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炖魏晋南北朝(12):少年飞骑出乱军,邺城袁府觅佳人(下)
第二章 文豪天子
第二节 少年飞骑出乱军 邺城袁府觅佳人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破邺城,城门刚破几骑快马就从乱军中脱颖而出,奔驰的方向像是朝着城中最富丽堂皇的宅院而去。
在邺城遗迹上建立的邺城博物馆
这座宅子原来的主人袁绍已经在两年前忧郁而死,他的三个儿子如今也不在城中,府上除了下人以外尽是妇孺。那几骑轻骑在袁府门口停下,领头的是一位刚刚年满十八的公子,没错,此人正是曹操的儿子曹丕。
曹丕走入府中,堂上坐着一老一少两位妇人,老妇坐在前面,少妇披头散发、满脸污垢,战战兢兢地躲在老妇身后。曹丕似乎早就认识老妇,张口就喊刘夫人,并问其身后的女子为何人。袁绍之妻刘夫人回答曹丕:“是袁熙的妻子。”
袁熙:要想生活过得去,总得头上带点绿
袁熙之妻为甄氏,生于汉光合五年(公元182年,比曹丕大五岁),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县)人,汉太保甄邯的后代,其父是上蔡令甄逸。建安年间,嫁予袁熙为妻,建安四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便将甄氏留在邺城服侍其母刘夫人。
曹丕令甄氏挽起发髻,拭去污垢,然后仔细观看,觉得这女子确实太漂亮了(见其颜色非凡,姿貌绝伦),于是不由得称赞了起来。
具体有多漂亮呢?有人可能会想到曹植的《洛神赋》,其中不乏“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肩若削成,腰如约素”“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等词句可以形容甄氏的美丽,但在没搞清洛河女神和甄氏的关系时,我们还不能想当然地将二者划等号,况且曹植当时只有13岁,会不会爱上大自己十岁的少妇呢?这个问题我们后文详述。
曹丕走后,刘夫人对甄氏说:“你这条命保住了,死不了了(不忧死矣)。”言外之意曹丕看上她了,小孩子的心思总是瞒不了大人,刘夫人都看出来的事情,曹操心里更是和明镜一样,于是使曹丕纳甄氏为妻。
坊间野史盛传曹操也对甄氏倾心,其真实性虽已无从考证,但以曹操人妻控的癖好来分析也不是空穴来风,另外曹氏父子的择偶取向似乎也很相近,从曹操死后曹丕将其侍妾悉数充入自己后宫一事可以证明。
可曹操也不是不长脑子,前有张绣复叛失去长子的教训,后有因霸占杜氏错失关羽的遗憾,更何况这次的“情敌”是自己的儿子,权衡之下也只能为了曹魏集团的稳定,忍痛割爱了。
婚后甄氏为曹丕生下了一儿一女,曹叡——后来的曹魏帝国魏明帝和东乡公主。史书上用 “有宠”“宠愈隆”这么几个字来形容曹丕对甄氏的态度,可结果是曹丕称帝一年后就将甄氏赐死。
体面 音乐: 于文文 - 体面
曹丕与甄氏的“分手”很不体面
从“有宠”到赐死,这17年中,曹丕和甄氏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婚姻生活?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也就是曹丕邂逅甄氏的第十二年后,曹操东征,卞皇后、曹丕、曹睿和东乡公主都随军。换句话说甄氏的公婆、夫君和一双儿女都不在身边,只有她自己留在了邺城。
转年九月,大军回到邺城,众人见到甄氏红光满面的,感觉很诧异,就有人问:“您和家人孩子分别这么久,牵肠挂肚的,怎么感觉您气色更好了呢?”
甄氏很机智,回答道:“我的孩子跟着老夫人(卞皇后)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事实真的如甄氏说的那样冠冕堂皇、那样云淡风轻吗?在古代,女子的精神寄托无外夫君与儿女,至亲之人常年不在身边,非但不因念憔悴而是容光焕发,这确实太不正常了。
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这种结局,是半路夫妻感情基础不牢也好,还是坊间传闻的甄氏与曹植互生情愫也罢,总之曹丕与甄氏的感情已经产生了重大裂痕,感情失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两人同床异梦、分道扬镳呢?最简单也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一个人——郭氏。
郭氏名讳不详,姓郭字女王,后世多以郭女王称之。郭女王是在曹操称魏公(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以后,才充入曹丕的东宫的。
郭女王什么都还没做,就在与甄氏的比赛中赢在了起跑线上,没错,赢在年轻。徐娘半老的甄氏怎能和满脸胶原蛋白的郭女王较量呢?
况且郭女王为人聪慧,史书记载她“有智数”,还在事业上能够帮助曹丕,给曹丕出谋划策,甚至在曹丕与曹植的储嗣之争中贡献了力量“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
曹丕称帝时,册封郭女王为贵嫔,而此时甄氏的封号还是夫人,地位已经不及郭女王了。
可即便如此,即便甄氏人老色衰也不至于落得被结发夫君赐死的田地,但她却不是那种夹着尾巴做人的女子,屡次激怒曹丕,导致曹丕恼羞成怒,最终赐她一死。
更有甚者,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记载,甄氏的死状是披发遮住脸,用糟糠堵着嘴(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意味这黄泉路上无脸见人,嘴上塞上糟糠有冤屈也说不出。
失宠尚可理解,曹丕会如此恨甄氏就让人摸不到头脑了。于是后世文人便开始大开脑洞,便有了《洛神赋》的解读、有了曹丕和甄氏的故事,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的桥段总是不缺少听众,更不缺少义务传播者,但这样的故事可信度有多少?我们这里先卖个关子留到后面讲《洛神赋》时再细说。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