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体质与治未病关系的认识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这部著作,“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也贯穿于《黄帝内经》医学内容的始终。
“治未病”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平时的养护和调摄上,未雨绸缪,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强调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疾病是致病因素与身体正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正气作为内因是发病的根本依据,而正气的强弱是由个体体质所决定的。《灵枢·百病始生》中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因此,在平时就应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的侵袭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
要想有效地预防疾病,必须了解个体体质的偏颇,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偏救弊。就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所说的,“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改善体质的基本措施是改变个体的生活环境、饮食因素,并通过必要的锻炼和药物等摄生方法,逐渐使体质的偏性得以纠正,预防其可能发生的某些病证。
除未病先防之外,《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还提出了“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的思想。也就是强调在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根据体质类型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维护身体的健康。《素问·刺热》中就提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