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信息化规划参考模版
讨论稿
说明:国家信息化规划制定后,各地区也将纷纷制定本地区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地方信息化规划成功的重要之点是应能与本地区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密切地结合,与本地特殊的信息化环境相结合。为便于地方的信息化规划的制定,特组织北京的部分信息化规划专家来共同设计一个地方信息化规划模板,以利于地方有关机构制定更有特色的地方信息化规划。
框架目录 专家建议内容 一、前言 前言的作用是给出本规划的定位,要说明本规划与地区发展规划的关系由谁来审批,在何范围内生效。
在某些规划中,也将规划的核心思想写有前言中。
二、概述
在国外的规划中经常会有概述部分。概述相当于规划思想的整体描述,也可视为是规划的摘要版。
概述的作用是讲思路,有思路才值得写概述。
概述的作用是描述本规划的总体思想。思路是规划的核心,对规划思想的集中描述将有利于读者更快掌握规划的思想,对更好地理解规划各部门的内容有着重要意义。
概述能为那些不关心细节的读者节约大量时间,尽快掌握规划的核心思想将会大大提升规划的影响力,也提升规划的宣传、教育效果。
国内的规划经常省略了概述。
三、现状与形势
1、现状
现状的描述是重要的,它是规划的起点。
国家的信息化方案中,由于信息化规划是有过续性的规划,所以现状的分析要与“十五”的信息化规划完成结果联系起来,这样将有利于给信息化一个更明确的定位。
从国家规划中能否判断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很重要,清楚地认识现实所处的位置将有利于选择合理的发展政策。
2、地区的信息化现状
地区的信息化现状不能就信息技术应用状况来谈信息化,这样讨论容易使信息化与地区发展形势脱节。信息化不应只限定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应当从知识化角度来理解信息化的作用。我们需要更多的描述地区发展的总形势,待地区发展在国家经济社会格局中定位明确后,再描述地区信息化的水平才更有意义。信息技术的应用指标是反映信息化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社会的人文素质,知识水平是信息化水准的重要的参数。
3、形势
对整体形势的准确把握是制定发展战略的先决条件,对形势的描述是规划的重要内容。
对于全国性的规划,需要着重分析全球的经济与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要讲清楚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定位,要将国内的信息化形势与走向放在国际的大环境中来认识,要对全球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发展的信息化应用的趋势加以描述,这样将有利于认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信息技术发展给中国带来的机会,认识机会是形成发展目标的先决条件。
在认识机会同时还应讨论风险与障碍,对目标与障碍的深入理解帮助我们建立战略。战略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绕过障碍实现目标,战略反映了规划的价值观,告诉人们什么是更重要的。
4、地区规划面对的形势分析
发展是要从认识机会、抓住机会开始的,机会来自特殊的地区发展环境,分析地区发展的特殊环境、特殊机会非常重要。东北、西北、东南、沿海不同地区发展环境非常不同,信息化的重点也应有很大区别。每一地区都有急切要解决的问题,也有其特殊之机会。分析地区信息化的形势一定要讨论地区的发展战略,要认识地缘经济的优势与劣势,这样才能够理解本地区对信息化的特殊需求,地区发展的整体定位清楚了,地区信息化的目标才能准确定位。
目前较多地区的信息化规划与地区发展战略结合得不紧,脱节现象比较普遍,与地区战略脱节、与地区特殊的需求和机会脱节会造成规划的脱离实际,成为一个“四海而皆准”的规划,这样没有地方特点的规划肯定是没有效力的规划,也不容易得到当地政府、发改委(局)的支持,因为它对地区的总体发展规划缺少支持。
四、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不应当写成是简单重复叙述国家的总体发展方针和指导思想,应当着重写清楚这些指导思想如何在本领域内应用的形式。仅仅是罗列中央与国家的指导思想是不够的,应当运用这些思想结合本领域的工作提出新的应用要点,这样对读者才会有引导与启发作用。
2、地方写指导思想应当有地区特点
地区信息化规划中更应当强调普遍的方针如“科学的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等重要思想在本地区的具体政策,具体表现。仅仅是采用大家都一样的说法会缺少启发性。方针要有地区特点才更有效。
很多规划喜欢用四六句排比来描述指导思想,其作用未必都好。四六句语言是便于记忆的表述,并不是思想的出发点,一个深刻的思想是很难用几个字表现出来的,如果这几个字人们经常看到则很难令人注意其背后有新的理念。不如采用更准确的标题,字数多些,不整齐也不要紧,重要的是要能准确地表述出新思路。新思想才是最关键的。
3、主要目标
目标是规划的核心,正确地选定目标与正确地描述目标是确保规划质量的关键。目标的选定来自对机构的使命感与对发展机会的深入理解。
在国家信息化的规划之中,目标被划分为四大领域:
(1)国民经济领域,信息化的目标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电子商务被认为是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措施。
(2)社会发展领域,信息化的目标放在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电子政务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3)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信息产业做大做强。信息产业的发展又会反过来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4)提升信息安全水准,保护国家信息安全、企业信息安全与个人的信息安全。
4、地区信息化的主要目标
地区信息化的目标并不要求与国家一致而要求与地方发展战略密切地结合,只有与地区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战略才会更有效益,也才能得到地区发展战略的支持,才能得到地方政府更多的支持容易获得成功。
通常地区的规划目标必不可少的内容是促进经济发展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以信息化来提升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核心课题。我们应当更多地从知识经济的角度上来认识信息化,要将知识化作为信息化的核心,要将信息技术作为推动知识化的有力工具来使用。归根结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提升产业的知识含量的问题,可以从信息化促进知识化的视角上突出信息化的作用。
以信息化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各地区都要面对的新课题。只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前进,才能使中国的发展有可持续性。目前中国社会由于经济增长高速积累的社会问题很多,亟待解决,社会保障公共消费的不足也限制了国内消费的增长,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发达地区增加公共服务已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欠发达地区如何做好公共服务,改善教育,减少数字鸿沟(数字鸿沟主要还不是设备鸿沟而是教育鸿沟)将成为重要课题。
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对各地经济来讲并非都是必须的。信息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是一种规模经济,竞争性很强,不是每一地区都能够成功的。要将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分开。对于大多数地区而言信息化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而不是都要发展信息产业。
5、信息化目标的描述
信息化目标的描述应当使用广大用户都能理解的语言。目标的描述是一种原景(ViSion)描述,要尽量贴近用户,要让用户能够更好地感觉到它的存在才能有号召力。邓小平同志提出的2000年发展目标是“翻两翻,奔小康”就非常贴切具体。肯尼迪的宇航规划的目标是:“在十年内把人送上月球”也是一个用公众语言描述的目标。
使用公众语言描述目标的好处是:
依据本地区的特殊定位选择好有地区特色的信息化目标应成为地区规划之重要亮点。
(1)只有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目标才能带来更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规划的作用是形成社会共识,动员社会力量来配合,来合作,集中资源办大事。规划的号召力非常重要,使用公众的语言才能提出规划目标的力量。
(2)以公众社会效益原景方式描述的规划目标,将给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更加形象、便于观察效果的承诺,这将有利于社会的督促、检查,大大提升规划目标的现象。公众密切关注下的项目更容易做好。
6、发展指标的确定
在信息化规划目标的制订中,经常的做法是要列出一些便于检查的指标写在规划中,这样做的好处是提升规划目标的可憧憬性,便于进度管理,也便于检查绩效。但实际做起来困难很大,并不是所有重要事情都有明确的指标可供使用,例如社会的道德水平及信用程度都是难有指标测量的。容易测量的数据常常是一些设备的购买量,如手机数、电脑数,上网人数,过于强调这些数据反面会忽略信息化建设中更重要的质量问题。
信息化的社会效益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现在的困难是还没有非常简单方便的测量指标,这也大大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地方政府应当努力设计一些统计调查的办法,调查社会的满意率,使用率,普及率,认知率,以便对信息化的效果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进而提升实现社会效益的效率。
五、主要任务
1、将目标分解为任务
目标需要分解为若干项任务。将目标分解为任务便于理解目标,也有利于管理。例如在电子政务的规划过程中,人们经常将政府电子服务分解成为公众 (G2C)、为企业 (G2B)、政府对政府 (G2G)等三个方面,对目标的这种分解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与理解目标的全部含义,这种分解是以特定的用户群分类的,分解过后的任务由于用户群的单一将比原来的目标更便于执行。对任务的描述还是使用用户的语言,相对于整体目标而言任务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但从执行来讲,任务还需要进一步分解为工程才便于管理与实施。
2、 选出每项任务中的主要工程
由目标向任务的分解主要是解析目标,是一种概念的分析,任务的集合构成了整体目标,但是,由任务向工程的分解是需求目标向实施的分解,在由愿望到实施工程的转化中,要考虑很多的实际制约因素,如财政经费制约,人力资源制约与时间的约束等。因此,当工程不可能完全实现任务的要求时,工程是一种需求迫切性及完成可能性间的取舍,力求最经济的办法来最大限度的满足任务时要求。
切合实际地选好工程以较少投资取得更大效益应成为规划亮点。
工程是从实施角度上提出的,它是可管理、可实施的,工程的边界是明确的,这样才能够进行核实,进行计划管理。工程的完成标记是明确的,在工程项目列表上应标明完成的特征,称之为里程碑,以便于人们进行监督与检查。对每一项工程都要有时间限的要求,时限是工程效益/成本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时间比较长的工程,必须要有阶段性的结果,以便于监督、检查,提升工程的可控性。
国家信息化的方案非常重视工程的可管理、可实施性。强调规划的工程方案一定要可操作,称之为“落地”,一个脚踏实地的规划方案才是一个有效力的方案。
3、运用科学的办法选出重点工程
由于各方面资源的有限性,规划不可能列出任务所需要的全部工程项目,因此必须要对工程进行取舍,要从整体效益、易于扩展等多方面因素选择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项目做为重点工程。从取得效益的角度来考虑,一个工程配套的完整性是取得效益的关键,要集中力量一件事一件事地做,不要同时启动过多项目,分散了资源与精力,结果每件工程都难以奏效。
4、确定重点工程的办法
重点工程的选择是一个大问题,只有选择好恰当的工程才会使投资建设更有效益。常用的项目筛选法有业务系统规划法(BSP)和关键成功因子法。
BSP法经常用来选出对组织目标影响最大的业务,通常是采用建立业务过程/组织机构矩陈的办法增加观察业务过程与组织机构关系的视角,提升问题的直观性协助人们对重要工作的认识能力。关键因子法则是采用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找到最影响效果的工作做为重点。利用这些方法会使我们在项目选择上更有系统性,也有利于提升工程项目选择的质量。
5、对政府出资的项目要估算投入规模
在全国与地方规划的信息化工程中,既有政府出资的项目也有由社会出资的项目,还有政府与社会共同出资的项目,不同的出资方式执行起来会有很大不同,在规划中应当考虑。
政府出资的项目重点应放在社会效益上。在“十一五”期间创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重问题,政府会以更多的经费投在对社会的公共服务上,使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在“十一五”期间将是一个重点。这些公共服务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环境保护、就业、教育社会培训等。这些项目经费主要由政府承担,因此经费要有足够的估计,宁可项目少一点,不要让相应工程有缺口而使项目迟迟未能生效。
6、利用社会资金的项目要有吸引力
利用社会资金建设的信息化工程,要为投资人设计好获利与回报的途境与机会,政策要明确与稳定,这样才能吸引社会投资。
7、在附件中列出信息化建设的项目一揽表
每一信息化工程还将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划定是从便于管理出发的,要易于核算、易于工程管理与效果质量检查。为使正文紧凑,建设项目常以附表方式提供。项目表中强调的内容重点是:项目名称及内容描述、里程碑、完成时间。还可以增加其它内容,但上述三点最为重要,尤其是“里程碑”,其作用是使项目实施的效果直观化,以便于社会认识与监督。
信息化建设项目选择通常要注意:
(1)影响面大,效益要好,特别是共同使用的部分;
(2)效益/成本比要好,以较小投资来取得更大的效益;
(3)见效快,项目在时间上应可控。多数信息化规划项目应控制在24个月之内,太长的项目不便管理,宜分解为几个阶段分步推进。
六、政府措施
政策措施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手段,它反映了政府对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价值观,也反映了对信息化发展的价值观。它是政府改革的产物。
地区应有具体的政策创新
依照国家发展的基本政策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国家的信息化规划中将会有一些新政策出台如扩大信息化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等。
对于各地方政府的信息化规划应针对本地区特殊的环境和国家的总方针提出一些新政策,要搞好地方的信息化,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必不可少,政策创新应成为规划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