得四率即勾弦较。如前加减得勾弦。

用比例四率,即

=

,四率 =

一率 = 半径,二率 = 勾旁半角正切tan β,三率 = 勾弦和 = m,四率为股。

四率之股 =

,即股 = b = m tan β。“半径”之值为 1 则合。

又另一率 = 勾旁半角余切= cot β,二率 = 勾旁半角正切 tan β
三率= 勾弦和 = m,四率为勾弦较。

四率之勾弦较 ca =

= mtan2 β

因为勾弦和= m,勾弦较 = m tan2β

所以 弦 =

(m+ m tan2 β) =

m(1 + tan2 β) =

m (sec2 β) 。

勾 =

(mm tan2 β) =

m (1 – tan2 β) 。

股 = m tanβ

验算:

依旧用正勾股形之半验算:

设勾弦和为 c + a = 2 + 1 = 3,∠B = 60o ,即勾旁半角 = 30o

已知股 = b = m tan β = m tan 30o = 3 ×

= √3。

弦 =

m (sec2 β) =

× 3 ×

=

× 3 ×

= 2。

勾 =

m (1 – tan2 β)

=

× 3 ×

=

× 3 ×

= 1。

《下学葊算书》提出一条非常重要之三角公式:

观此四题,知勾弦和较之比例,与勾旁半角余切正切等,而比其股者,即半径也。

文意指一勾股形 ABC,所对之边分别为abc,则

=

证明:

从前题可知勾弦和 c + a=

,勾弦较 = c – a = v,即可得:

=

,其中 β =

。其实

可化简为 cot2 β

至于所谓“而比其股者,即半径也”,即以下之两式:

第三题四率之股 =

,半径 =

第四题四率之股 =

,半径 =

即 半径 =

=

若半径 = 1,则左股 = v cotβ,右股 = m tanβ

以下为《下学葊算书》原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