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你留下了一个江湖,带走了我的青春
初识金庸,是在上小学的时候。
当时,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刚开始热播,全村的大人孩子聚集在一起,围坐在村里那台黑白电视前面,边看边说。
一切都那么新奇,第一次看到电视字幕滚动得如此之快,第一次看到降龙十八掌、打狗棍法、一阳指这样的武功,软猬甲这样的装备,还有黄蓉这样古灵精怪的人,和以前看过的唯一的武打片《少林寺》相比,感觉完全不同。
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同学们挥拳踢脚,模仿着剧里的动作,仿佛自己就是剧中的主角。
大一点的同学,已经领先一步,看起了原版的小说,提前给大家剧透。
更着急的哥哥姐姐们,则开始看《神雕侠侣》,书中的境界,与电视上的景象又是不同,古墓,寒潭,玉女,神雕,我们睁大眼睛听他们讲,似懂非懂。
真正开始读金庸,是上了初中之后。
学校的马路对面是汽车站,在候车室的一角,有一位老先生,摆了一个书摊,出租各种书籍。
最抢手的,当然是武侠,武侠里最抢手的,当然是金庸。
同学们把书租来,书上散发着浓浓的烟草味道。
书页已经泛黄,有些地方甚至已经破损,不知道有多少人读过,被什么人读过。
但我们照样毫不嫌弃,看得津津有味。
怎奈老师不解风情,总是在大侠们正在力战强敌,生死攸关之际,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把书夺走。
脾气小的老师会没收一段日子——我始终怀疑老师是拿去自己看了——然后再还给我们,
这样会白白损失好几天的租金。
而脾气大的老师,会当场把书撕掉,以至于租书的押金拿不回来。
几次三番之后,我们终于不敢再租。
彼时也小,我气不过,书不能租,干脆自己写。
于是,上课时我会认真做写作业状,在横格本上开始写武侠小说。
情节大抵和看过的书都是一个路子,无非是恶人行凶,主角奇遇,修得神功,然后除掉坏人,再和漂亮的女主角仗剑天涯之类。
最后写了整整几大本,还画了插图,偷偷用线装订在一起,装在书包里,没事就拿出来自我陶醉一番。
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特别得意的句子,在强敌偷袭少林寺之前,会用诸如“夕阳西下,玉兔东升,秋风瑟瑟,暮鼓声声”这样的描写,也照猫画虎,按着九阴白骨爪的样子,创造出“阴阳十指功”这样的邪门武功。
没想到,这事逃过了老师的眼睛,却没有防得住父亲的检查。
他发现我上学居然如此不务正业,照例是一顿胖揍,然后那些横格本也变成了卷烟的纸。
看武侠最多的阶段,是高中。
也许是重点中学的缘故,听话的学生多,老师管得相对较松。
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课桌上都有一道高高的书墙,有那面墙做掩护,老师想要发现学生看闲书更为困难。
反正,班里几位喜欢武侠的同好,把书店里能租到的武侠全租了一遍。
租期有限,一套书三册甚至五册,花钱租书的同学自然是从第一册看起,而没花钱蹭书看的同学,则只能先看第二册或第三册甚至最后一册。
我既不想花钱,又不愿意提前知道后面的情节,只有等花钱的同学看完第一本之后赶紧拿过来看。
而这样做的坏处则是,人家把最后一本看完要还书了,我余下的内容还没看,于是只好恋恋不舍地把书给人家。
比如《侠客行》,我就始终不知道石破天到侠客岛上之后的情节,一直遗憾了好久。
很多书,直到工作了之后我才想办法看完。
上大学时,正值《射雕英雄传》重播。
当时还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脑,甚至连VCD都没有。
我们宿舍几位哥们,集资买了一台二手黑白电视。
每到晚上8点,那间小小的屋子,几乎要聚集一层楼的不爱学习的青年,再现了当年村里看武侠剧的盛况。
铁血丹心的音乐一起,真的让人热血沸腾。
直到现在,我偶尔还会从手机上看一部武侠书,再通过网络电视看一部武侠剧。
而且,会看不同导演拍的不同版本,边看边品,哪个版本更忠实原著,哪个版本是重新演绎。
值得一提的是,前两年有一位记者,读武侠读出了境界,辞去了公职,专门读金庸,写文章。
他随意取了个名字,叫六神磊磊,如今在自媒体圈,这个名字已经堪称神话。
他以武侠看热点,借武侠说现实,读金庸读得风生水起。
是六神磊磊解读得巧妙,还是金庸老爷子写的深奥,我不得而知。
但金庸作为出色的报人,他一手写社评,一手写武侠,在小说中,未尝没有现实的影子。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文之大者,亦虚亦实。
不管怎样,金庸的小说,可以成为晚辈谋生的饭碗,这本身就是一种肯定。
如今,金庸走了,94岁高龄。
看他书的少年,也跨过青年,步入中年,迈向老年。
你送给了我们一个江湖,也带走了我们的青春。
人生无非是一个又一个驿站,我们正在途中,举目回顾,渺渺茫茫,向前遥望,隐隐约约。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江湖儿女,何惧分别。
金大侠,山高水远,一路保重!
作者:遗君明珠,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文章影响了亿万学生和家长。微信公众号: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