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文明世界。但长期以来传说一种观点,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诚然,主流是流,但文化是否起源于黄河流域,谁使中华民族的先民告别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开创中华民族文化之先河?追根探源,以炎帝神农氏族开创的我国早期文化,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本文从炎帝神农文化的形成、炎帝神农文化的内涵和炎帝神农文化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试图探索研究炎帝神农文化。炎帝神农氏族作为当时南方的强大氏族,开创了我国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更是缔造中华民族古代灿烂文化的南方氏族部落的杰出代表。那么炎帝神农文化形成于什么时期?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需要先介绍一下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中对史前社会发展阶段的描述。根据春秋战国时人们的传说,我国史前社会原始社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疱牺氏等几个阶段,到黄帝、尧、舜时,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帝王世纪》云:“《易》称'疱牺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有圣德,继无怀氏后,以火承木,住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炎帝纳奔水氏女,曰听。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炎帝神农氏时期,大概处于疱牺氏后轩辕氏前的时期,具体大约相当于原始社会从狩猎经济发展到农耕经济的阶段,也就是新石器时期,距今大约8500-6500年。在炎帝神农以前,由于人们多以游牧、渔猎、采集为生,从某种角度来讲,当时的人们还处于一种野蛮时期。这时人们还没有在自然界中生产创造的意识,对其记载又多以传说和神话为主,因此,难以反映出当时的文化的实质。到了炎帝神农时期,关于文化方面才有了真正有意义、较完整、具体的记载。《帝王世纪》云:“炎帝都于陈,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牲;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 其后期《史记.补皇本纪》对其文化进行了补充:“炎帝神农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些文字是最早系统反映早期文化的论述,为我们研究炎帝神农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依据,以后关于体现炎帝文化实质性论述基本上都以此为定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到了炎帝神农时期,为了告别茹毛饮血、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在炎帝神农的带领下,发明了耒耜,教人种植五谷。在现今对炎帝神农时期遗址的考古中,发现了大量耒耜、稻、粟的遗存,给史书记载以充分的论证。它喻示着人们结束了原始社会采集、渔猎的生活方式,从此,不再出没深山密林之中,不再搏斗于凶禽恶兽之间,不再风餐宿露,不再忍饥挨饿。它们越过了人类史上的一大鸿沟,迎来了生活安定、物产相对充盈、病有所治、农忙齐耕的新生活。更显示出炎帝神农氏族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获取走向发明创造。随着炎帝神农氏族在农业上的发明、创造,促使原始社会医学、贸易、制陶等文化相继产生,带动原始社会进入鼎盛时期,使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发生了质的飞越,形成了炎帝神农氏族以农业为主的原始社会文化。炎帝文化历史悠久。其文化内涵主要包括农耕文化、陶瓷文化、贸易文化、中医药文化和社会文明等五个主要方面。 第一,农业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个由渔猎转入农耕的氏族部落,炎帝神农氏族创造了我国的农业文化。这些在史书中多有记载。《易.系辞下》:“疱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逸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种之;作陶治斤斧,为耒耜徂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与助,百果藏实。”《白虎通》:“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而耒耜的发明和五谷的种植在考古中均得到证实。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一件木耜,六十四件骨耜,四件石耜等。随州市冷坡垭,天门石家河,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均发现稻谷的遗存和大量的生产工具。这说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的国家,农业构成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更是古代世界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发展奠定了原始社会物质文化的基础,更是我们研究炎帝神农文化内涵的前提条件。同时,原始农业还带动了人类对天文、地理、气象的研究。在原始社会里,刀耕火种在很大一方面只能望天收,遇到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导致颗粒无收,对于炎帝神农氏族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史书曾有详细的记载。《白虎通》云: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杨泉理论》说:“神农始治农功、正气节、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历日。”《主术训》云:“昔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时尝。”这无不反映出当时为了获取更好的收成,人们对天文、历法、气象、水利、土壤、种子等知识和技术的研究,这也成为原始社会开拓农业文化的泉流。第二,制陶文化。在考古中,属于炎帝神农时期文化的随州冷坡垭遗址、西花园遗址、枣阳雕龙碑遗址,出土了大的陶器。其中以夹砂黑陶和夹砂灰陶为主,泥质黑陶、灰陶、夹砂粗红陶次之,泥质红陶较少,泥质白陶最少。除少量的素面陶外,纹饰有篮纹、附加堆纹、凹凸弦纹、方格纹、镂孔刻划纹、绳纹、叶脉纹和少量的彩陶等。器形有鼎、罐、厚胎喇叭形红陶环、陶纺轮、碗、盆、圈足盘、器盖、瓮、尖底缸、长颈壶、四足方鼎等,这一发现对我们研究当时的制陶文化,提供了有利的参考。说明当人们已经掌握制陶技术,且陶器被人们广泛使用。制陶工艺逐渐从简单的形状向美观、大方的方向发展,这也带动了社会向新的发展方向前进。第三,贸易文化。原始社会物质生产的充盈,带来了产品的剩余。从古籍记载的传说来看,炎帝神农之时原始产品交换开始萌芽。《易.系辞》云:“神农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意思是说炎帝神农为了解决大家的剩余产品,设立了集市,让大家相互交换,从而出现了中国社会原始的商品交易,加速了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向奴隶社会的私有制转变,为孕育新的社会体制埋下了伏笔。第四,中医学文化。《淮南子》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路史.外纪》亦云:“炎帝神农氏'磨蜃鞭茇,察色,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害,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韩非子.五蠹》说:“民食蛤,腥躁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记载描述了炎帝神农氏及先民们在采集活动中,逐渐发现,由于误食了某些动植物,会发生呕吐、腹疼、昏迷、甚至死亡。吃了某些动植物,能消除或者减轻身体的一些病痛或解除吃了某些植物而引起的中毒现象。在渔猎生活中,又发现,吃了某些动物的肢体、内脏,能产生特殊的反应。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便能逐渐辨识许多动植物,了解它们的功效,遇到患有某种疾病,便有意选择某些动植物来进行治疗。正是这种以身实践和探索的精神,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基础,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中医学文化。后人为了纪念他,将我国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命名为《神农本草经》。第五,社会文明。生产力的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相对稳定下来,人们不再为了生活四处迁徙,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带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齐俗训》云:“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其导。……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天下为公、团结友爱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而从发掘出的墓葬来看,当时以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且在婚姻制度上有了缔结和嫁娶之礼,使家庭在原始社会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人们对家庭的道德理论有了初步的认识。以炎帝神农为代表的先民们,为了民族的生存和繁荣昌盛,他们含辛茹苦,披荆斩棘,历尽艰险,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其文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一,炎帝神农文化标志着原始社会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缔造者、华夏文化的创造者、农耕文化的开拓者、市场交换的兴起者、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者、社会发展的奠基者、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实践者。它奠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基石,结束了人类靠自然界赐予的生存现状,从而以生产、创造决定生存环境。这是对原始社会人类野蛮史的终结,改变了人们游牧居无定所和渔猎、采集获食的状态。特别是家庭的建立和定居生活的开始,显示出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象征。其二,炎帝神农文化为我们研究上古史提供了可信的依据。上古时代人类的发展在传说上多有浪漫和荒诞色彩。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且没有对其文化的记载。到了炎帝神农时期才有对文化方面的传说和记载,且符合人类发展史的实际,具有一定的可信价值。至少可以这样说:炎帝神农文化是原始社会一定历史阶段发展变化的标志。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原始社会,了解我国的早期文化和社会的起源。其三、炎帝文化对我们研究中华文化之源,文明之根起到源头作用。当前,很多人认为我国的文化之源是以黄帝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但从炎帝神农文化在史书中的记载和考古发现上的来看,它明显早于黄帝文化,这将人类开创上古文明的时间前移了几百年。说明开创我国文化之源的是长江流域以炎帝神农氏族为代表的先民。且炎帝神农本人是易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古典哲学、中华医学、气功、人体科学,包括道教、儒教和佛教,都是建立在易学框架之上的。因此,炎帝神农是中华文化的先祖之一。炎帝神农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之祖魂。综上所述,炎帝神农文化是中华民族原始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其文化依寄着人性化神明而发展,又促使人性化神明升华为一个民族的文明支柱,它是我国悠久而又绚丽多彩的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简介】彭明方,湖北天门人,省委党校研究生,经济师,曾任中共随州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 现任湖北省工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 探索文化渊源 传承神农精神
展示安仁风采 推进社会发展
主 管: 中共安仁县委宣传部
主 办: 安仁县神农文化研究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