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50小时”法则,“刻意练习”为娃赋能,离成功又更进一步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学的东西确实很多,但有两项成长技能不能遗漏,需要教孩子学会和掌握,一个是“突破‘50小时’法则”;还有一个是“刻意练习”。它们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01 孩子要学会的第1项成长技能:突破“50小时”法则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尤其是在接触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新事物的时候,更是一种挑战。我们很多人都有一种感受,做事最艰难的就是最开始的那段时间,也就是心理学上的“50小时”法则。
在一般情况下,孩子开始接触和学习任何一个新知识、新技能和新事物时,在最初的50个小时是最容易放弃的,大多数孩子会在最开始的50小时就知难而退,选择放弃。
在意志薄弱者的眼中,这50小时不啻是一场噩梦,但对意志坚强者来说,只要度过这道“难关”,接下来的事情或目标就好办了,他们后面的努力就相对要容易和轻松多了,实现目标的概率就会超过一半以上。
事实上,那些半途而废的孩子大都是因为有畏惧心理,不愿意去尝试,或者说是无法做到长期坚持下去。所以,我们在引导孩子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鼓励孩子克服畏惧心理,先认认真真地把50小时之内的事情做好,这样离成功就更进一步了。
在孩子确认要参与的活动上,我们可以跟孩子约定一个坚持的时间期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坚持的时间也相应地延长。比如,如果孩子在3~6岁,可以约定坚持一个月或两个月,等到上了小学之后,就可以约定半年或者一年;等到孩子再大一点儿,比如上了初中之后,就可以是两年或两年以上。这样孩子才有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什么是坚持,什么是迎难而上。
任何人早期的兴趣都是脆弱而模糊的,需要有意识培养和精心沉淀才能获得更深厚的力量,所以突破“50小时法则”这道障碍必不可少。
02 孩子要学会的第二项成长技能:刻意练习
孩子投入时间就一定有相应的收获(产出)吗?在这个问题上,实际上有很多父母是模糊不清的。对大家特别关注的学习这件事,为数不少的父母们认为,孩子只要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就一定能有优异的成绩。
事实真如大家所想的那样吗?当然没有那么简单。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对此提出了“刻意练习”的概念。“刻意练习”有如下四个特点,分别是:
- 1.有明确的的目标;
- 2.注意力高度聚焦;
- 3.及时反馈;
- 4.走出“舒适区”。
“刻意练习”还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个是“做事情如果不动脑筋,就算重复上多少个小时都是没有用的”;另一个是“要想获得突破性的成长,一定要有非常棒的导师进行引导和帮助。”,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导师,既包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也包括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
这个“刻意练习”可以帮助孩子有目标地持续性进步,帮助孩子重新理解和应对困难,同样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坚持度,让坚持和勤奋成为孩子内在的驱动力。这个“刻意练习”的过程便是在心理上为孩子赋能。
要想更好地发挥“刻意练习”的作用,我们还必须要配合目标设定。我们举一个例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比如,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两个同班同学,在同一个老师教、花了同样的时间,也花了同样的努力练习,最后在学习效果上却大相径庭,一个学得很好,一个学得很不理想。
产生如此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俩练习的方式不一样,前一个是配合目标设定的“刻意练习”,后一个是没有目标设定的、只是单纯性的重复性练习。
我们再举个大家所熟悉的跑步的例子。两个孩子每天早晨都早起床参加跑步晨练,其中一个孩子每天都是用同样的跑步动作,花费同样的1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1000米的跑步;而另外一个孩子,每天也同样完成1000米的跑步,但是爸爸妈妈一直在帮孩子记录距离、时间、跑速等和跑步有关的数据,并且给孩子制定了一个中短期目标,循序渐进地一点点儿提高跑速。
这样一段时间练习下来,收获的结果便会完全不同。第一个孩子也许还停留在15分钟跑完1000米,但是第二个孩子最后就不需要花15分钟时间了,可能只需要花10分钟时间就能跑完1000米。所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刻意练习”方式跟普通练习方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当我们针对孩子的某一个计划目标设定“刻意练习”方向时,需要基于孩子的自身实际情况来定,要考虑孩子身上最为欠缺和薄弱的地方,为孩子制定一个有一定挑战性和考核质量标准的清晰发展目标,也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没有考核质量标准,就如同前一个每天只是周而复始跑步的孩子那样,若只是重复性的练习,就不会获得真正的进步。
结语
如果我们能够帮助孩子突破“50小时”法则,再加上实施“刻意练习”为孩子赋能,这两项成长技能双管齐下,将极大地推动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长,离成功又更进一步!这不正是我们所要期待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