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3125136050@qq.com
(注:此文写于2004年前。)由华县城向东南行约16公里,进入少华山的白崖峪,提心吊胆过闫王砭,赏心悦目观飞岩瀑,聚精会神爬石梯子;探老虎槽,瞧五里碑,经芦絮园;
穿林越涧,上坡下坎,便来到深邃幽谧,山清水鸣的真武玄观门前。仰视西向山门,石坡台阶之上,石壁若城,寨门高悬,旗幡惹风。门内数间古屋排开,其下是古来行人、流水兼容的暗门甬道。沿径而趋,千级石磴,弯曲缓盘,竹隆花香。达至坪上,但见大殿恢弘,“真武殿”三字十分醒目,楹联曰:“麒麟山上神府第,玉泉洞中道人家”。再审视四周,四峰高临,道房栋分,洞府岩藏。此时檀香扑鼻,道士揖迎。
真武道院 谢启昊摄
如此风水灵秀之地,必被古之隐士道家所择顾。明《华州志》卷一有记:“又东白崖(又乃)峪,尽处有处土王朝缙山居”。1992年版《华县志》卷二十五称,华县道教历史久远,遇驾沟祖师庙仅存,道姑马元子等在此修真。遇驾沟祖师庙,即真武玄观,又名麒麟山玉泉洞。据该观残存的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修玉泉洞暨创修诸洞碑记》、乾隆元年(1736)《重修玉泉洞碑记》、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麒麟山玉泉洞序》三通碑石载述,此玄观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即公元1662至1721年期间。
时有华阴南柳籍史姓道士,众唤史真人,自幼习玄,游憩至此。瞻其址钟二华之灵、接潜龙之秀,清泉涌出,四峰高据,乃诸神聚会之所、仙佛修炼之地;“石岩岩而林蓁蓁,泉涓涓而草蓬蓬,气清风惠,福地之一也。相其形如玉麒麟腾空,观其泉如碧玉呈彩”。遂倾囊解腰,又得十方捐输,凿洞淘泉,潜居炼气,夙夜通玄。题曰麒麟山玉泉洞,自号玉泉道人。继则选胜寻幽,分创老君(道教鼻祖老子李耳)、王母(西王母的略称,后世文艺作品多以其为美貌之女神)、雷神(神话中司雷之神)、吕祖(吕洞宾,传说的八仙之一,道家正阳派,号为纯阳祖师)神洞四所,又庄严神像,契定道院四基,顿成蓬岛奇观,四方闻名,从学者甚众。史真人功成“羽化”之后,韩姓道徒矢志守业。二十年后,复有真人王一还率弟子王阳理栖居,乃广开地基,修建真武殿三间,塑真武(即玄武,传说中的北方之神)尊像。后历年久,殿字破倾。雍正十三年(1735)王一还云游他逝,葛真人继起,同弟子罗阳珠、善土孙之号乞募重修,翌年,无量神(即真武)殿功成,上下洞府一新。至乾隆三十年(1765),道人李本重接续香火,苦耕之余,兼行歧黄,俭积钱资,于乾隆四十年(1775)全修。嗣后,岁月嗟跎,散游道人,屡栖屡迭,华山道徒,时去时留。正当遇驾沟道院日渐衰蔽的危难之秋,马元子道姑来到此间。马道姑元子(1896-1991),西安市未央区白杨寨人,系辛亥革命烈士马督之女,生前为华县政协委员。早年从道,拜师于华山道长郭永银门下。1948年秋,奉师命来麒麟山玉泉洞栖修。数十年间,广结善缘,募化集捐,整修山门、中殿、南北廊房计十六间。同时,培果种菜,护花育林,致道院中兴,善男信女络绎。岂料“文革”期间,所建倾毁,马道姑被赶华山。1979年马道姑返回,时已八十有三,面对一片凄凉,感慨万千。然她以出家修道的独有信念,徒步山路,奔波于各级政府,使政策逐步得以落实。老人所栖居的元君洞内,仅土坑锅瓢、神龛经书而已。马道姑性情孤直,好自独修,偶从弟子,辄被遣离;日间活动,不是拜经炼气,便是采樵务蔬。门前坪台,常有鸟蛇等动物光顾,每必喜而施食。1991年12月13日,九十六岁的马道姑元子,自知时限已至,舍身扑崖,“脱壳羽化”。
麒麟山远望潜龙寺龙头 何福善供
马道姑逝后,复有郑道姑明真承继前业。乃陕西汉阴东红村人,1979年二十岁时从道紫阳凤凰山擂鼓台真武道院陈新林道长门下多年,继则随华山曹香真会长习修,1989年被派之麒麟山玉泉洞侍奉年逾古稀的马道姑,至其登真。此后,郑道姑数年如一日,苦修潜炼,布道化缘,重修道院。适遇谭道士栖居山门,人缘忠厚,戮力共建。1994年至1999年,已被拆除三十多年的真武大殿又辉煌而立,南北各五间的木楼道房崭新而起,山门整齐,石壁高垒,地无荒芜,林木欣荣;2000年购置山外陈家堡三官(天、地、水官)庙以作下院。不幸的是2001年元月郑道姑明真被害而英年早逝,谭道士也华山归宗。
此后,遇驾沟真武玄观,在一片凄冷中,一面默默接受着方内俗家信士的关照,一面也静静地等待着又一代道家有志主子的到来。
作者简介:阎涛,生于1942年,华县东赵阎崖村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在中共华县县委办公室工作多年,后任县广播电视局局长、县志办公室主任兼《华县志》主编、县党校校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