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鸭变白天鹅!这样指导对联写作,大大提高获奖命中率


一、一字飞动,全联皆活

对联的炼字,要达到什么效果?我用八个字概括:一字飞动,全联皆活。一副对联,即使其他方面平淡无奇,但如果有一个字或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就可以引起读者和评委的注意,从而得到高分。所以在对联写作和指导过程中,我非常注重炼字。比如下面这副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美食小吃节综合联:

安得解乡愁,舌尖细咂八珍味;

远迎来海客,箸下同筹完璧图。

拙作首嵌“安远”,还算自然。“八珍”对“完璧”,对仗极巧。“咂”,炼得准确传神。我曾拿此联作为炼字练习,“咂”字空缺,让学员填上最恰当的。并强调,能让我们最先想到的词,多半不是最准确的。所以,有学员最先想到“品”,那肯定不是我的定稿。还有学员填以下词语:舔、悟、搅、转、捣、探、叹、认、享、辨、试,等等,也不是最准确的。相比而言,还是“咂”更准确生动。咂有三种意思:一是吮吸之意;二是拟声词,如舌尖抵住上颚发出的吸气音,表示称赞、羡慕、惊讶等含义;三是品评,辨别好坏。用来放在舌尖和味道之间,表示喜欢、品评之意,“咂”无疑比“品”更形象生动。

拙联中“咂”这个词,目前启发了两位学员写出获奖作品。

翠滴浓汤,咂咂有声萦客梦;

脂流鲜粉,长长回味是乡愁。

此联题三鲜米粉,获安远客家小吃征联优秀奖。经过多次修改,其中一稿为:

翠滴浓汤,啧啧之声萦客齿;

脂流鲜粉,绵绵所系是归心。

这个“啧啧”,是拟声词,摹声,很形象。不过,我想到一个更好的拟声词,就是拙联“舌尖细咂八珍味”中的“咂”。于是建议将“啧啧”换成“咂咂”。同时,将“之声”“所系”改成其他词语,最终定稿。

“好形象啊!”作者给了我一个赞。总体看来,此联有声、有色、有味、有形,更有情。我对这位学员说:“从‘咂咂’两个字中,相信你能深深体会到什么叫炼字。”她回答道:“七个字里面,一个最恰当的字就可以把整个句子带活了。”

在茅台诗词大赛中,一位学员获得入围奖,其词作《鹧鸪天·共饮尊茅酒》如下:

黍稷香飘南国春,呼朋畅饮醉金樽。千秋大事杯中起,万丈豪情笔下奔。

浇块垒,点风云。笑看潮涌荡乾坤。莫忧白发催人老,再把时光咂一轮。

这首词尾句“再把时光咂一轮”,“咂”用得妙。一看到这句,我想到指导安远小吃征联的那个“咂”字。问这位学员,正是受此启发。他说:“感谢老师指点,主要是受您上次填空诗‘酣’‘咂’启发,算是活学活用。下次准备把这个‘酣’字也用了。”

二、与其一次写十副,不如一副写十次

一些联友写征联想以量取胜,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多写几副无妨。但通常情况是,往往在截稿时间临近时才开始构思。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集中精力写好一两副,好好打磨修改这一两副。即使是不参赛纯粹练习,修改多次也比一次写好多副所得更多。这就是我跟学员经常强调的一个理念:与其一次写十副,不如一副写十次。下面以我自己和学员作品为例。

河南商丘古城征联,由于主办方将数量作为评选重要依据,我共计写了106副。虽然是数量众多,但我每一副都非常认真修改,直到我没有发现需要修改之处才投出。仅打印出来的纸质稿就有5稿,小改动无法计算,最终拿到特等奖。如叶侍郎廷桂宅联,初稿为:“力保政通,理案堪称霹雳手;不同人合,督军空老赤诚心。”总觉稍嫌空洞,特别是前一分句。后我注意到两个数字:一是两个月清理积案300余起,二是盈余额银6万余两如数上缴。遂修改定稿为:“三百宗积案盈堂,理政允称霹雳手;六万数余银充库,奉公素抱藿葵心。”用数字说话,更凸显个性特征,使之不与其他廉吏能臣混淆。又如李香君墓联:“扇面怒桃花,商女亦知恨亡国;陌头新柳色,夫君应悔觅封侯。”上联“怒”未定稿曾为“染”“喷”。怒,不仅形象地描绘桃花怒放的情态,更体现出李香君的愤恨之情和节义之心。贾开宗故居联:“仿相如阮籍而为,骋狂雪苑诸君子;怀定远武乡之志,遗恨空文八阵图。”初稿“空文”为“雄文”,改用“空”,更突显其“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愤慨和“有志不获骋”的遗恨。

在指导修改定稿过程中,不少学员尝到被反复要求修改的痛苦。但是他们也会欣喜地发现,第一稿和最终稿相比,简直是地下与天上之别,是丑小鸭与白天鹅之别,有着脱胎换骨的嬗变。这里揭秘一位学员联作的指导和修改过程。这副题白居易联原是应征乐天杯诗联征集大赛,未获奖,另投中国楹联学会主办的《2018对联中国》征稿,获年度最佳作品奖50名(年度50强)。下面是此联一对一指导情况全纪录。

第一稿:

挥洒三千韵,妙语谁传,听童子吟,听胡儿唱;

沉浮数十秋,青衫频湿,哭琵琶女,哭卖炭翁。

此联的联料从哪里来?上联来自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下联来自白居易自己写的《琵琶行》《卖炭翁》。好处在运用了复辞和自对的技法。不足之处,一是引用内容未能多一点。关键的词语要引用到,自己想的可能不地道。二是写琵琶女、卖炭翁缺少形象。不要直接写这两个人,而是用浔阳秋风之类的意象来表现,建议在那两首诗和九江琵琶亭对联中找找。同时我尝试给他改了一下,未改定。是为第二稿:

珠玉三千首,妙语争传,有童子解吟,胡儿能唱;

沉浮数十秋,青衫频湿,□为琵琶女,□哭卖炭翁。

此稿“珠玉”换“挥洒”,源自唐宣宗的“缀玉联珠六十年”。“童子吟,胡儿唱”改为“童子解吟,胡儿能唱”,这样改了下,多引用了原有字词,目的就是使对联用词更地道、更准确、更典雅。“谁传”改“争传”,疑问改为陈述,语气更加肯定。

后来,他发来第三稿:

咳珠唾玉三千首,个中妙处谁知,有童子解吟,胡儿能唱;

廊庙江湖数十秋,司马青衫频湿,为琵琶女哭,卖炭翁悲。

比前面更好一点。“司马青衫”对“个中妙处”太宽,司马是专有名词,一般也要对以专名。琵琶女、卖炭翁还是没有形象。他说没有找到。

第四稿:

珠玉三千阕,个中妙处谁知,有童子解吟,胡儿能唱;

风霜数十年,天下苍生为念,替卖炭翁叹,刈麦者鸣。

根据此稿,我又修改了一下,是为第五稿:

珠玉三千首,妙处谁知,有童子解吟,胡儿能唱;

风尘六十年,苍生每念,在老翁卖炭,太守夺衣。

“阕”改“首”,“数十”改“六十”,更准确。删掉了原来的琵琶女和刈麦者,换为“太守夺衣”。源自白居易《红线毯》:“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与老翁卖炭都是哀悯民生疾苦的。删除二分句前两个字,更加简洁。

第六稿:

联珠缀玉三千首,妙语谁知,有童子解吟,胡儿能唱;

历雨经风六十年,苍生每念,在拾遗贫妇,卖炭老翁。

历雨经风,不大到位。拾遗贫妇,还是源自《观刈麦》,但一般很难让人联想到。我还是觉得“太守夺衣”更有张力,但他认为与上文“苍生每念”之间气脉不通。但我认为所念的对象并非太守,而是这件事情上。

第七稿:

诗囊珠玉三千首,妙味谁知?有童子解吟,胡儿能唱;

宦海沉浮数十年,苍生每念,在弹弦商女,卖炭老翁。

“数十年”,还是不准确。我估计有四十年。当时在车上,我让他算下白居易从政的时间。他查了,说有三十七八年的样子,写“四十年”应该问题不大。弹弦商女,弹弦已经表明她是商女(歌女)。自对要求工,为了与“老”相对,我改为“怨女”。为了增加形象,将“弹弦”改为“拨弦”。对“拨弦”,他觉得改得很好。他担心“珠玉”对“沉浮”不大工,我解释可以看做是自对。“珠玉”这里用得非常准确,是引用皇帝对他的评价。以下是第八稿:

诗囊珠玉三千首,妙味谁知?有童子解吟,胡儿能唱;

宦海沉浮四十年,苍生每念,在拨弦怨女,卖炭老翁。

似乎可以定稿了。他将这稿投出去之后,我又斟酌了一下。此前他提出“珠玉”对“浮沉”的疑问,我说是自对,可以的。但有没有更好的呢?后来我想到另一个词代替“沉浮”,那就是“萍蓬”。古人也有将宦海跟萍蓬联系起来的说法。如以下两例:

萍蓬宦迹原无海,金石交论故有坛。(明·徐溥《送李学士南归次韵·其三》)

宦辙萍蓬浑莫定,斯文胶漆素相投。(明·张诩《至虔州会故人蒋中丞诚之先生》)

和“珠玉”一样,也是比喻手法。这样就更生动了。于是告诉他,让他改后重发。这就是第九稿,也是最终定稿:

诗囊珠玉三千首,妙味谁知?有童子解吟,胡儿能唱;

宦海萍蓬四十年,苍生每念,在拨弦怨女,卖炭老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