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泉山上话九泉
今天,当我在互联网搜索“吴太伯”或“泰伯”等词,度娘就会在“百科”出现吴太伯页面,并介绍吴王泰伯的生平,说他
“曾经经过太行九泉山(今晋城市吴王山),后世为纪念更名为吴王山”。
那么,吴王山为什么叫九泉山,山上真的有九眼泉水吗?
吴王山以前叫九泉山,因为古时山上泉水众多,其中著名的就有九股大泉。在《泽州志》、《泽州府志》,以及《凤台县志》中记载的就有洞灵泉、小山泉、石泉二等泉。当然,九也泛指多数,数量大到乃至极点。如九令诸侯(《史记·货殖列传》)、宏兹九德(唐·魏征《魏郑公文集·谏太宗十思疏》)等。九泉也是泉水多的很的意思,吴家沟村坐落于吴王山东麓,自古山环水绕,依山带水,林密泉丰,可以说有沟就有山涧控水,山腰也多石罅涌泉,它们从上至下,流过村中,或环绕村庄。
就是在今天,吴家沟村有名字的泉水也有很多,其中著名的也还真有九眼,甚至还多于九眼。
吴王山延绵逶迤,从空中鸟瞰它就像一条卧龙,龙头在南面的吴神庙遗址,龙尾离北面的老龙弯不远,吴家沟的九泉就散落在龙头到龙尾的各点。南面龙头下有老脖沟,上有拐弯地,犹如龙的弯弯的脖子,这里有泉流涧水,像龙的涎水向东流下,在山腰低洼处形成石潭,石潭除接受来水外,这里也有山泉从石缝涌出,这里就是龙泉,是吴家沟村南面最高的一股泉。前几年,官府建设吴王山森林公园,在铺路时计划断了它的出水口,村民得知舍命相阻,最后改道其东侧,保留了这股泉眼。今天乡民砖甃板盖,留洞口于腰间,周边松柏蓊郁,不同凡处。这股泉水出口继续向东泻下,流至叶家河南苑宫前一个幽深的券洞,洞口有石匾,上书“水聚天星”几个大字,形容这股泉水形成的壮观景象。
北面的泉水因位于老龙弯,故叫老龙弯泉。该泉靠近庞疙瘩,正北高处为宝山寺,这里山岭不大却地形弯弯,犹如卧龙腰肢圪弯。其一侧石壁有泉水涌出,此泉水流最大,在古时志书中即有记载:有冶家河“水出宝山、吴神山之间,东流洞灵泉水,南来注之。泉出岩洞中,汯然不竭,山僧引以泛觞”。旧时宝山寺僧人在此游玩,后世这里形成湖面湿地,生长着大片的芦苇,集体化时这里叫苇地,秋天苇子收割后可以用来编织席子。
老龙弯这条山沟的上面有一泉叫圪洞泉,因为隐蔽形如圪洞,故名。圪洞泉流下至老龙弯,和老龙弯泉水汇合向南流向吴家沟村,在村南王院处汇合流向叶家河,通过叶家河“挹光阁”流向西沙河。
圪洞泉的南圪岭的一条沟也有两眼泉,靠山巅的叫上河泉,也叫上泉。这处泉水水质最好,俗称水软,沸腾时久没有白晕,和当今的纯净水一般,虽然此水离村较远,又高,还是有人来这里担水回去熬大烟做醋。泉眼处用砂石砌起,形成潭水,水满溢出流向山腰。
邻近村子,地势渐渐险要,两侧均为立壁高崖,常有泉水涌出,在距离村子不到百米处的石崖下有一平台,上有一石洞,石洞外面是上河泉水流经,石洞内有泉水涌出,这眼泉就是九泉山最为著名的洞灵泉。《凤台县志·山川》记载:锦溪南“一山如拳,泉出石罅间,清冷渊深。土人引流种树,翼以亭榭回廊,曲水流觞,为春夏胜游之地”。这处景观也成为古泽州八景之一的“洞灵流杯”。在现实中,由于这股泉距村很近,且是在村子的上风头,于是是村子北头乡人饮用洗涮之生活用水。
再南面的另一道山沟因古时长满了榛子树,叫榛沟,沟顶紧靠山巅处的老窑下有一处山泉,随地名叫老窑泉。泉眼处形成一深潭,水满后流出东下。
老窑泉水一路弯弯曲曲下行,流径中还有一处泉水叫双泉,是有两个泉眼左右相对,在远处仿佛是一眼泉,它们却也有大小之分,可以叫大泉和小泉。这几眼泉水一起从东南老村一侧流向叶家河,在出村处和西北老村流下的几眼泉水汇合,一同融入叶家河。
小泉和龙泉的中间有一道突前的小山岭,因形似金龟背,故名蹩盖。蹩盖南面有一条沟,里面有一眼泉水,泉就叫蹩盖泉。该泉流经东面的小庙地,与老窑泉汇合东下。
在这些泉的中间有一个特别的泉,叫南泉。这是因为它在村子的最南面。这眼泉水位很浅,离井口仅仅不到一担仗,而且旱涝年景都保持一样,神奇的是,近年大队在高于它的西面一二十米处打窑筒产煤,把下面的煤都采空了,井水还是满满的未见下降一点。这眼井还有个名字叫“弘德井”,是因为有个吴王泰伯为解乡民饮水之需而投壁成井的故事。加之这眼井是泉水,水质绵软,村民至今还在过节、办事等用时候来此井取水,即好吃又图个吉利。
吴王山仅在其东麓靠吴家沟村一侧即有多处泉水,其中两处为吃水之泉水,其余也都被利用起来,有的开炉使用,有的饮牲口,大部分在农事中点种浇庄稼。其中上河泉、小泉、南泉、老窑泉等至今泉水不竭,有的则因挖矿不止,江山失色而或断流或消失,成为人们渐行渐远的记忆。
九泉山因九泉水而得名,那时的湖光山色引得吴王驻足,此山也因人增色,九泉山而易名吴王山,留下千古佳话。九泉山也好,吴王山也好,山环水绕的美丽精致都曾赋予古人浓厚的诗情画意,也滋润哺育了当地村民的时事生活。泉水流过岁月,吴王泼墨史册,永远荡漾在人们无限怀念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