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以后,做个农夫,修树、养花、种草,有何不好?

从今以后,做个农夫,修树、养花、种草,有什么不好的呢?
说到农民,总会让人产生异样的想法。特别是对于农村长大的人来说,走出乡村,脱农皮、过城里人的生活,才是不二的选择。类似的观点早已深植大多数人骨子里,瞧不起农民就很正常了。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久远的农耕文明传统。在农业文明时代,农民社会地位仅次于士大夫。可今天,恰恰相反,农民已沦落到最卑微的社会群体,排在三教九流之后。除了无可奈何的老人外,鲜有年轻人愿过农民生活。
而且,中国意义的农民,并不只是一种职业称谓,更是一种身份标识。即便农民进城成为产业工人,仍然会被贴上“农民工”的身份标签,终其一身都难抹去。因此,与其逃避,大大方方的做回农民,有何不好?
当然,之所以人们会逃避农民身份,逃避农村生活,还与眼下农业经济困境有关。在这个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农村经济状况不但没能一同起飞,还有衰败的迹象。农业人口大量流失,土地成片荒芜,耕地集中流转被改造成果园树林(但并不能改变经济现状),粮食种植面积锐减。即便生活在农村,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基本口粮仍得靠从市场购买。
着眼现实,传统农耕方式几乎将农业经济带进死胡同。特别是西南丘陵地带和山区,土地分散,根本不适合机械化规模种植,勉强为之成本也非常高。
做农民,难道就得像我们从小被灌输的那样,“口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般讨生活吗?未必吧!
福冈正信原本是一位科学家,最后却选择了农民生活,并为世人留下《一根稻草的革命》。在书中,福冈先生为我们描绘一种极具诗意的农民生活。当然,如果要把自然农法完完整整的移植过来,并不现实,但却可带给我们的许多非常有意义的启示。
做农民,不只是一种职业,而还是种生活方式追求。或许,我们不必回归古代士大夫所向往的田园退隐生活,却可以将自己的生命热情融入自然环境,在泥土的清香和生命的律动中去感受造物的奇妙。
与其在狭小的空间吞噬都市的灰尘,还在不如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自我。不必朝九晚五(或者朝八晚六,或者到更晚),不必看老板和上司的眼色行事,完完全全按自己的心念打理时间。与野草昆虫为伴,听鸟儿鸣唱,在花朵的绽放间思索生命,让树木的年轮记载时空流转。
做农民,对那些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思维早已固化了的人来说,或许心头有无尽的苦水。但是,只要你能稍稍改变观念,就一定能发现无限精彩。
就眼下来讲,农村最匮缺的不是资金和技术,更不是政府的扶持,而是观念的固执,思维的固锁,文化启示严重缺位。
做回农民,好与不好,原本只在一念之间,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心态。
作者:杜洪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