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与五藏六腑

五行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程铭 专治三高及疑难杂症 2016-10-13

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螈,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胆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臂前廉痛。

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命门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

本病∶前后癃闭,气逆里急,疝痛奔豚,消渴膏淋,精漏精寒,赤白浊,溺血,崩中带漏。

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

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螈,暴病暴死暴喑,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混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肿不用。

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疟,胸胁痛,头额痛,耳痛鸣聋,瘰结核。

胃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同脾)

本病∶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呕吐泻痢,霍乱腹痛,消中善饥,不消食,伤饮食,胃管当心痛,支两胁。

标病∶发热蒸蒸,身前热,身前寒,发狂谵语,咽痹,上齿痛,口眼斜,鼻痛鼽衄赤。

大肠属金,主变化,为传送之官。

本病∶大便闭结,泄痢下血,里急后重,疽痔脱肛,肠鸣而痛。

标病∶齿痛喉痹,颈肿口干,咽中如核,鼽衄目黄,手大指次指痛,宿食发热寒栗。

小肠主分泌水谷,为受盛之官。

本病∶大便水谷利,小便短,小便闭,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后血,小肠气痛,宿食夜热旦止。

标病∶身热恶寒,嗌痛颔肿,口糜耳聋。

膀胱主津液,为胞之府,气化乃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皆干之。

本病∶小便淋沥,或短数,或黄赤,或白,或遗失,或气痛。

标病∶发热恶寒,头痛,腰脊强,鼻窒,足小指不用。

五脏解析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属于实体性器官,它们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贮藏精、气、血、津液。

心:心位于胸腔之内,两肺之间,隔膜之上。它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在五脏六腑中居首要地位。心的主要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不良现象:面色红赤、舌尖深红、痛疼、心胸烦热、面色灰暗、面青、失眠、多梦、昏迷、舌质淡白

肺: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围的布散,肃降指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清洁的作用),通调水道。(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使体内的气体不断得到交换,从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不良现象:语声低微、身倦无力、胸闷咳喘、鼻塞、喷嚏、无汗、小便不利、尿少、水肿、痰饮、皮毛憔悴、音哑

脾: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运化指消化吸收,升指脾气运动以上升为主,清指营养物质,统摄血液指脾不但可以有生血功能,也有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于脉道之中而不溢于脉道之外的作用。)

不良现象:腹胀、完谷不化、食欲不振、倦怠消瘦、头晕目眩、便血、倦怠乏力、四肢沉重、口唇暗淡、皮下青紫斑

肝: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疏泄指疏通、发泄;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肝主筋指全身筋膜的营养依靠肝血供给。)

不良现象: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易怒、吐血、昏倒、血淤、痛经、月经量少、闭经或量多、若肝气抑郁则郁郁寡欢、多愁善感、沉默寡言、时欲悲伤啼哭;若肝气亢奋则烦躁易怒、面红升火、头目胀痛;纳食不化、口苦、两目昏花、抽搐、肢体麻木、动作迟钝;爪甲荣枯、近视

肾:肾位于腰部,脊椎两旁, 左右各一。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主水及主纳气。(精即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指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生育繁殖;后天之精指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并灌溉五脏六腑,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肾主水,是说“肾为水脏”,它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主宰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肾主纳气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发育:肾主藏精,而精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依赖髓以充养。小孩才能发育健壮。)

不良现象:小儿发育迟缓、青少年生殖器官发育不良、性成熟较晚、不孕不育、中年人机能减退或早衰或老年人衰老快、男子遗精、女子梦交、发冷、小便次数增多、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小儿牙齿生长缓慢或松动或脱落、肾好头发茂密色黑有光泽,肾虚的人头发变白易脱落。耳鸣、听力减退、老年人耳聋失聪

六腑解析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属于管腔性器官,它们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

1、  胆

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胆的主要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由肝脏形成和分泌出来,然后进入胆贮藏。

不良现象:食欲减退、腹胀、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2、  胃

胃分为上、中、下三部。即上脘、中脘、下脘。胃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把所受纳的水谷腐熟消磨,变成食糜,经过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其精微物质经脾之运化而营养全身。(主通降,以降为和:指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初步消化后,下行于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浊者下移于大肠,变为大便排出体外。))

不良现象:厌食、胃胀、口臭、便秘、恶心、呕吐

3、  小肠

小肠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下传其糟粕的重要器官。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受盛化物指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所谓泌别清浊指小肠对承受胃中的饮食物,在进一步消化的同时,并随之进行分清泌浊的过程。分清就是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吸收,再通过脾升清散精的作用,输布全身,以供营养。泌浊指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传送到大肠,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不良现象:腹痛、腹胀、腹泻、小便短少。

4、  大肠

大肠位于腹中与小肠相接,其下端即肛门。它是机体对饮食物糟粕中的残余水分进行吸收,并排出糟粕的脏器。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不良现象:如果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不能吸收水液,则会出现大便溏泻、肠鸣等症;大肠津亏,可见大便秘结。

5、  膀胱

它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不良现象:尿频、小便失禁、

6、  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它的生理功能:是气和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也可以说是通行元气和水谷运行的道路。

上焦是将饮食物的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以温养肌肤、筋

中医理论认为,五行中的五色、五味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对应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五味之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肺主气,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饮食因重视这些宜忌原则,合理利用五味,促进人体健康,避免因过分偏嗜而产生疾病 食补的原则 要根据食物的特性、食物对人体的不同作用来指导食补养生膳的制作 特性 食物具有补虚和泻实两大特性 补性食物一般具有补气养血、助阳、滋阴、生津等功效 泻性食物一般具有解表、解毒、清热、散风、泻火、祛痰、燥湿、祛风湿、行气、活血、化淤、凉血等 功效 根据人的体质情况对症施补 养生膳的制作 一要做到五味调和,浓淡适宜 二要注意各种食物味道对人体在生理上、病理上的不同作用,合理搭配 五味调和不当或搭配不合理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食补的设计 在设计食补养生膳时,根据个人的体质、症状、健康情况的需要可食补加药补 在选择药材上,必须用已认定为“药食兼用”的药品,以发挥药材的疗效,并保证对人体无毒害作用 常采用煎煮法和蒸气加热法提取汤液 方法 由食补的特点决定 食补食品在口味上,应以保持食物的原本鲜味为主 常用的烹调方法有:炖、焖、蒸、烧、炒、汆、煨、制粥。

五脏六腑的功能

1、心脏

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2、肝脏

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3、脾脏

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4、肺脏

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5、肾脏

肾有储藏精气的功能,所以有人称肾是人生命力的测量器,老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肾虚的表示。体内所有的水分都在肾的支配下。浮肿、停滞、尿崩症、排尿次数频繁等,都是由肾虚所引起的。

6、胆

胃、肠等器官何时进行消化工作,何时停止,这些都由胆来决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睡眠,使所有的器官进入休息状态,需要相当的“决心”,所以胆虚的人常会失眠。

7、胃

胃能将食物消化成容易吸收的养分。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都是胃病的症状。

8、小肠

小肠在摄取食物的养分时,便将它们分为水、气、血三种,然后输入各需要的器官。消化不良、下痢、便秘都是小肠方面的疾病。

9、大肠

大肠承受各器官吸收后的残渣、然后排出体外。便秘、下痢是大肠方面的疾病。大肠发炎会使肛门红肿,甚至造成痔疮,导致肛门出血。

10、膀胱

膀胱将体内的水分集中在一起,然后送到各需要的部位,再将多余的水排出体外。膀胱炎的症状是浮肿、排尿次数频繁。

11、三焦

三焦能促进气、血及津液的循环,使各器官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因此三焦患病,会连带影响各器官的健康。

以上就是五脏六腑的功能介绍,你了解了吗?

肝脏“呼救”五大征兆  

征兆1、容易喝醉

  有些人,平时酒量很大,然而现在变得喝一点之后就感觉“醉了”,这种征兆提醒您肝脏功能下降,肝受损了,肝脏不能完全分解酒精代谢物乙醛。

  征兆2、粉刺增多

  人体内黄体荷尔蒙起着促进分泌皮脂的作用。而肝脏则能破坏黄体荷尔蒙,调整荷尔蒙平衡。因此肝脏功能降低会使皮脂分泌增多,最终导致粉刺丛生。

  征兆3、伤口容易化脓感染

  肝脏对人体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肝脏功能受损的话,皮肤再生就会受到阻碍。另外,肝脏的解毒功能下降容易引起伤口感染细菌。

征兆4、鼻头发红

  所谓“红鼻子”就是鼻头部分的毛细血管扩张形成的。虽然“红鼻子”并不一定是肝脏受损导致的,但女性在肝脏功能降低、荷尔蒙紊乱时容易出现“红鼻子”。

  征兆5、脸色发黑

  肝脏对铁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平时肝脏内积蓄有铁成份。肝细胞遭到破坏的话,肝细胞内的铁会流入血管,使血液内铁成份增加,导致脸色发黑。这种症状最容易在男性和闭经后的女性身上出现。因此,当出现脸色发黑征兆时,一定要警惕是否肝受损了,并要及时护肝。

  到底如何才能养护好肝

  青色食物入肝

  药物中的青蒿、青皮都是入肝经的。食物中的青菜也大多入肝胆,如仙人掌,青柠檬,青黄瓜等,当季蔬菜中的韭菜、茼蒿、菠菜、香椿等都是餐桌上的美味春芽。麦苗色青,还是治疗黄疸的良药。在口苦口干比较明显时,如果不是血虚所致的虚火,可食用黄瓜、绿豆等都有清肝火、解毒的效果,但虚热以养阴血为主,阴血足则火自然敛降。

  早睡眠以养肝

  夜卧则血归肝,根据中医子午流注理论,子时(23:00~1:00)属胆经循行时段,丑时(1:00~3:00)属胆经循行时段。因此应早睡眠,特别保证这段时间的睡眠,以利于肝胆的养护。肝病患者特别应注意保证睡眠,以使血能归肝,使药物能更好的发挥治疗效果。女性养生以养血为主,如果经常熬夜常常会阴血亏虚,造成面色萎黄、失眠多梦、月经量少等肝血亏虚的症状。戒忿怒以养肝

  肝主怒,怒能伤肝,情绪舒畅方能养肝。《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补肾方能养肝

  肝肾同源,黑芝麻补肾,又能补肝血,就是因为水能生木,补肾方能养肝。这就是中医“虚则补其母”的治疗方法。

  饮食清淡,少食辛辣

  辛辣伤血,故肝病的人不宜吃的过辣过咸,豆制品也在慎食之列。豆本身属肾,外形又极象肾脏,所以补肾又可补肝,但对肝肾的压力也重,故不宜多食。

  中医一向尊崇天人合一的精神,在治疗的同时辅以正确的日常调养,将会相得益彰。

五行、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 

木 →火→土→金→水

肝→ 心→脾→肺→肾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酸梅、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2、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防治各种疮症。

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择。

4、辛入肺: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有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肾经衰弱者不可食用。

5、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咸味有泄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品。

四、五色、五谷与五脏

1、肝色青:宜食糙米、牛肉、枣、葵;青色应肝,所以想要面色红润,不宜以素食为主。

2、心色赤:宜食小豆、犬肉、李、韭;赤色应心,故而想要面若桃花,可补以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西红柿、橘子、红苹果。

3、肺色白:宜食麦、羊肉、杏、韭;白色应肺,想肌肤美白,可常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豆浆、牛奶一类。

4、脾色黄:宜食大豆、栗;黄色应脾,所以面色暗沉的人,可辅以黄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萝卜、蛋黄等。

5、肾色黑:宜食肌肉、桃、葱;黑色应肾,所以肤色较深的人少吃色素添加过多的食物。

五、五官与五脏

1、鼻为肺之官

鼻子的外形为胃气所主,鼻孔为肺气所主,所以肺开窍于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会表现在鼻子上。这里讲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边,肺热则鼻孔出气粗、热;肺寒则鼻孔冒凉气。比如当人得肺病的时候,就会出现喘息鼻张的症状。

2、目为肝之官

肝开窍于目,得了肝病会在眼睛上有所表现,一般得肝病的人两个眼角会发青。孩子如果受到惊吓,鼻梁处常会出现青筋或者青痕,这也与肝有关联。

在中医的五色和五脏的配属里,肝主青色。这个青色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见的青草、树叶的绿色,而是苍色。肝是从肾水里面生发出来的,苍这个颜色是黑色与青色的一个过渡之色。顺便谈一个问题:如果人在冬季没有养好身体,到了春天气机就生发不起来,就会生病。所以,了解颜色和脏腑的对应关系对养生保健是有裨益的,我们平时可以通过观察脸色的变化对身体的状况作出判断。

3、口唇为脾之官

脾开窍于口,口唇是脾之官。得脾病的人会出现唇黄或者嘴唇四周发黄、嘴唇脱皮、流血等症状,这些都是阳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4、舌为心之官

舌为心之官。心脏有病一般会出现舌头不灵活、舌卷缩等症状。口误,经常说错话,也是心气不足的象。

《黄帝内经》上有:心病者,舌卷缩,颧赤。颧赤是说心脏有病的话,颧骨这个部位会发红。除了颧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要留心印堂,因为心病还会表现在印堂处。印堂位于两眉之间,此处如果突然地发红,而且图案如灯花状,是心神将散的象,我们尤其要当心,这叫“祸福在旦夕间”,可能会有重病突发。印堂发黑也不是件好事,从中医的角度讲,这相当于水气凌心,就是肾水太多,心火太弱,肾水上来使心火的功能发挥不了。这也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印堂颜色的变化加以小心。

5、耳为肾之官

耳朵是肾之官。耳朵的病都会跟肾相关。《黄帝内经》里有“肾开窍于耳”的说法。得肾病的人会有耳聋、耳鸣的症状。

五官通利则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中医认为五官与脏腑器官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了解五官的病变就可以发现隐藏在身体内的五脏的病变,所以我们要时刻留心五官的变化,才能留意到相关联的五脏的情况。

具体到五官的养生方法,很简单:常闭眼,养神;少说话,养心;平稳呼吸,养肺;多食美味,养口;少惹烦杂,非礼勿听,养耳。

六、五情与五脏

1、心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与“喜”有关。《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悦的过程,犹如人体能源(精神能源和机体能源)的释放过程,获得释放的能源,将形成原动力,展开新的精神活动,并支配着身体活力,创造出新的业绩。如: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乐趣和信心,从而动作起来显得轻松有力、敏捷、准确、精力充沛;能使心脏、血管的肌肉运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水平提高;能扩张肺部,使呼吸运动加强,肺活量增大,有利于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能加强消化器官的运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
2、“肝在志为怒”
怒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时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是一种不良的情志刺激。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称“肝在志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伤肝,导致疏泄失常,肝气亢奋,血随气涌,可见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甚则可见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另一方面,如肝失疏泄,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心烦易怒。
3、“脾在志为思”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人的思虑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脾来表达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当人沉湎于思考或焦虑时,往往会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有的妇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思想高度集中导致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等,这与脾主统血的功能相一致。
4、“肺在志为忧(悲)”
古代医家对忧愁的患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伤的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涕,就是肺分泌的黏液。人哭泣的时候,肺气盛,黏液分泌增多,而肺开窍于鼻,所以涕就从鼻中流出了。肺主气,为声音之总司,忧愁悲伤哭泣,还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人的面部皱纹增多。
5、“肾在志为恐”
恐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是一种不良的刺激。《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即是说明惊恐的刺激,对机体气机的运行可产生不良的影响。“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状态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可使气迫于下焦,则下焦产生胀满,甚则遗尿。“惊则气乱”,则是指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可因惊慌而产生一时性的扰乱,出现心神不定,手足无措等现象。

七、五季与五脏

1、春宜升补:春季阳气初生,大地复苏,万物生发向上,内应肝脏,应根据春季的特性,因势利导,应用桑叶、菊花、生姜等升散之品以充分调动人体的阳气,使气血调和。

2、夏宜清补:夏季炎热、火邪炽盛,万物繁茂,内应心脏,应根据夏令之时,人体脏腑气血旺盛,采用金银花、荷叶、莲子等清淡、清热之品调节人体阴阳气血。

3、长夏宜淡补:长夏时值夏、秋之际,天热下降,低湿上蒸,湿热相缠,内应脾脏,应采用赤小豆、绿豆、藿香等淡渗之品,利湿健脾以达到气血生化有源。

4、秋宜凉补: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滋长,气候干燥,内应肺脏,此时五脏刚从夏季旺盛的代谢中舒缓过来,应采用百合、黑芝麻等滋阴生津之品,以调节夏季脏腑功能的失调。

5、冬宜温补:冬季天气寒冷,阳气深藏,内应肾脏,此时应根据冬季封藏的特点,以桂圆、核桃仁、阿胶等温补之品来滋补人体气血之不足,是脏腑的气血旺盛,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八、五液与五脏

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称之为五液。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即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并分属于五脏,故称五脏化液,又称五脏化五液。

五液属津液范畴,皆由津液所化生,分布于五脏所属官窍之中,起着濡养、滋润以及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五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是在津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的气化过程中完成的,是多个脏腑,特别肺、脾、肾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五脏是脏象学说的核心,故又将汗、涕、泪、涎、唾分属于五脏。故曰:“人之一身,有涕、泪、涎、唾、便、溺,皆属一水之化,而发于九窍之中”(《质疑录》)。“汗与小便,皆可谓之津液”(《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五脏与五液的关系是津液代谢过程中,整体调节与局部调节的统一。

1.汗为心之液:什么是汗?“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阳”,是指体内的阳气;“阴”,是指体内的阴液。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是说汗液为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孑L)排出的液体。汗液的分泌和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因为汗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血又为心所主,汗为血之液,气化而为汗,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正如李中梓所说:“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医宗必读·汗》)。由于汗与血液,生理上有密切联系,故它们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就汗与血液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可耗血伤津。反之,津亏血少,汗源不足。故临床上出现血虚之候时,应慎用汗法。“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道理就在于此。就汗与心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耗伤心的气血,则见心悸怔仲等。由于汗出是阳气蒸发津液的结果,故大汗淋漓也会伤及人的阳气,导致大汗亡阳的危候。反之,当心的气血不足时,也会引起病理性的出汗,如心气虚,表卫不固而自汗;心阴虚,阳不敛阴而盗汗。

2.涕为肺之液:涕是由鼻内分泌的粘液,有润泽鼻窍的功能。鼻为肺之窍,五脏化液,肺为涕。在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时,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感风寒,则鼻流清涕;肺感风热,则鼻流浊涕;如肺燥,则鼻干涕少或无涕。

3.涎为脾之液: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涎具有保护和清洁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涎分泌较多,还可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和消化。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4.泪为肝之液: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泪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则可见泪液分泌异常。如肝的阴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常现两目干涩;如风火赤眼,肝经湿热,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此外,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5.唾为肾之液:唾与涎同为口津,即唾液。较稠者为唾,较稀薄者为涎。脾之液为涎而肾之液为唾:唾液除了具有湿润与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以及清洁和保护口腔的作用外,还有滋养肾精之功:因唾为肾精所化,多唾或久唾。则易耗肾精,所以气功家常吞咽津唾以养肾精。

五行、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只要你掌握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到日常的养生中,相信您自会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0)

相关推荐

  • 五脏化液含义

    <素问·宣明五气篇>记载"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五液之由来,清·张志聪认为是"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q ...

  • 《五脏化液》

    按照五脏之气法象四时的理论,再结合五行之法则,即可归纳出"五脏化液"为:"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首先解释这段中的关键词.其中的& ...

  • 舌象与五藏六腑

    舌上包含了中医五脏,它们分别是指心.肺.肝.脾.肾五个藏象系统.其中舌尖属心肺.心主血脉循行,又主神明,使五脏六腑相互协调配合,将心分为两个病位.一是主血脉循行,一是主神明,称为心神.肺主气,司呼吸, ...

  • 中毉基础:藏象学说【五藏六腑】

    藏象之"藏",与"脏"通,即五脏六腑的通称.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指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沟通联 ...

  • 董氏奇穴手五行、脚五行、全身五行(五脏与六腑)

    张菁蓉医师师承台湾针灸泰斗杨伟杰,潜心研究董氏奇穴并临床实践数十年(现仍在中医门诊坐诊,每天都有大量的临床病例分析)将董氏奇穴与舌诊.五行针相结合,总结出更加简单.易复制且实用的技术教给大家.     ...

  • 要经常给你的五藏六腑洗洗澡

    转自:作者:曾干的海纳百川 我们常常洗澡,但你知道吗?内脏也该"洗洗澡"!我们每天不仅吸收营养,同时也摄入不少杂质.大白天犯困.常打嗝腹胀.脸上长痘痘--你还在被这些问题折磨吗?这 ...

  • 八字生克判断身体是否健康--六腑与五行

    上一篇文章讲了通过五脏五行判断身体是否健康.>>>点击查看,五脏五行判断身体是否健康 本文讲述的是根据六腑属性,结合八字生克知晓身体是否健康?刚开始先讲述一些基本概念,文章结尾有实例 ...

  • 客观世界辩证生克:五行、五脏、六腑、五官、五味

    辩证生克QDc成都公墓-院山公墓-味江陵园-金土坡公墓-燃灯寺公墓-恩亲网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QDc成都公墓-院山公墓-味江陵园-金土坡公墓-燃灯寺公墓-恩亲网 ...

  • 灵素之问 | 从阴阳五行到《伤寒论》六要素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3月5日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 ...

  • 五行与疾病的一些关系!

    一.木 1.甲木遇火多,多犯神经之疾.日干为甲木,流年与日柱天克地冲,多有伤头之灾. 2.甲乙居前见庚辛,忌伤头面.干上有甲或乙,又有庚或辛克甲乙,头面有伤,破相. 3.甲乙无根,怕逢申酉,杀合逢此双 ...

  • (1)天干十二长生与五行十二长生

    十干十二长生如下表: 十干十二长生一般作为一种工具表使用,但若将其全部记住并全部推演出来,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是阳顺阴逆,凡属阳性天干,其所在宫位之地支排列皆按顺序排列:阴性天干所在宫位之地支皆按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