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丽君——广东、广西、贵州三省游之(四)贵州晴隆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
202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回顾那场异常惨烈的战争 ,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经历了血与火的苦难,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无数人的鲜血与生命的代价,历史当永远铭记!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爆发 ,日本大举进攻中国,日寇气焰嚣张 ,先后占领华北、华中,上海、南京陷落。我国东部国土大部沦陷,抗战形势危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南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
随着中国国土的沦陷,日本封锁了中国所有的出海口,国际援助中国的抗战物资只能从滇缅公路经云南昆明到贵州贵阳运往重庆 。日本袭击珍珠港后,加紧入侵东南亚 ,至1942年5月,已经占领缅甸大部分地区、云南西部,1942年5月滇缅公路中断。切断了中国与盟军之间最后的陆上交通线——滇缅公路,同盟国运往中国的作战物资只能经过喜马拉雅山“驼峰航线”空运,受到极大限制,在史迪威将军的建议下中国和美国开始共同修建中印公路,粉碎日本军队对中国陆路的战略封锁。
中印公路,(抗战时期也称史迪威公路),中国境内称滇黔公路,从印度利多至昆明,全长1730公里,1942年11月在印度利多开始修建, 到1945年1月全线通车。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及几千名南洋机工驾驶的车队通过滇黔公路经"二十四道拐"到达重庆。从1939年7月至1942年5月近3年中,经“二十四道拐”运往中国的援华物资共计30万吨,汽车近1.3万辆,占据我援华物资的80%以上。因此被称为中国抗战生命线。中国有12万筑路大军参加中印公路建设,在修建公路时候还要冒着日本飞机轰炸的危险,有三万多人牺牲,这是一条浸泡着鲜血的道路!
无论是滇缅公路还是中印公路都必须经过贵州晴隆的“二十四道拐”。
抗战时期的晴隆城门
举世闻名的原滇黔公路“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南,始建于1935年12月,由西南公路局长曾养甫督工修建,是滇黔公路及其重要的一段,修筑公路时,晴隆各民族人民带着工具和粮食奔赴工地,劈山凿石,仅用6个月就筑起了这条称为人间奇迹的"二十四道拐",为抗战交通线打下基础。是滇缅公路和滇黔公路的必经之路。抗战期间,国际援华物资到达昆明后,必须经“二十四道拐”到贵阳,然后才能送到重庆。“二十四道拐”即成为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军飞机多次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企图截断这一滇黔公路咽喉。
史迪威公路与滇缅公路交汇点
盘旋在中国领空准备进行轰炸的日军飞机
正在遭受轰炸的盘江大桥
为切断国民政府的物资运输线,1940年5月以后,日军开始对盘江大桥实施战略轰炸 ,仅半年时间,日军出动了63架次飞机 ,投弹228枚。
这是一条抗战生命线,曾因美军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的一张照片闻名全世界。
一直到2002年才在滇缅战史专家戈叙亚的探访下确定其方位,至此无名英雄“二十四道拐”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再次被篆刻在人们心中,让世界惦记“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公路是滇黔公路的形象标志,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保护单位,2014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2015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名录300处之一。
滇黔公路“二十四道拐”全长四公里,蜿蜒于海拔1799米的晴隆山南坡,山脚至山顶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它呈"S"形状拐了二十四道急弯依山势而建,俯视似游蛇下山,仰似如白龙盘山,给人以惊、险、雄之感让人叹服!
从山顶俯瞰二十四道拐公路
我们乘坐景区的旅游车行进在“二十四道拐”公路上,公路是一条沙石路,虽然经过几次修整,可车开起来还是很颠簸,开车的司机是一个退伍军人,听说我们也当过兵很高兴,一路上为我们讲解“二十四道拐”的故事。他说那个时候这里很危险,总是有日军飞机轰炸,要经常对公路进行修复。旅游车通过“二十四道拐”后又走了近四公里,不知道拐了多少个拐的盘山路后停在山上的一块平地上,开车的小伙子告诉我们从这里到山顶上的展览馆只能自己走上去了!我们谢过司机开始向山顶上的展览馆爬去。
抗战军事展览馆建在山顶上,远远看去似一个雕堡形状,在展览馆前面的台阶下面有一个巨大的雕塑,雕塑是一盟军士兵和一个修路的中国人站在那那里抽烟聊天的情景,寓意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团结起来打击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侵略者。
展览馆用大量详实的照片资料和实物为我们再现了那段历史。
为了保护这条抗战生命线,晴隆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自己携带粮食和工具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冒着敌人飞机轰炸的危险,用最原始的工具修复被炸坏的公路,使“二十四道拐”始终畅通无阻!
参加修路的老人
背着孩子的妇女手持铁锤在砸石头
修路的少年
一个修路的女性受伤了,她的身边是哭泣的母亲。
由于缺少青壮年老力,修路大部分是由妇女和老人孩子来完成的。他们奋战在筑路工地上,其中的艰辛和危险可想而知,晴隆人民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年抗战使用的武器
当年的照相机,现在仍然可以使用。
当年使用的工具
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后,贵州成为了抗战大后方,贵州经济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滇黔公路不仅承担着海外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还成为数万名中国远征军赴滇缅作战任务的通道,成为连接前线与滇缅 、滇印两条国际大通道的桥梁和纽带。
1939年4——5月,日本帝国主义以“火”计划开始对云南、贵州等后方进行狂轰滥炸,西南后方危在旦夕 ,侵华日军头目坂垣征四郎计划首要目标是摧毁中国陆上补给线,以绝源断血,摧垮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
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 ,防备不足又怯战的英军企图以英日协定和对日承诺关闭滇缅公路的想法以缓和战争形式,但日军借此长驱直入,占据战场主动。为保卫中国抗战运输生命线——滇缅通道,中国军队组成远征军入缅,与英军共同作战,抵御日军的侵略。
孙立人,安徽庐江人,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中华民国上将军衔,1941年12月1日,时任国民38师师长率部12861人经晴隆休整后入缅作战。在孟关杰布山隘间战役毙敌2000余人,孟拱河谷战役击毙日军12000余人。
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攻克八莫、南坎、老龙山、南八卡、新维、腊戎、乔美等地,共击毙日军3万3千余,是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称。
赴缅作战的中国军队
抗战时期的安南医院
戴安澜将军,(1904——1942)安徽省无为县洪苍乡人,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生。
1942年3月率国民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在同古会战中,面对四倍于我的日军,仍然歼敌5000余人,取得同古战役和收复棠古等战役的胜利。
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邦村殉国。解放后追认革命烈士。
站在这张名为“回望”的照片前我看了许久,这是一名中国军人,他就要奔赴战场 ,临行前,他回望自己的家乡,那里有他年迈的父母,也许还有妻儿,如果不是侵略者的炮火和刺刀,他会在自己的田里耕种 ,收获希望,给父母依靠,给妻儿温暖,可是现在这一切都被侵略者击的粉碎,他拿起枪为国家,为曾经的平静生活向敌人射出复仇的子弹!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最后一次回望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可是他的眼睛里面分明是坚强的,他紧闭的嘴唇告诉人们他是不惧怕牺牲的,他的脸上是对未来胜利的微笑!
中国远征军中的少年兵,他们是那么让人怜惜,肥大的军装是那么不合体,他们稚嫩的双肩携带着沉重的物品,弱小的身躯担负着沉重的责任,他们本应该在父母面前过着虽然不富裕,但是没有炮火硝烟的生活 ,可现在他就要出征了!他的脸上没有害怕,没有悲伤,他在笑着,也许他还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什么,可他是那么坚定 ,告诉人们他一定能够胜利,小小的年纪竟担起了本不应该承担的重任,不知道这一去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晴隆老百姓拿着自家不多的粮食慰问同盟军
驻守在晴隆“二十四道拐”的盟军工兵营士兵在晴隆加油站前。
战场上史迪威将军和士兵合影
远征军胜利会师
只有经过苦难,才能获得新生,抗日战争充满悲壮和牺牲,无论是在东北的林海雪原,华北平原的地道,还是在抗战后方的"二十四道拐"的抗战生命线上,无数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
抗日战争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救亡图存的伟大历史,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取得辉煌胜利的伟大篇章。在这场历时十四年的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中,战争之惨烈,伤亡之惨重,代价之巨大为世界所罕见!中国军民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人民,中华民族是不屈服于任何外来侵略者的民族,即使付出生命也要捍卫祖国的和平,民族的独立,今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光明的新中国,一个强大的中国 ,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人民有能力,有信心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强国,我为祖国骄傲,我为我是中国人自豪!
作 者 褚丽君
2020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