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企业互保这个死结
企业间为了获得银行贷款相互担保,就像多米诺骨牌,没有问题,一切皆好,且能够让担保链上的各家企业都过得比较舒畅。但是,只要有一家企业资金链断裂,就会立即引发整个担保链的崩塌,让一批企业因为担保问题而倒下。
据《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7日二版)报道,国内氨纶行业的姣姣者之一——浙江雅迪纤维公司,因为给诸暨其他公司做了担保,自己受牵连面临破产。后在政府的强力协调和银行的配合下,才勉强走出困境。即便如此,短短的两年时间,也为出险企业代偿、平移银行贷款、给出险企业承担损失等付出了4亿多元,代价不可谓不大。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并不少见。多数地方都存在严重的企业互保现象,且互保的范围越来越广、金额越来越大。更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由于政府融资平台也都进入了互保链,因此,把政府也拖进了互保的行列,形成事实上的担保。即便法律上不认可这样的担保,但是,真的出了问题,地方政府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更何况,互保出现风险,本身就是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表现。而在如何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方面,地方政府是有责任的。
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种已经相当普遍的现象,企业间的相互担保,确实已经成为经济金融风险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一条互保链,就是一处金融风险隐患,且大多涉及面极广,影响力很大。更直接地说,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企业的运行及市场供需状况,互保实质已经绑架了经济、绑架了银行、绑架了政府、绑架了企业,特别是地方有一定规模、一定影响的企业,几乎都成了互保链中的一员,且互保的金额远远超过了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一点不夸张地说,绝大多数参与互保的企业,其资产与负债之间已经早就不相协调、不成比例,负债远高于资产,企业的偿债能力已经降到历史最低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银行为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问题上,一方面,对抵押资产的要求极高,多数企业在利用资产进行抵押贷款时,银行都会把抵押率压得很低很低,从而使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足够的抵押贷款,且融资成本极高;另一方面,银行又在通过企业间的相互担保大量发放贷款,使企业获得的贷款通过另外的渠道得到“补偿”。只是,以这样的方式建立信贷关系,企业的资产价值也就被无形地放大,形成有形债务和或有债务共存,或有债务大于有形债务的格局。而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所反映的,则都是有效资产。实际上,有效资产的含金量极低。最终的风险,实际都落在银行身上。
也许有人会说,或有债务不一定是实际债务,只要举债企业不出现风险,或有债务也就没有风险。问题在于,互保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链条,每家进入到互保链条上的企业,都是连环担保。名义上是或有债务,实质都是实实在在的债务。不仅如此,参与互保的企业,还可能在互保链之外,为不是互保链上的企业提供担保。加上这些或有债务,企业的实际资产负债率更高。一旦那些企业出现风险,也会波及到互保链上的企业,形成连锁反应。所以,互保的风险,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而银行作为信贷资金的提供者,在紧把抵押关的同时,却大开互保之门,不能不说是一种十分奇特而又矛盾的现象,也可称之为中国特色吧。
出现互保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为:银行的经营理念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紧抵押、松担保现象比较严重;政府过度干预,强势协调企业担保,使互保链不断扩大;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企业因为资产等方面的原因很难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只能互保;直接融资比重偏低,企业过度依赖银行。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开企业互保这个死结。不然,互保风险会对经济健康发展和金融市场稳定产生极大的冲击。
首先,要理顺政银企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政府,不能总用有形之手去干预银行与企业间的行为,而应当让银行与企业按照市场规则自己决定如何合作。一旦政府介入,就极容易形成互保现象。这也是这些年来为什么互保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关键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互保、特别是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互保是在政府的直接干预下形成的。
其二,要加强对互保问题的风险评估。金融监管机构不能只看表面的风险问题,而要深入银行,全面了解互保状态下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了解信贷资金抵押、担保的保障水平,了解互保企业的实际资产负债率。
再者,要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没有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在目前的情况下,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确实很大,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十分严重。所以,政府应当在这些方面多下些功夫、提提出一些措施,来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
最后,要有效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如果企业主要依靠间接融资、依靠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所以,必须采取措施,扩大直接融资范围、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以此来缓解企业融资矛盾,减轻企业对银行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