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 前童正月十四年年“闹” ,真相竟是这习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前
童
元
宵
▶元宵,应该是农历正月十五。我们的家乡宁海包括前童,却在正月十四过元宵节。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前童元宵节习俗
▶早在正月初十,村里便热闹起来。“上旬十日,先鸣钲申约……以钲十余具鸣,绕闾巷,前后络绎不绝,声声相应。”真可谓“不啻百万军马声”。考地方志,说是村南有石镜山,“石镜山位当离午,光彩熊熊,朱明太露”,因而村里易发火灾,正月鸣钲,是因为钲者金也,“金能生水,水可制火”。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正月十二,四近的亲朋都汇集到前童来赶热闹。先搭一铳花台,台为四柱,高三丈,于台前“设社神敷惠侯之位”,各房族人“束锦绣为台阁”,上坐孩童四五人,扮演戏剧人物,大家敲锣打鼓,抬着台阁来展出。更多的是鼓亭,还有头牌、秋千。这类物事集齐后,便开始了3天的演戏。孩子们便揣了几个铜板,来到戏场,穿梭于大人的腰股之间。也有人趴在戏台边,嚼着萝卜、甘蔗,看红红绿绿的男男女女,一会上一会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正月十三夜,“诣社庙上灯”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正月十四夜放铳花
▶正月十四夜放铳花。以大秧田为广场,放着十几架鼓亭、台阁,“旌旄簇拥,灯烛辉煌”,“ 由庙迎社神至,值年者率众参拜已毕,乃放铳花。”考其原因,也是因为村南石镜山阳气太盛,使村里“易生火”,于是“当春之时,以是泄之”。制作铳花的人,如今都已作古。先前,他们每到正月初头,便关在房子里制作,不外出,不见客。据说制作时要身净、心诚,否则铳花不灵,不是哑火,便是伤人,所以先要沐浴,斋戒。放时,人在三丈高台上点燃铳花,霎时“如繁星烛天,火树竟发,光明四射,云霞五色”,煞是壮观。铳花响毕,下面的人便哄抢铳花蒂,抢到的据说可以“人财两旺,福禄双至”。如果放哑了,下面的人们便起哄,扳台柱,扔土块,上面的人便使出浑身的解数逃下来。放罢铳花,人们便抬起鼓亭,开始行会。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鼓亭是一种很漂亮、很古朴的工艺品。它制成亭台楼阁模样,有六七层,四米多高,呈塔形。底部像船体。中间穿两根大木杠,两旁雕着“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等图案。每层楼台都饰镂着窗门,描金涂彩,还配以绢纱、玻璃,下画戏剧故事。每个挑檐都挂灯笼,内插蜡烛。周身又饰绢花、彩旗,一到夜里,流光溢彩,富丽堂皇。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还有一种叫头牌,四五层,制成牌楼模样,队伍前面开路的。秋千较大,内有童男童女各一对,坐在转轮上忽上忽下地转。每架鼓亭都由四个大汉抬着,后跟一小乐队,吹奏的大多是《妹依阑干》、《满江湖》之类的古曲。这一夜,行会队伍浩浩荡荡,“士咏民歌”,游遍村里主要街道。远远望去,灯火长龙,沿乡间小道蜿蜒,那钲声、鼓声、笛声、呼喊声、喧闹声,数公里外也能听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放铳花、行会是家乡古代的习俗,现在平和安定的生活,使这古风又兴起来了。
注:原文标题《前童元宵情》,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