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阿拉善——(一)五彩斑斓阿拉善
阿拉善,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是游牧人生产生活的地方。自春秋战国以来,曾相继是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吐蕃、蒙古等民族的游牧地。据考古证实,旧石器时代阿拉善就有人类存在。旧、新石器过渡的代表——细石器文化的赋存和发现,进一步证明阿拉善是东、西石器文化的连接点。新石器、青铜、铁器时代,历代北方游牧民族在贺兰山、曼德拉山、龙首山等处刻制了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成为研究古代游牧民族早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有人称“阿拉善”是贺兰山的音转,而解释贺兰山名源于匈奴贺兰部在此住牧。贺兰山这一名称,见诸史籍最早的是据《晋书》太康八年(公元287年)前后,匈奴有“贺赖”部等十九部落入塞,认为“贺赖”即“贺兰”,“兰,赖音转耳”;《隋书·赵仲卿传》:“赵仲卿,天水陇右人也,开皇三年(583年)突厥犯塞,以行军总管从河间王弘出贺兰山。”又据唐杜佑《通典》(766年~801年间)突厥条称“突厥驳马为曷拉,曷拉即贺兰。”《元和郡县志》载:“贺兰山在县(当时为灵武)西北九十三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马为贺兰”(见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三,关内道灵武县——元和八年,即813年成书)。查《辞源》驳马条:(1)毛色青白相杂的马。(2)皮色青白相杂的树木。对此,陆机疏云:“驳马,梓榆也。其树皮青白驳荦,遥视似驳马,故谓之驳马”(见《辞源》3456页)。这里以马比树,取其颜色之“青白相杂”。至于北人,当为突厥(见《中国历史地图集》唐时期贺兰山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至983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载:“贺兰山在县西九十三里,山上多有白草,遥望青白如驳马,北人呼驳马为贺兰,鲜卑之类多依山谷为氏族,今贺兰姓者皆以此名。”这里,除涉及鲜卑族有贺兰姓氏(也不排除同源词、借词之可能)之外,进而以北人之驳马比贺兰山,仍取颜色“青白相杂”这一特点。
而蒙古语“贺兰”、“呼兰”,是“野马”的意思(现在在阿拉善额济纳马鬃山地区及新疆和蒙古南戈壁都有存在),这可以联系到蒙古语、匈奴语、突厥语有同源词及民族同根同源的这一事实,以及原始游牧部落常会以各种动物作为图腾为部落命名这一习俗,可以认同“贺兰山”是以“贺兰”部落命名而得来。
而“阿拉善”, 有人说是贺兰山的音转,但是 对于大多数懂蒙古语的人来说,对于这种说法不敢苟同。因为仅从发音上来辨别,“阿拉善”和“贺兰山”两词的发音相差甚远,尤其在说蒙古语的群体中,没有“贺兰山”这样的称谓,蒙古语称贺兰山为“阿拉格夏乌拉”或“阿拉格夏海尔亨”。
“阿拉善”一词,近年来在很多媒体和官方文字中解释为“五彩斑斓的地方”,这是一种很恰当、深刻和准确对“阿拉善”一
词的注释。蒙古语中的“阿拉格”,就是灰白相间、花花绿绿的意思,这和“贺兰”(野马)毛色的很相近,因此,如果在晴朗的一天从西戈壁远眺贺兰山,确实很似野马“贺兰”的“阿拉格”毛色,阿拉格”本意为青白相杂的花色,所以,从这方面来解释可以找出“贺兰山”与“阿拉善”内在的联系,这是一个游牧民族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与注解,而这种文化心理只有你把自己全身心融入到其中,才能够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博大精深和对天地自然的深刻领悟。
《蒙古秘史》记载,狗儿年秋(1226年),成吉思汗率兵攻打西夏,与西夏大将阿沙甘布在“阿剌筛”激战。阿沙甘布战败,西夏遂亡。“阿剌筛”即“阿拉夏”(阿拉善),这是“阿剌筛”(阿拉善)第一次载入史册。因为《蒙古秘史》是用汉语标注的蒙古语读本,在语音上更加接近当时蒙古语的标准发音,所以,仅从记载上看到的“阿剌筛”和现今的阿拉善当地蒙古人发音很接近,也就是“阿剌筛”、“阿拉夏”、“阿拉善”属于同一词而汉语记法不同而已。这是操汉语各方言的文人,由于习惯性的书写而有所出入。但是如果深究阿拉善的历史沿革,在蒙元帝国建立以前,这里是西夏的属地,所以,从蒙古语“阿剌筛” “ 阿拉夏”作历史分析,宁夏人称贺兰山以北以西微“山后”,而阿拉善人至今习惯称为宁夏为“山前”,元以前,贺兰山前是唐古特人的西夏首都,而山后会不会被蒙古人习惯称作“后夏”呢?因为蒙古语“阿剌”,就是“后边”的意思,“夏”是国名,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阿拉善”一词解释为“后夏”,并不是说没有根据,或许更加契合这一历史事实。
公元1685年,西蒙古卫拉特(瓦剌、厄鲁特)四部中的和硕特部落在顾实汗之孙和罗理的统领下,从新疆游牧至贺兰山西北。据记载:“和硕特可汗固始汗有子十六人,因避准噶尔之乱,移牧宁夏者十二人,长名和罗理,携帐万余,避居阿拉善”。
1690年,清政府把阿拉善地区正式划给和罗理作为奖赏,并且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按内蒙古四十九旗之例,正式设立阿拉善和硕特特别旗,封和罗理为多罗贝勒,授札萨克印章。《清史稿》中有这样的记载:“阿拉善厄鲁特部,至今京师五千里,东鄂尔多斯,西额济纳,南宁夏、凉州、甘州,北逾瀚海接塞音诺颜,扎萨扎克图盟,袤延七百余里,即贺兰山地驻蒙古”。自此,阿拉善和硕特旗成为一个正式的行政单位,但是这个旗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清朝对于蒙古,是以盟旗制度为其分化羁縻之主要政策。盟下有旗,旗上有盟,但是阿拉善旗则是一个特殊组织,为不属任何盟的独立旗,也叫特别旗,与其他蒙古地区各盟之旗属于盟之情形大异。在前清时直辖理藩院,民国则直辖于行政院蒙藏委员会。
1949年9月23日阿拉善和硕特旗和平解放,成立了阿拉善和硕特旗人民政府。1950年划归宁夏省,成立宁夏省阿拉善旗自治区,辖阿拉善旗、磴口县。1953年将8个苏木合并为6个苏木,36个巴格未变。1954年宁夏省建制撤销后,阿拉善旗自治区划归甘肃省,并改名为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1956年4月3日,设巴彦淖尔盟,驻巴彦浩特(巴盟成立时,改巴音音译为巴彦)。并设巴彦浩特市。同时,巴彦浩特蒙古自治州更名为阿拉善旗,连同额济纳旗、磴口县、巴彦浩特市同属巴彦淖尔盟。1958年盟公署迁址,撤销巴彦浩特市建制,改为巴彦浩特镇。公社化时,撤销苏木、巴格、将全旗划为20个公社,1961年4月,阿拉善旗分划为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两个旗。后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分别被划入甘肃管辖,1979年,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5月阿拉善盟成立,与阿拉善左旗、额济纳旗同归阿拉善盟管辖。因此,阿拉善盟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最晚、最年轻的盟。
从2005年起,阿拉善盟将原阿拉善左旗的孪井滩移民示范区、乌斯太经济开发区设立为独立的行政机构,因此,目前阿拉善盟由“三旗两区一城”构成。这里说的“一城”就是今日世界三大宇航中心之一的“东风航天城”,它就矗立在美丽的额济纳弱水河畔,是1958年中国建立导弹试验靶场时,额济纳人民顾全大局,无私地将水草最丰美的宝日乌拉地区让出来,建立了中国的航天基地,现在神舟号载人飞天的发射塔,就矗立在巴音宝格德圣山前叫布格的地方。
当我们了解了阿拉善的历史沿革和民族传承,不难理解用“五彩斑斓”来解释阿拉善是再恰当不过的词语了;不仅是因为阿拉善的地质地貌变化多样,更是阿拉善文化的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多姿多彩、五彩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