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六年贵州官炉造黔宝
光绪十四、十六年贵州官炉造黔宝
直径:39mm,重量:26.67g, X
贵州官炉铸币始于1888年,币面无纪值无纪重,当时贵州没有造币厂,只有官方银炉设备。光绪十四年至十六年间,贵州巡抚潘蔚在任内,指定贵州官炉铸有少量“黔宝”银饼流用于苗疆一带。其铸造方式与新式机器所铸银元迥然不同,外观古朴,成色良好,风格独特。由于贵州黔宝存世罕少,前辈收藏家均对此十分珍视,认为是中国钱币收藏不可或缺的珍品。近代钱币鉴赏家张璜在其《中国银圆及银两目录》中,对贵州黔宝的论述如下:“贵州官炉早期(1888-1890)曾铸有银币流通市面,因无记录可查,故只得从现存者稍作描述,该币至今入藏家手中者仅数枚,每枚均不同版……未注明面值或纪重,约其大小而言当系作一元之用,发现如是之少则每一枚均属大珍品,若有精品则系珍品中之珍品矣。”
昔日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两银”说法的贵州,因地方贫瘠及偏远故开发较迟,清代虽设局铸钱,但没有现代化的机器造币厂。然而这在殷时称为鬼方地、战国时称为黔中地的地方,却有一种向受藏家重视的大珍“黔宝”银饼,由来值得探讨。
(上述3枚钱币均为伪品,图片仅代表式样参考,不代表笔者认可其真伪)
“黔宝”银饼有光绪“十四年”及“十六年”两种纪年,前者另有半元型,每版式存世皆仅知数枚。昔时泉界大家如蒋仲川、施嘉干、张璜、马定祥及耿爱德等均视其为名贵之品。由于尚未见贵州地方文献中有所记载,来龙去脉不详,众说纷纭。
清代币制是沿袭明代的银两与制钱并用,制钱官铸民间不得私造。贵州黔宝局是雍正八年(1730年)于毕节城内开铸,铜料因自产不足需由滇省购入,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黔宝局移至省城贵阳。咸同年间云南回变及太平天国之变使铜源供应不济导致价格上扬铸钱中断。据《贵州通志》载:“光绪初,因滇铜缺乏,废贵阳宝黔局。”云云,没有注明年度。然黔宝的铭文是“光绪十四年”及“十六年”,而贵州官钱局是光绪三十四年设置,两局之时段皆难符合。
仔细检视各黔宝银饼照片,