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受传教授从伏风论治小儿鼻鼽经验总结及机理研究
鼻鼽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西医学中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等可归于本病范畴,以变应性鼻炎多见,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随着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敏体质小儿逐年增多,本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WHO根据各国的流行病学资料指出,变应性鼻炎已成为影响全球人类的健康问题,并将其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和防治的疾病之一。中医学对过敏性疾病有独特的认识,汪受传教授提出小儿鼻鼽从伏风论治的观点,认为鼻鼽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与禀赋体质有异,外风易于留着不祛而成伏风密切相关,从消风辨证论治本病,临床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尚缺乏客观的科研依据彰显其优势。 本研究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一级学科“汪受传名师名医工作室”项目(苏政办发(2011)6号)的部分内容,对汪受传教授经验方消风宣窍汤治疗小儿鼻鼽的临床疗效及机理进行探索。采用平行对照试验原则,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临床研究,共观察小儿鼻鼽病例317例,其中系统观察了风痰束窍证218例;建立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运用消风宣窍汤进行干预治疗,探索其对变应性鼻炎的效应及作用机理,为临床从伏风理论治疗小儿鼻鼽提供实验依据。 目的 1.总结汪受传教授从伏风论治小儿鼻鼽的经验。 2.比较消风宣窍汤和西药开瑞坦在小儿鼻鼽风痰束窍证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差异。 3.探讨消风宣窍汤治疗小儿鼻鼽的可能作用机理。 方法 1.采用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对小儿鼻鼽风痰束窍证进行临床研究,试验组采用消风宣窍汤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开瑞坦口服治疗。1月为1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观察主症指标(鼻塞、鼻痒、流涕、喷嚏、鼻甲肿大)、次症指标(眼痒、肤痒、嗅觉、咳嗽、痰嘶、精神、睡眠、饮食、面色、舌象)不同时点治疗前后的变化。对两组患儿进行综合疗效评价,对两组治疗前后主症总积分和的差值进行比较。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用卵蛋白(OVA)通过腹腔注射结合滴鼻的方式建立AR豚鼠模型,造模周期共21天,将60只Hartley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消风宣窍汤高、中、低剂量组,氯雷他定组。灌胃治疗1周,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IgEIL-6、IL-12、IL-17的水平。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鼻黏膜NF-κB的表达水平。用Image 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各组阳性细胞平均面积、光密度值。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总疗效的比较:治疗3月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2.8%,对照组总有效率82.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治疗各时点疗效和安全性比较:嗅觉治疗2-3月,精神治疗3月,鼻痒、流涕、眼痒、肤痒、睡眠停药1月,喷嚏、咳嗽治疗3月及停药1月,鼻塞、痰嘶、饮食、面色、舌象治疗2-3月及停药1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此外,鼻痒、流涕、肤痒治疗3月,鼻甲肿大停药1月,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安全性评价组间比较显示,两种疗法的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实验机理研究:AR组豚鼠被动皮肤免疫反应(PCA)试验作用明显,一般情况发生改变,鼻部症状典型,鼻黏膜有显著性病理改变,鼻腔分泌物中EOS数和MC数升高,血清IgE、IL-6和IL-17的含量显著升高,IL-12含量显著降低,鼻黏膜NF-κB表达显著增高。消风宣窍汤干预后,对AR豚鼠的一般情况、鼻部症状和鼻黏膜病变情况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降低鼻腔分泌物中EOS数和MC数,显著下调AR豚鼠的血清IgE、IL-6和IL-17的含量,上调血清IL-12的含量,显著抑制AR活化诱导的鼻黏膜NF-κB的高表达。 结论 1.基于伏风观点,以消风化痰、宣肺利窍为治则的消风宣窍汤是治疗小儿鼻鼽的有效方案,其疗效优于开瑞坦治疗。在安全性评价方面,则两种疗法无显著性差异。 2.消风宣窍汤对AR豚鼠模型有一定治疗效应,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AR发病中活化诱导的NF-κB及其介导的下游信号通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