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伪高级剧里那些被“穿越”的文物考据 | 剧说服饰史

之前那篇里许诺的“后槽”终于让我憋出来了……

有公众号写了一篇爆文《最怕国产古装剧吹“高级”》来总结《鹤唳华亭》的问题。

△ 爆文截图 / 微信

这个“伪高级剧”归纳起来就是:挂着虚名的张叔平,用来抬轿的老戏骨,无动于衷的哭戏,故弄玄虚的权谋,以及强行装X卖弄文化……最后一个就是古装剧每每诱使我“不吐不快”的原因。

相关文章重温 +

张叔平:从封神到群嘲,错的究竟是谁?| 剧说有个人

叶锦添:国风“爆款”制造大师 | 剧说有个人

打开这些剧的官方微博,甚至还能看到小编们写小课堂系列,仿佛一部古装剧不能成为使观众对传统文化、历史知识“迷途知返”的好学生,就配不上剧组“精心”打磨的每一个服化道细节

尽管我看完觉得,小编就是打开了百度,顺便做了一下PS而已。

△ 微博截图

时间太可怕了,就如同剧组转账给张叔平的时候,一定想不到他如今口碑滑坡的程度,也想不到把原著架空备案改到南北朝以后,现在需要准备通稿来吹一波自己的宋风。可惜《大明风华》没把明朝带火,否则剧组明朝的稿件也准能用上,但他们连女演员的唐风戏服都来不及换一下。

△ 微博截图

△ “宋风之美”页面截屏

唐宋明,出名的朝代没几个,《鹤唳华亭》就已经占好了三个坑,还有南北朝这个大本营,这买卖真心不亏啊!

相关文章重温 +

鹤唳华亭:看剧照猜文物的活动又开始啦!| 剧说服饰史

《鹤唳华亭》究竟算不算“伪高级剧”,谁说了都不算,只不过现在这个词已经直接关联这部剧了,说明大家对这个评价很是认同,并且苦国产古装的“高级”久矣。好消息就是,这部剧的豆瓣评分并不低,有7.2呢,至少豆瓣不用再被粉丝们骂了

对于我个人来说,因为众所周知我是一个超爱看“洒狗血”的人,所以高级与否我不在乎,我头疼的是“拼凑感”。尤其在古装剧强行的文化卖弄里,随便逮着一些词汇进行“命题作文”,或者找一些文物仿制道具,最后虽然可以生产出值得剧组营销输出的“论据”,但实际上的影视剧作品就是满满的“拼凑感”。就好比,身上贴满了蓝血大牌logo,甚至是它们的经典产品,最好的结果也就是个行为艺术,而不会成为真的贵族。

清代的簪子

既然剧组要吹“宋风”,那就康康剧组以为的“宋风”是啥?估计就是什么极简风,把所有原本成套的装饰扣扣减减剩下一两个,就差不多了。所以,本剧女主角最常见的一张角色海报里就戴上了一个清代的簪子,然后把似乎原本属于清代的繁复去掉了,就能离宋代近一点了(宋朝使剧组省钱)。

△ 海报局部 / 豆瓣

△ 清代的盆景簪 / 故宫博物院

如果这样也可以成立,那我就迫不及待地要宣布《萌妃驾到》更宋风,尽管那个剧组看起来就像个“儿戏”,但其实两家真的有本质的区别么?

△ 《鹤唳华亭》海报 / 豆瓣

△ 《萌妃驾到》剧照 / 豆瓣

相关文章重温 +

萌妃驾到:胡说八道里就属她最正经!| 古风新潮

肯定有人说,一个簪子而已,剧组就是顺手了呗?我看官博小编写微博的时候挺认真,还安利了耳环(不好意思,这是下一个环节的槽点),不至于这么顺手。那又有人说了,簪子都差不多,能说明啥?说明的可多了,因为每个时代的服饰风格款式不同,首饰也不同啊,这就是历史在时间线上的变化之一!

金银簪钗的设计意匠,粗略比较的话,大致可以说,宋元常常取自绘画小品,明代多与织绣声气相通,清代则同几案摆件的关系更为密切。——扬之水

△ 清代钿子中的盆景簪 / 网络

本就是清代钿子中的一部分独立而来的,连个母鸡你都没生出来,跟我说这个小鸡就可以先有了,我必须得还击,这是鸡的正义感啊!

文中与文末广告是平台提供给公众号创作者的变现方式,根据浏览和点击会产生分成补贴给作者。显示内容是由系统根据大数据自动匹配,每个人都不同,我也无预计大家能看到的。如有打扰,请多包容。

明代的耳环

同一幅角色海报里,除了有清代的簪子,还有明代的耳环,加上大家一眼能看出唐代戏服风的齐胸襦裙,这就有三个朝代了,正好匹配我脑袋上的三个问号。

我总是怀疑那些半糊的剧组们对热度有奇妙的追求,因为他们太过热衷于主动提供打脸的素材(下个环节里一分多钟的视频我截图出了一堆槽点,感觉每一帧都十分宝贵)。小编生怕我们错失了这些真金白银砸出来的道具,所以特地写了一条微博来提醒我们。

△ 微博截图

这种仿佛金银丝做出的灯笼造型,也算是明朝的爆款,当然明代耳环更具特色的是它又长又弯曲的S形耳环脚(有时候博物馆摆放的样式不等于它的出土状态or使用状态,所以经常会被拉直了放)。

△ 金累丝葫芦耳环

宋代宋元时期很是小巧,造型像弯月,辽墓里出土的更多,另一些造型比较夸张,像一块牌子,学者考证可能是受到了佛像中璎珞的影响(再次重申,璎珞不等于项圈)。

△ 辽墓主图的摩羯鱼造型耳环

△ 元墓出土的水滴型耳环

有人说了,这剧的耳环也没有那么一无是处,有仿画像的,也有仿宋代文物的。

△ 《鹤唳华亭》剧照 / 豆瓣

△ 宋墓出土的耳环

这就是“拼凑感”的来源啊,几个分别仿了不同时代文物出现在了一部每天开小课堂给自己贴金的剧组里,不就更证明了剧组在蒙这个答案。就像《鹤唳华亭》让人摸不到头脑的历史背景一样,把每个历史朝代的坑都给占了,不会让你立于不败之地,而是更像个投机取巧的笑话,一道4分的单选题把ABCD都选上,是给1分,还是给0分顺便“骂”一句“连题目都不会看么”?

卑微如我,都不敢多问一句,这个奇怪的耳环,领导是清宫文物么?

△ 微金镶东珠耳环,清

我不怕剧组说是巧合,毕竟这也不算什么高级罕见的脑洞,巧合很正常,我就怕剧组把清朝这个坑也占了,那我就彻底怕了!

唐代的器具

而从开播之前剧组就开始叨叨,并且一直在通稿里被当做卖点的“点茶之美”(引号里是他们的宣传语)也是充满了熟悉的“拼凑感”。

△ 微博截图

对于又㕛叒叕出现将抹茶粉直接等于宋代点茶的这个做法,我已经彻底佛了。

反正很多人对于文化的古今交流的理解是这样子的——日本抹茶跟宋代点茶有关系=抹茶粉是宋代点茶的复刻=日本茶筅等工具是宋代复刻……很好,很直接,反正大量剧组也是这么做的,这是看谁那么大胆敢真的这个营销包装而已,所以要赞一句《鹤唳华亭》好样的!

不过重点还是在于本剧在“高级感”的打造上依然那么不遗余力地让我看到满满的“拼凑感”。比如好好的宋代茶具不用,非得去扒拉唐代的器具,难道剧组就没发现这些器具的底部凹凸不平,回头洗碗的时候很头疼么?

△ 微博截图

这种器具一眼可知(一眼不够就多看几眼),是西方传入中国的器型,所以在中国的日常生活里原本是没有它们的使用环境的。加上这种外来器具比较珍贵,即便是仿制品也是如此,所以使用价值不大

器物形制与使用及生活习借有关,地区不同往住就失去了它的实用意义。因此,外来的金银器皿在中国的使用价值不大,多是作为珍責物品来收藏赏玩。……仿制品除去观赏性,使用价值不大,故仿萨珊、栗特和拜占廷的多曲长杯、带把杯和高足杯虽然出现一时,并没有广泛流传。但是通过模仿,西方金根器制作中的锤揲技术、焊粘工艺等在唐代日臻成熟,使西方文化的渗透也更方便。

——齐东方

更何况,重点是这个东西它也不是茶具啊!这类粟特式的器具大多都是酒具,而不是用来喝茶的。

△ 《鹤唳华亭》宣传视频“点茶之类”截屏

△ 唐代四曲长杯

△ 《鹤唳华亭》宣传视频“点茶之类”截屏

△ 唐代何家村窖藏所出的带把手的杯子

这些器具的风格都很强烈,加上唐朝、东西文化传播,哪个不是热点?所以关于这类器具流源发展的学术讨论也很多。剧组这个指导要拍个特辑,那个顾问要摇一波大旗,结果拿来重点营销的东西却没人去看一眼书?

它们有多热门?连隔壁的《大明风华》都忍不住“真香“,你们都不能好好地呆在自己的朝代里扒拉文物么?

△ 《大明风华》截屏

相关文章重温 +

大明风华:是如何一再得罪“明粉”的?| 剧说服饰史

《大明王朝1566》:豆瓣9.5也救不了只有1星不能再多的服饰啊!

本来我想呼唤一下,宋朝你就上瓷器啊,因为这种器型后来直接影响了宋代瓷器的造型。但是怕剧组要的就是“大唐风华”,我就要被剧粉挂到“打脸”榜上了,毕竟在几千年古今中外的时空里前来窜是本剧最大的特点了,所以我不敢随便发言,因为你不知道剧组与剧粉会站在哪个朝代“还击”你,他们看起啦哪儿哪儿都有人。

所以我努力地看(挽)了(尊)一下,可圈可点的也就是个“茶碾子”了,法门寺有同款。

△ 《鹤唳华亭》宣传视频“点茶之类”截屏

△ 法门寺的茶碾子

另外还有一个过筛用的方盒子,勉强算你符合“茶罗子”吧(我真的是放水达人),法门寺也有。

△ 《鹤唳华亭》宣传视频“点茶之类”截屏

△ 法门寺的茶罗子

法门寺几乎有一整套唐代宫廷茶具,是唐僖宗放进去的,喝茶的用具里面也有,是一套琉璃的盏托。

△  法门寺的茶具们

△ 法门寺的茶碗茶托

虽然看着是残了点,但是你脑补成透明玻璃啊,是不是就很仙了?剧组这是搜集资料下载压缩包的时候,只成功了前面的20%么?为什么要把琉璃茶碗落下,它做错了什么?

这套茶具还有很多精美的东西,《鹤唳华亭》可能真不如隔壁《大明风华》有钱,毕竟隔壁剧组做了更奢华的“盐台”。

△ 《大明风华》截屏

△ 法门寺的盐台

虽然不懂明朝人喝茶放调料干嘛,但是充分说明一个真正有钱的剧组是不会把这种“细枝末节”拍成“XX之美”的宣传短片到处分发的。这个就好比,一部好剧是没空铆足了劲儿安利自己的服化道,因为观众有眼看

小结:问题在哪儿?

叫“伪高级剧”也好,是我说的“拼凑感”也罢,本质是什么呢?就是门外汉糊弄门外汉,然后互捧“臭脚”、相见恨晚。但凡有个人一只脚踩在门里面,都会发现不对劲,从而觉得这个“高级感”作伪了,这个作品“拼凑”了。

之前我们公司来了(自称)给著名综艺做微博营销的公司开课(其实是想卖产品),我好奇去听了一耳朵。他们营销的方式就是看完那个综艺剪一个有爆点的cut,在话题榜挂个热搜。就是你们在微博见过的那些感觉正常人根本不会在两个“#”之间写那个话的热搜。虽然没头没尾,但内容很搞笑或者很争议,就能获得很大的流量。

现如今的影视剧营销看着也就是这样的路子——看我们复原的“点茶之美”!看我们的质感服化道!看我们的演员一集哭了八次!看我们的老戏骨今晚就要下线了……实际上,靠这些“话题”是不足以“拼凑”出一部完整的优秀的影视剧,它的“高级感”也是碎片化的且虚无的

以往很多爆红的影视剧给了像《鹤唳华亭》这样的剧一个成功过的范本:有老戏骨会被夸,有哭戏会被转发,有张叔平会有保障,有传统文化会有褒奖……然后剧组就这么去做了,从没想过那些都是结果的表象,却被后来者当成过程的去可以模仿和追求,太偷懒,太贪婪,也太容易露馅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