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专栏 | 栋林世馨:编外调解员

【赣鄱专栏】

主编:胡柏涛

执行主编:徐和生/宁宏翎/王智林/朱爱华/胡迎春/柳依依

特约摄影:汪填金

文:栋林世馨 / 图:堆糖

和,读过劳动大学,当过民办教师,写得一手好字,二胡也拉得不错。只是时运不济,半生奔波。

六十岁那年,他结束漂泊的生活,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

和的家乡,碧水蓝天,群山环抱。据家谱记载:汉朝时,祖公封王,举家迁徒,路经此地。见这风水宝地,便令其一子留居,繁衍生息,延续至第八十一代。

村中一条四米左右的简易马路,坑坑洼洼,蜿蜒曲折,艰难地走向外乡、走向外县,诉说着它的古老和沧桑。

改革开放后,村里人慢慢富裕起来。那些分户的新家庭,大多把楼房建在了马路两边。后来,越建越多,像一条长龙俯卧在山脚。

和在村里有个外号,叫“调解员”,编外的。平时,兄弟之间、婆媳之间、邻里之间发生矛盾纠纷时,如果他知道了,都会去劝和、去调解。为了大家的和谐,他不惜贴钱、贴物、请饭,甚至背锅。凭着能说会道的口才、不计得失的胸怀、善良正直的人品,经常是他一出马,矛盾就能迎刃而解。从此,他“调解员”的外号越叫越响;他“调解员”的样子也越做越像。

和喜欢动手,早上起来头一件事就是烧水泡茶、打扫卫生。白天时不时到田间地头活动筋骨。有空还写写字,拉拉二胡,日子过得也算充实、自在。

政府的春风,说来就来,让人有些意想不到。和的家乡要修一条六米宽的柏油路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山村。与其他人相比,和显得更兴奋些。美中不足的是,他们那,涉拆的得不到别处都有的补偿款,一切损失均由自己承担。

这次扩路的总体方案很是人性,路两边各让出一米,如果遇到正房,一律不拆,由对边多让出一些。

一天上午,和在自家院里晒着太阳、喝着茶。突然,听到村子东头有吵闹,且声音越来越大,他忙起身走了过去。原来是因为拆墙的事,墙的主人与村干部争吵了起来。这次是公对私的事,他这个编外调解员不便多说什么,只是劝说大家不要吵,好好商量。

村子西头离和的家比较远。听说,下午的时候,最西头的那户人家因为将被占用较多的地方,有意见,与村干部争执激烈,最后还动了手。

许多人议论,不赔偿想要拆东西很难,修路恐怕要搁浅了。和听得异常焦心。

晚上,和在自家的院落、厅堂、房间里来回打转,老婆都被他弄得头晕。按照往常,这个点他早就上床睡觉了。谁知,他竟打着电筒出了门。走得又急又快,老婆还没来得及问他去向,人就走远了。

他是去了村干部家。

他说:“你们还是先拆我家的吧。”

“先拆你家?你家既不最东,也不最西,先拆中间,不合适吧。”村干部傻望着,满脸疑惑。

“你是干部,也曾是我学生,必须要支持。再说,修路是好事,是多少代人的夙愿。”他言语简短,却是发自内心。

“谢谢老师!谢谢您的支持!”村干部连连拱手道谢。

第二天,挖机来了。一番操作,和家里的门楼、围墙应声倒下。他欣喜地看着 ,仿佛掉落的每一块砖就是一辆奔驰而过的汽车,飞扬的每一颗尘埃就是一份燃起的希望。只是一旁的妻子,满脸愁云,哀声叹道:我们家损失最大,恢复起来要花上万呐!

挖完这,挖机又开到了和家的老宅。

老宅,为三兄弟共有。想到还没打电话跟两个弟弟商量,他赶紧追了过去,说:“不要急,等一等。”

问大弟时,大弟说,你是老大,你做主。

问小弟时,小弟说,听大哥的。

其实他早就知道是这样的结果,只是履行个程序罢了。

打完电话,他进了老宅。站在父母遗像前,点燃三支香,拜了三拜。

“爸,妈,村里修路,厨房要拆掉一截。我知道,你们都会同意,只是特来禀告一声。”

透过缕缕的青烟,望着父母可掬的笑容,他定住了。几十年前的场景立即浮现在眼前,画面十分清晰。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已经能够依稀听见年三十的脚步之声。但和家的米缸里没有一粒大米,因为他家兄弟姐妹都读书,父母的工分不够,属短钱户,生产队已停了口粮。当时,村干部要拆掉他家的厨房补上短的款,否则,仍不予发放。拆了厨房,就意味着全家人没地方做饭了,父母没答应。最后,经过再三的恳求,才保住了厨房,拆了正房的墙,用砖来抵,一家人才算过了一个有饭吃的年。

呼呼的北风,带着山野的寒气,欺负人似的,从和家被扒了墙的地方一阵阵拼命地涌进来,整个屋子格外的冷,煤油灯熄了点,点了又熄。

直到年后,父母用稻草编扎好补挂上那揪心的空缺,屋内才暖和了些。可一家人又时刻担心那稻草被厨房的火点着。

他收回思绪,不由自主打了个寒颤,匆匆离开了老宅。

“拆吧。”他挥着手说。

挖机声再次响起,墙倒了,房架子散了,柱子、梁、横条、砖头,还有瓦,东倒西歪,散落一地。

和,远远地望着,眼泪倏地掉了下来,心里隐隐作痛,那散落一地的何尝不是父母破碎的心呀!

围观的乡民不少,但他们都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应该是在想着什么。

接下来,需要拆的,都一家一家让着拆了。

善良的人们又开始各自忙乎着手中的活计,只有那“哐啷、哐啷”的挖机声像一首激昂的赞歌,仍在乡村的山谷久久回荡。

(2021.01.01)

相关链接:

赣鄱专栏 | 栋林世馨:流行色

聆听-赣鄱专栏 | 栋林世馨:犟爷

“中原红木杯” 第二届浣花文学奖征文启事

1

作者简介:

栋林世馨,江西鄱阳人,就职于景德镇市浮梁县。爱读精致小文,尤其是小小说。工作和生活中,乐于思考;情激或闲静时,也留点文字。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湛蓝

顾问: 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总监:徐和生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柳依依  暖在北方 胡迎春  尾子

主编:烟花    清欢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陈风华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朱晓燕

美编:无兮    ETA    张婷儿

播音部:

主播:魏小裴  自在花开   眉如远山   西西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平台

(0)

相关推荐

  • 杭州爆改40 年老宅,化身83㎡极简两居,治愈系高级灰很有质感

    爆改40 年老宅,化身83㎡极简两居,治愈系高级灰很有质感.第一步是重新布置整个房间的格局,通过开放式设计和灵活的隔间配置,使公共空间拥有宽敞的生活环境,利用长廊连接各个场地,大大提高移动线的平滑度,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走进老宅

    走进老宅   河北  郭全平 走进老宅,就走进一个世界. 曾经的繁华落尽,满目疮痍,荒草葳蕤,残垣断壁. 1.墙 午后的暖阳抚摸着淡黄的土坯墙,宛如抚摸着一本厚重的发黄的日历.墙是老宅的墙,就像我的姓 ...

  • 赣鄱专栏 | 栋林世馨:一笔特殊的班费

      [赣鄱专栏] 主编:胡柏涛 执行主编:徐和生/宁宏翎/王智林/朱爱华/胡迎春/柳依依 特约摄影:汪填金 文:栋林世馨 / 图:堆糖 方敏回来了. 她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放弃了大城市. 她没进机关,想 ...

  • 赣鄱专栏 | 栋林世馨:流行色

      [赣鄱专栏] 主编:胡柏涛 执行主编:徐和生/宁宏翎/王智林/朱爱华/胡迎春/柳依依 特约摄影:汪填金 文:栋林世馨  / 图:堆糖 梅丽穿着白色的波司登羽绒服,站在风雪中,望着父亲长眠的方向,默 ...

  • 聆听-赣鄱专栏 | 栋林世馨:犟爷

      [赣鄱专栏] 主编:胡柏涛 执行主编:徐和生/宁宏翎/王智林/朱爱华/胡迎春/柳依依 特约摄影:汪填金 文:栋林世馨  / 诵读嘉宾:太极手 "犟爷",原本姓姜,只因他生性倔强 ...

  • 聆听-赣鄱专栏 | 栋林世馨:各回各家

      [赣鄱专栏] 主编:胡柏涛 执行主编:徐和生/宁宏翎/王智林/朱爱华/胡迎春/柳依依 特约摄影:汪填金 文:栋林世馨 / 图:堆糖 / 主播:眉如远山 岁月如刀,削平你头上的棱角:岁月如剑,斩断你 ...

  • 赣鄱专栏 | 陈志林:买菜

      [赣鄱专栏] 主编:胡柏涛 执行主编:徐和生/宁宏翎/王智林/朱爱华/胡迎春/柳依依 特约摄影:汪填金 文:陈志林 / 图:堆糖 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少不了菜,离不开买菜.柴米油盐酱醋需要买, ...

  • 赣鄱专栏 | 陈志林:哑巴

    [赣鄱专栏] 主编:胡柏涛 执行主编:徐和生/宁宏翎/王智林/朱爱华/胡迎春/柳依依 特约摄影:汪填金 文:陈志林 / 图:堆糖 哑巴是个正常的残疾人. 哑巴身材魁梧,腰板笔直,至少1.75米的个头, ...

  • 赣鄱专栏 | 陈志林:小村年味

    [赣鄱专栏] 主编:胡柏涛 执行主编:徐和生/宁宏翎/王智林/朱爱华/胡迎春/柳依依 特约摄影:汪填金 文:陈志林 / 图:堆糖 除夕当天下午2时不到,爆竹声起,村民开始担年饭祭祖了. 大家争先恐后的 ...

  • 赣鄱专栏 | 程海林:怀念肖老师

    [赣鄱专栏] 主编:胡柏涛 执行主编:徐和生/宁宏翎/王智林/朱爱华/胡迎春/柳依依 特约摄影:汪填金 图.文:程海林 正月初三,陶仁义同学告诉我,肖老师去世了.我以为感觉无所谓,然而心里还是莫名的难 ...

  • 赣鄱专栏 | 陈华林:风雨草鞋亭

      [赣鄱专栏] 主编:胡柏涛 执行主编:徐和生/宁宏翎/王智林/朱爱华/胡迎春/柳依依 特约摄影:汪填金 图.文:陈华林 / 组稿:柳依依 "草鞋亭"是一个自然村的名字,也是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