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道祖师:拎一下古人称呼的“名”“字”“号”的正确用法

反正就是一个我觉得高考前就学过的文史常识,但好像有些小盆友觉得算是个知识点的东西。

所以,随便写写,水一次更新。我们的原则就是:认知古今中外,就是要较真!

前阵子看完了《陈情令》(见《陈情令:“抹额”如何成为了古风帅哥的绊脚石?| 剧说服饰史》),因为保持着IP剧补原著的习惯所以去补了原著《魔道祖师》。说实话,作为阅腐无数的人来说,原小说没有什么特别惊艳的地方(加上之前就听过这本小说的粉丝,名声挺不好的)。看完以后有一个问题造成了我的困扰——

因为现在已经很少有古代题材(含架空)的小说会给每个主要角色取“字”了,这本小说居然这么做了。而按照俄国小说巨匠契科夫的名言:“如果在第一幕里墙上挂着一支枪,那么在第三幕里这支枪就一定要打响!”戏剧里的细节要尽可能地发挥作用,更何况是涉及称呼的“名”和“字”,所以在我心里预设小说应该会通过这个设置一些动人的片段。

△ 《陈情令》剧照 / 豆瓣

结果,我却被狠狠打脸了。作者不仅没有使用到这个如此费心的设置(我个人觉得取名字是很头疼的部分),甚至没有正确使用“名”和“字”。“名”和“字”就像某些剧组的唐三彩道具,只是被用来填充画面的空白处,而完全没想过是否合理。但比道具更糟糕的是,“名”和“字”作为称呼,在小说和电视剧里无处不在,让人难以忽略。

“名”和“字”的用法尽管在我记忆里,是高考之前就学过的东西,但是在我微博感叹以后引来了不少书剧演员的粉丝(因为他们彼此之间互不认账,所以我只能一杆子都算在内了),似乎对此不仅不了解而且觉得是小事情,所以这次就随便聊聊这个吧!

“名”和“字”

现代人几乎已经不存在“字”了,就算有也没什么会使用这个“字”,而“姓”“氏”“名”“字”“号”等等的终极作用是用作区分的称呼,一旦这些作用不存在其实就是趋近于灭亡。

“名”和“字”的区别和意义,《颜氏家训》里有提出: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以我三脚猫的星座认知,总觉得他们的区别就是太阳星座和月亮星座的区别。不过更多的地方,认为他们是互为里表的关系

取“名”和“字”之间的关系,不少人分析过,有同义、反义、延伸、加减字、按照排行等等。其实浓缩成一句就是,它们之间是要有一定的关联的。

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

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白虎通》

字必附名而为义焉。——司马光

而“名”“字”取了就要用,否则就会像现在这样取了等于没取。人的称呼和年纪、身份都有关系,说白了就是尊卑长幼。古现代社会努力抹平的也正是这种等级观念,与此相关的东西都渐渐湮灭了,所以现代人没有“字”是一种发展必然,无须生出太多了“痛心疾首”。

简单来说的原则就是,出生开始有“名”,成年有“字”

很多人知道“字”一般是成年礼(冠礼、笄礼)上给的,这是一个复杂的仪式。其实取“名”本身的仪式也很复杂,按照《礼记》的记载,孩子出生三个月以后就可以挑选日子让父亲取名字了。跟我们印象里新手爸爸焦头烂额翻遍字典直到需要登记新生儿姓名才憋出一个名字完全不同,古代父亲取“名”的功夫更多在“名”以外的地方。

大概你可以猜到,这套取“名”的流程也跟尊卑登记有关。孩子父亲的官职大小,孩子母亲的身份,都会对孩子的出身产生影响,这个影响在婴孩三个月的时候就显现出来了。孩子怎么抱,站在哪里抱,父亲在什么地方见这个孩子来取名,全部有讲究。好不容易生在帝王家,如果你是庶子可能你当国君的爹都不会来亲子给你取“名”。(这才是嫡庶,麻烦网文看看呀)

文中与文末广告是平台提供给公众号创作者的变现方式,根据浏览和点击会产生分成补贴给作者。显示内容是由系统根据大数据自动匹配,每个人都不同,我也无预计大家能看到的。如有打扰,请多包容。

“名”“字”和尊卑

称呼的大概原则也就是,对比自己年幼位低的可以称“名”,比自己年长尊贵的可以称“字”。同辈之间一般称“字”,亲昵的也有称“名”,自称用“名”

《礼记·檀弓》:"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

孔氏曰:"人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同等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至五十,耆艾转尊,又舍其二十之字,直以伯仲别之。"

《礼记·曲礼》:“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郑注:“对至尊,无大小旨相名”

久远一点的古代,“名”和“字”以一个字居多。比如屈原就名平、字原。后来“字”就变成两个字,再后来“名”也偏多两个字。放现在,单名的人反而是比较罕见了。

△ 《思美人》截屏(错误示范)

但是有时候古人觉得“字”还不够尊贵,同辈之间没有明显等级差别的人之间叫叫还行,对于年长尊贵的人称“字”反而不够尊重,用“X公”“X翁”之类或职称、籍贯等来称呼。

我们则可以从称呼上大致推导出对话双方的状态和关系。这也是我开头说的,我以为《魔道祖师》这本小说作者费心取了一堆“字”可能的用意,结果人家就没动过这个心思。

举个例子,关于《论语》的作者和真伪就有人提过一个观点,全书里孔门弟子大多是用“名”标记的,有尊称的没有几个,所以有人就认为编纂者的身份应该就是那几个被记为“X子”里某一位的门徒。

“号”

对于现代人来说“名”“字”都有种束手束脚的感觉,因为他们都是别人给自己的,不够能表达自我,那就有“号”了。“号”也叫“别号”,以我三脚猫的英文来翻译,大概可以写作“AKA”吧。

“号”不仅是自己给自己取的,而且可以有很多个,也没什么格式规范。欧阳修的号“醉翁”听起来就不怎么正经,但是他的“六一居士”就很文雅还有点炫耀。

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六一居士传》

男女都可以有“字”“号”,但是“号”一般是有名望的知识分子才会搞的。一般人也去跟风,就显得附庸风雅了,问题也是没地方用。郑板桥刻个章写“青藤门下走狗”,那是有志向,我要是去刻个连不自量力都算不上,最多算作做梦。

我特别中二的年纪,跑去让我爹给我搞个“字”“号”,咱也显得高级点,我爹就让我用网名得了。不过我混迹汉服圈多年,见惯了古风网名一直没这种感觉,直到最近我看《蜜汁炖鱿鱼》(剧名《亲爱的热爱的》)、《全职高手》这种电竞题材的,才真的有点网名是现代人的“号”的感觉。因为我不会玩游戏,对电竞一窍不通,就有娱乐号主说把这类题材当现代武侠片看,恍然大悟,再看这些角色的网名就觉得像江湖上的侠名,类比古代就是“号”了吧!

△ 《全职高手》剧照 / 豆瓣

最后的废话

真的是很久没写这么没营养的科普文了。

因为我微博发了以后,被很多书剧演员粉顺着关键词摸上门来(真是头疼这种粉圈习惯),所以特别说一下废话。我可以接受古代题材(含架空)小说里没有“字”,但有了就好好用,否则放在这么打眼的地方,还不让人不适或感到不适了不说,别人能不能做到我不知道,反正我是做不到。(参见《影视剧吐槽的那些事儿:专业解答“杠”和“疑”》)

不爽,憋不住!

而且,这真的不叫喷,纠错、科普、辟谣而已。朱元璋是一张国字脸,难道是一句喷人的话么?退一万步,我也只能接受这算一句正确的废话,但绝不是喷,因为真犯不上喷这种没营养的错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